「從化」鳳二客家文創小鎮:以山歌為紐帶深挖文化內涵

2021-01-18 廣州日報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乾淨整潔的瀝青村道,錯落有致的村居民舍,清澈見底的小溪池塘,還有大水車、荷花池、對歌臺、小公園等景觀和休閒場地……初冬時節,走進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鳳二村,這個客家文創小鎮中,一幅新時代美麗鄉村畫卷躍然眼前。

鳳二村隸屬於廣州市從化區江埔街道,轄內面積10.8平方公裡,下轄13個自然村共22個經濟社,共738戶,戶籍總人口約3370人。鳳二村地處省道S256線旁,離從化城區僅7公裡,位於派街高速出口處,毗鄰增城區。

科學布局,突出文化特色

2018年以來,鳳二村在從化區政府及各部門的領導下,遵循「科學布局,突出特色」原則,深入優化客家文創小鎮建設規劃,以建設客家文創小鎮為抓手,狠抓舊村莊的改造。目前共投入5000多萬元,建設完成元牌坊、金鳳凰廣場、黨群服務中心、鳳凰老街、男女對歌臺、荷花池、姻緣橋、大小風車、鳳宴廠場、圖書吧、咖啡屋等17個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為村民打造了環境優美、文化豐富、和諧幸福的公共文化服務環境,為傳承和弘揚鳳二村客家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山清水秀好風光,深山曠地最好客,村委幹部能力強,文明新村建設好,舊屋變成新樓房,黨的恩情記心上……」2020年元旦,鳳二村在鳳二中心大舞臺舉辦了一場熱鬧非凡「廣州市客家山歌邀請賽」,吸引近千人前來觀看。邀請賽上,來自鳳二村的範觀金母女二人現場對唱一曲《田心圍村好地方》,她們的原生態唱法贏得現場觀眾此起彼伏的掌聲。

男女對歌臺

深挖文化內涵,打響山歌品牌

為深挖鳳二村文化內涵,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功能,鳳二村以客家文化要素——山歌為紐帶,在村中央的姻緣橋兩頭分別修建了男女對歌臺,留住這一文化符號。

鳳二村還修建文化廣場,為村民開展文化生活提供公共硬體設施。2020年鳳二村充分利用早已建好的金鳳凰廣場、鳳宴廣場等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舉辦大大小小20餘場文化活動,如2020年首屆廣州從化文化藝術節、春耕攝影大賽頒獎活動、中秋聯歡會、田心圍第三屆回娘家節日慶典活動等,累計服務群眾超過兩萬人次。

水上舞臺

此外,為打響鳳二客家山歌品牌,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在區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聘請專業老師對小學生進行山歌文化的傳承教育,培養孩子們唱山歌。

培育本土服務項目,優化人文風貌

為深入挖掘客家農耕文化,鳳二村還建成村史館,邀請專家對鳳二村族譜進行研究、梳理,在村史館內通過映像、文字、實物等載體展示客家文化的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鳳二村還在從化區成立首個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先後孵化起花木蘭志願服務隊、花木蘭藝術團、小哪吒志願服務隊、青年志願者協會、金鳳凰協會,這五個社區社會組織通過把對鄉村充滿熱愛、憧憬和奉獻精神的婦女們、青年們、兒童們組織起來,通過「花木蘭」「小哪吒」等優化人文風貌,培育鄉村花木蘭精神,鼓勵農村留守婦女、兒童及留守老人參與本土志願服務,培育本土文化服務項目,促進基層共建共享。

2020年8月,鳳二村獲得廣州市委鄉村振興辦頒發的「2020年廣州最美村莊」稱號。如今的鳳二村,靚麗村貌與青山秀水早已相融一體,文創產業、旅遊業發展後勁十足,這座古樸的客家山村被賦予新的內涵,村民精氣神不斷提振,鄉村振興步伐不斷向前。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莫斯其格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社區原創兒童舞臺劇《客在熊貓村》及本土客家山歌街頭公演
    《客在熊貓村》兒童舞臺劇內容包括百年紅豆、關家入川、熊貓進村、客家大愛和幸福社區五幕劇,由幾株百年紅豆樹講述了一代代客家人從湖廣填四川到拓荒斧頭山,從參與大熊貓遷地保護到支持熊貓小鎮建設,從營造都市熊貓村文創社區到參與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打造,在斧頭山安居樂業的故事。
  • 客家山歌唱響新時代
    百度百家號 深愛榜融媒體訊(融媒體記者尹婭亞,通訊員曉夢報導)「山歌愛唱花愛貧,人無兩世在陽面,人無兩世人面在,花無百日在高山……」2020年9月10日,深圳市寶安區鴻雁文藝社20多名會員來到寶安區石巖街道塘頭社區,聆聽「石巖客家山歌」代表性傳承人池官華講述客家山歌時,激情演唱一首客家山歌。
  • 山歌一條路 家鄉一條路...
    ,BANANA專輯更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評選2007年[最佳十大專輯]2008  第二張(臺語)專輯 Only Love入圍第二十屆金曲獎最 佳臺語專輯獎2009  發行個人第三張專輯"十二月古人"再度入圍         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 最佳客語演唱人]二項2010 「山歌一條路」世界客家山歌採風(一)2011 「山歌一條路
  • 客家山歌決賽了_文化頻道_鳳凰網
    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雲,通訊員汪浩、生繼鋒報導:「放歌越秀山,越唱越響亮———2011越秀客家山歌邀請賽」終於迎來決賽的一天!
  • 洛陽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開工
    今天上午,客家之源紀念館及大谷關客家小鎮項目在洛陽市伊濱區寇店鎮開工建設。 客家小鎮項目位於洛陽市伊濱區東南7公裡處的萬安山中,漢魏洛陽城的正南方。項目定位為黃河文化的根親地標,河南以尋根拜祖為主題的天地之中河洛文化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具有國際水準和洛陽特色的文化品牌項目,打造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園。 小鎮規劃範圍約2平方公裡,總投資約6.83億元,以打造「一關、一館、一道、一臺」為重點。
  • 創作客家山歌為防疫助力
    南方日報訊 (記者/楊溢子 通訊員/羅嘉欣)近日,筆者從高崗鎮政府了解到,高崗鎮客家山歌輕騎隊隊長朱照能組織隊員鍾汝簡、藍天等共同創作出一首名為《山歌宣傳防疫情》的客家山歌,用說唱的方式向廣大市民傳遞預防新冠肺炎注意事項及抗擊疫情必勝的堅定信念,有力地鼓舞了當地民眾抗擊疫情的士氣。
  • 旅遊收入達3.9億元,廣州從化國慶假期迎客逾百萬人次
    以流溪河為軸,依託溫泉碼頭廣場、鴨洞河一河兩岸等區域,點亮「羊城夜市」夜經濟的「山城燈火」。  據悉,雙節假期,從化全區疫情防控到位,未發生重特大涉旅安全事故和重大投訴案件,實現文旅市場安全、有序、文明、祥和的目標。
  • 「客家山歌王」廖強新歌重磅發布《客家山歌》讓你體驗別樣的魅力
    客家山歌是的中國民歌寶庫中一顆異彩紛呈的瑰寶,它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流傳於廣東、廣西、臺灣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客家山歌語言樸素生動,歌詞善用比喻,韻腳齊整,題材包括勞動歌、行業歌、情歌、生活歌、竹板調等,以獨特的韻味深受人們的喜歡。
  • 今晚,客家山歌唱響廣州!
    今晚8點,「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系列活動」專場晚會在廣東省文化館小劇場精彩啟幕。「粵傳粵精彩」廣東非遺展演展播系列活動專場晚會全體合影。
  • 非遺廣東|「自古山歌鬆口出,那有山歌船載來」——鬆口客家山歌
    梅縣鬆口客家山歌主要分布於以松口鎮為中心及其周邊的松南、松東、隆文、桃堯、松源等鄉鎮,即今梅縣轄區梅江下遊的東部一帶。鬆口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民歌之一的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粵東山區關於歌仙劉三妹的民間傳說中,就有「自古山歌鬆口出,那有山歌船載來」的讚譽。
  • 首屆洛帶客家文化節將芳華盛放!
    於今守望殷承啟,文化千年展異葩。」客家情,千年輪轉至今仍比金堅,其令世界讚嘆的獨有文化,宛如一首綺羅香醉人心間。而在成都,一處歲月靜好的小鎮——洛帶古鎮,一直以「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名世代傳承客家文化,連接起世界客家的血脈。
  • 客家山歌專輯《琴江梅子》發布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劉啟達 通訊員 鍾勤 廖鍵)日前,客家妹子巫妃梅的首張客家山歌演唱專輯《琴江梅子》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民中心舉行。巫妃梅因熱愛唱客家山歌,其甜美的歌聲深受人們喜愛,被親切地稱為「琴江梅子」。發布會現場,巫妃梅演繹了專輯中的曲目《喜事好運滾滾來》、《客家妹》、《鵬海放歌》、《呵嗨一聲歌成河》。
  • 江西贛州謝立華奪得「客家山歌王」美譽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裡,第三屆陽臺山全國實景山歌大賽唱響陽臺山。來自15個省份的200多名山歌高手和龍華本土文藝團體在陽臺山下輪番獻藝、同臺競技,充分展示了「人文大浪」的獨特魅力。 山歌賽旨在讓「非遺文化、客家文化、山歌文化」走進百姓的視野,並在傳承中求發展、求創新,把賽事做成全國性的文化品牌,獻禮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
  • 江西音樂家黃玉英,唱響客家山歌半世紀!
    1986年,為紀念長徵勝利50周年,她赴京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演出;1989年,她代表江西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演出。黃玉英的演出足跡踏遍了北京、廣東、海南等全國各地,1995年開始,她先後赴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進行文藝演出及學術交流,將中國民歌帶向了世界。演過電影也演過採茶戲,唱過民歌也唱過流行歌曲,相比之下,黃玉英最喜歡的還是民族的東西,尤其是客家山歌。
  • 非遺廣東|「開口點題」——石巖客家山歌
    石巖客家山歌流傳於深圳市寶安區石巖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七個社區,據傳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地方風格特點。石巖客家山歌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細嗓三種。假嗓,包括真假嗓結合,主要用於高腔山歌;本嗓,最為常見,它運腔複雜多變,擅長即興編詞對歌;細嗓,多為婦女單獨自吟自唱,一般歌首有一長拖腔,音量小,音調寧靜細膩,委婉動聽。
  • 春節從化賞花遊玩,最全攻略來了
    在春節期間,從化錦洞桃花小鎮以桃花灼灼盛放,為市民奉上一場繽紛桃花盛宴 。 ◆交通指引 自駕車:華南快速幹線—京港澳高速—派街高速—白田崗橋—廣從公路—錦二村(導航搜索錦二村或桃花小鎮)。
  • 洪馨蘭 | 臺灣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特色與挑戰
    或許對於較為傳統主義派的客家文化工作者來說,看到客家鄉鎮將「客家文化特徵「放在擂茶體驗上,在心情上頗為矛盾,因為它並非臺灣客家人從日常生活發展出來的,追溯其脈絡可能與20世紀中葉之後來自廣東陸豐的客家人的引入有關,而且在作為飲食的文化內涵上,陸豐的擂茶與臺灣現在的觀光擂茶,本質上也有非常大的不同[10]。
  • 【一起學院】鹿港小鎮創始人空降重慶,聆聽老屋如何變身百萬事業的文創小鎮
    「我算是吃水泥長大的!」他笑著說。 許家是水泥世家,打從他有記憶以來,就跟著爸爸去工地,「以前住的村子,二分之一是爺爺蓋的,四分之一是爸爸蓋的,那個村子幾乎是我們家蓋起來的。」小時候的紮實訓練,奠定日後修老屋的手藝。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業後,先後去了建設公司和政府建築管理部門,直到2012年的龍年燈會,鹿港迎來了劇烈轉變,也改寫了他的命運。
  • 非遺大學堂|三舍民宿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班結業
    經過5個月左右的教程,2020年12月30日,「非遺大學堂·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課」在梅縣區雁洋鎮大觀天下景區三舍綜藝民宿舉行結業典禮,12名景區工作人員通過唱腔考核順利結業。本次培訓課由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於2020年8月5日開課,聘請國家級非遺項目梅州客家山歌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有,每周三下午為景區工作人員現場授課,從吐字、節奏、唱腔等方面,教唱梅州各縣(區、市)原生態客家山歌共計14首,並講授客家山歌中獨特的曲調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