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想借個錢,幾乎觸手可及。手機中常用的APP,幾乎都有推出金融服務功能。
近日,有微博網友爆料,認為自己在並不知情的情況下,外賣和買菜消費被開通了借貸服務,產生了逾期欠款,出現100多塊錢的欠費,本該在2020年10月8日償還,卻逾期了幾十天而不自知。經過2個月利息翻倍,最終翻滾到300多元的欠費。
原來,他在消費支付的時候,使用了該平臺的有優惠的埠支付。但是,如果選擇預先消費埠,「借錢」付款而不自知,極易產生後續逾期,造成「利滾利」的欠帳。
這樣的案例,未來或許很常見。因為,每個人的智慧型手機裡,電商、社交、生活等APP,悄然間都推出了金融服務。
「左手場景,右手借貸」無處不在,不少人調侃:是個APP都在惦記我的「錢包」。
點個外賣也可以分期
如今,人們發現,買個菜、點個外賣、打個車、騎個共享單車,在APP付款時,都有「可減XX元」、「這月買、下月還」的借貸消費選項,甚至彈窗。
這是一種刺激預先消費的信用支付產品,與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類似,即在平臺上的消費訂單,平臺可以先幫你墊付,下個月你再還款,還不起,還可以分期還。
借貸市場不斷「下沉」、並向垂直領域不斷延伸。除了常見的消費貸,網際網路「巨頭」爭相將業務延伸到了小額消費的生活場景。
近兩年,美團、滴滴、今日頭條等流量平臺密集推出這類信用支付產品,引導客戶切入金融場景。
例如,2019年,蘇寧金融APP上線「任性付分期商城」,微眾銀行上線「小鵝花錢」。
2020年更是「諸神」混戰:3月,騰訊灰度上線「分付」功能;5月,美團上線「月付」;7月,支付寶上線新產品「花唄月月付」;11月,抖音「放心花」開始內測;12月,滴滴灰度測試「月付」。
「只要是和實體經濟與消費相關,能夠促進消費、提升用戶生活質量的,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分期和借貸必須明顯提醒,用戶願意分期則分期,不願意則一次性支付,不能直接讓用戶分期,讓用戶莫名其妙背上貸款。」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認為,用戶應有知情權、選擇權、取消權。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表示,網際網路公司布局金融服務,要避免過度營銷,要與自身的業務場景和用戶需求進行合理結合。「過度營銷,特別是誘導過度負債,無異於對自身用戶涸澤而漁,不僅會引發用戶信用風險,給合作機構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降低用戶體驗、黏性和信任感,影響本源業務,得不償失。」
「巨頭」為何發力預先消費領域?
與廣告等變現收入相比,金融業務是一塊「利潤可觀」的大蛋糕。
「金融是流量變現的最佳路徑,可以增加流量平臺的收入,如果要維持面向消費者的高投入生活服務,是需要將流量在金融方面變現增加現金流,否則只靠現有平臺服務,和砸錢構築服務,難以長久維持。」孫揚表示。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認為,監管政策嚴格限制現金貸,要求依託場景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也促使大量放貸機構對於分期付款業務需求的激增。此外,客戶信息數據規範的即將到來,未來相關防火牆機制的構建,會讓客戶遷移和數據分享不再是零成本,這也是一些網際網路流量巨頭抓緊將用戶向金融等場景遷移的原因。
信用分期的利潤十分可觀。以螞蟻集團為例,其旗下主打產品花唄、借唄的微貸科技平臺,2020年上半年收入285.86億元,佔總收入的39.4%,同比增長59.48%,是螞蟻集團最主要收入來源。
雖然其他第二梯隊的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佔據佔領流量高地,但實際上它們自創辦之後,多走「燒錢」積累流量的道路,處於連年虧損狀態。例如,像美團這樣的「巨頭」,也才於2019年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它們或希望模仿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從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這兩個「巨無霸」手中爭奪用戶支付習慣,構築自身金融生態圈。
在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的監管背景下,網際網路巨頭獲取牌照的進展在加速。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阿里、騰訊、京東、百度、字節跳動、美團、小米、滴滴、攜程等網際網路公司幾乎均囊括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等多個金融牌照,並推出各類消費貸產品,而信用支付產品,正是這些平臺最新的發力方向。
「負債」前行的年輕人
從大眾角度看,在無處不在的借錢消費信號刺激下,一些年輕人超前消費,已深陷過度透支的泥潭。
除信用支付之外,「土味」「雷人」的消費貸廣告早已滿天飛。例如,前段時間廣受大眾吐槽的各種「審醜」的充滿惡趣味的推廣——
被「矮化」的農村漢子,只要有某網貸產品餘額,就能與光鮮空姐談戀愛;「農民工」坐飛機嘔吐,從某網貸平臺取現,就能升艙;37歲的一位施工隊隊長,通過借貸給女兒過生日……
「快被網貸廣告折磨瘋了,至少10個網貸平臺輪番向我開炮,弄得我好像不趕緊借個十萬八萬的,都對不起它們一樣。」一位「80後」媒體人發文稱,自己前段時間被抖音上一條「三俗」網貸廣告吸引,因為反覆看了好幾遍,結果被平臺算法鎖定,弄得一段時間只要打開抖音,就有一連串網貸廣告襲來。
而很多表面看似較低的日利率或月利率,背後實則隱藏著以服務費等名目收取「砍頭息」等方式的「利率幻覺」。在網貸廣告鼓吹超前消費的背後,是一批一批因非理性消費而被網貸拖垮的年輕人。
融360發布的信貸消費調查報告顯示,「90後」佔據了中國網絡貸款用戶群「半壁江山」,佔比高達49.31%,此類人群中,近58%的人群使用網絡現金貸,直接用於生活消費。
無處不在的「借錢」連結,讓很多上班族、學生族、農民工成為「大負翁」。
在豆瓣上,有很多類似於「網貸互助小組」「努力還債聯盟」「負債者聯盟」的小組,內容充滿深深的無力感:「30歲負債50萬」「網貸只有一次和無數次」「趁早直面問題」……
對於這類現象,監管明確指出,要加強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金融活動的審慎監管,過度營銷和誘導過度負債的現象將會被重點整治。
2020年12月29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特別「點名」批評一些現象:
片面宣傳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以貸款手續簡單誘惑消費者;引導過度消費、超前享受,吸引未成年人借錢後給明星打榜、集資、包場、送「粉絲應援禮」,「借貸追星」現象蔓延;利用「土味」「奇葩」廣告引流,套取客戶信息……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合理使用借貸產品,選擇正規機構、正規渠道獲取金融服務,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背後隱藏的風險或陷阱。
對於機構的合規經營,人民銀行在近期召開的2021年工作會議上,著重強調要強化支付領域監管,個人徵信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嚴禁金融產品過度營銷,誘導過度負債,嚴肅查處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確保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前提下發展,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和競爭力穩中有升。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