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與一個活動時,有一個遊戲環節叫我有你沒有。說一樣自己發生過做過的事,剩餘到最後的人為勝者。
我聽到有人說:我有看了50遍《後會無期》。
還有一次同事聚餐時,飯桌上說起電影,有人說我看了不少30遍《無間道2》。還當場背了一遍片頭臺詞。
周日公司團建結束回到家時,雖略感有些疲憊,飯後碗收拾一下放進了洗碗機,娃開始珍惜最後玩電腦時間,LP上下滑動著手機,而我無心的想挑一部電影看,很普通的日常想來也有點溫馨。
我選擇打開一部《2012》和《後天》一樣的災難片,電影開始時,我想著以上的反覆看片的人是什麼樣的心理,於是我也想體驗一下。
《2012》的電影背景應該是鼓吹瑪雅文化記錄止於2012年,於是有人就說2012年世界末日會到來,隨著電影上映,一撥營銷跟風進行大量的船票設計。電影情節是一個作家前夫與一位會開飛機的現任,遇上一位無私的富豪保鏢,碰上了普渡眾生的喇嘛,逃票進入方舟的故事。《後天》說的是氣溫驟降父親救子的故事,《2012》是地球發燒火山噴發,地崩海嘯淹沒陸地的故事,能想到的世界末日估計也就這樣子吧!
再次觀看時,好的電影設計就是會吸引你,讓你離不開屏幕。在你已知大概情節時,可能會更關注演員,背景更多細節。我有時會從主角移開去觀察群演的表情,想想好萊塢的一些套路比如總有小女孩在危急關頭丟個玩具,少點東西之類的。這電影中那個女兒沒帶帽子出門都要特別說明,後面還特別找一個帽子 才有了安全感,也算是關注兒童群體的一種傳達。最後主角去弄開卡在齒輪上的物件時,大兒子主動前往幫助,並且也做到好幫手。這些細節為了證明父子關係,親情在患難中得到升華。可我們普通觀眾就會覺得那麼危急時刻,哪還管得了這麼多。不少西方電影價值觀都是注重家庭,親情,某種角度他們的幸福定義在於家庭和睦。
關於片中為了情節需要,設定了一個程序,門不關就不能啟動方舟,這是一個讓人覺得有點bug的設計,在那麼集世界最高技術為一體的方舟上盡沒有設計二道門或強制啟動。還有片中現任也不是一個壞人,卻讓他付出生命代價,而讓前夫與前妻圓滿複合。這些都是再次看時讓人覺得像故事,不夠真實的點。(理論上產品設計很美好,可現實bug卻不少,這個很符合現實。)
片中發現者在印度,最後救援在中國,而領導者還是美國。片中有大愛,也有無情,富豪出10億歐元買一張船票,而造船工人卻不能上船。裡面思考的東西還是挺多,在世界末日誰的生命更重要?政府要不要公開這個消息?如何保證目前社會形式比如政府,國家這些意識的存在? 當天崩地裂時,平民百姓唯有像片中的普通人一樣意外或祈禱中終結。
電影裡有無私與政治家的醜陋刻化,秘密研究方案卻不公布消息直到最後一刻。電影中美國總統說的一句話很對:一個科學家比20個政客更有意義。總統的自願留下有大愛無私,在最後科學家要求開門放行,提到了人類文明如果要延續,開啟新的文明歷史,希望不是這樣殘忍的開始,而是一個互助幫助的開始。影片方舟的最後目的地還是非洲,人類起源的地方。
--
當晚還看了《無間道》感覺也沒有第一次看時那麼驚喜,但的確好故事不會讓人看不下去,有一些細節可以加深一些印象。
--
國慶檔電影《無雙》又一次讓人體會到了香港電影的魅力,國慶檔的票房冠軍。
最後,反覆看電影加點思考,還是能發現點不一樣。只是反覆看幾十遍,那可能是真愛。有人問過董卿會反覆讀一本書嗎?她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時間這麼短,好書那麼多,為什麼要沉迷於幾本書呢!或者電影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