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片段,是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裡的。
節目裡,沈騰輸出了一個觀點:「你二十歲以後交的朋友,真的得花時間去了解。你不了解的話,怎麼上來就處啊?」
這時楊迪在旁邊接話道:「我們很多好的朋友,都是從初中開始培養的。」
沈騰說:「沒錯,我現在接觸的朋友,還是十幾二十幾年前三十年前的朋友。」
這段話,聽著讓人感觸蠻深的。
曾經以為,朋友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多。可事實卻發現,這一切都是幻想。
人越長大,其實是越難交到朋友的。
01 當友情變得世故
成年人的友情是什麼樣子的?兩個字,複雜。
小時候的我們對於玩伴並沒有什麼要求,只要彼此合得來,就是朋友了。
但長大了,就不一樣了,長大意味著要進行資源的搶奪和置換。
八月長安在《最好的我們》裡寫道:「人越長大、越複雜,交朋友的難度和成本都在極速上升。」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叫做「上班朋友,下班路人」。
就是上班時彼此都很談得來,但一到下班,就變得互不相識。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要打理,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分給別人。
王源有一次曾被問到關於朋友的話題,王源回答說:
「其實我朋友不多,朋友挺少的。怎麼說呢,你要是說朋友,微信好友裡的都可以叫朋友,但其實你真正能信得過的,或者說你能叫出來吃飯的,也就那麼幾個人,沒有幾個人。」
這回答也側面反應了現代社會的普遍問題,列表好友越多,能交心的越少。
不是所有躺在列表裡的人都是好友,也可能是生活中熟悉的陌生人。可能上下滑動屏幕,500個聯繫人裡,也找不到5個能說話的。
牛奶咖啡有一首歌,叫《越長大越孤單》,以前聽只覺得旋律優美,現在卻覺得有點悲哀。
年少時,以為長大是擁抱成長的過程,沒想到,卻被孤單抱了個滿懷。
02 真心太難擁有
可為什麼如此孤單,很多人還是不願再交朋友呢?
《吐槽大會》裡,有一期嘉賓是張韶涵。
當年張韶涵事業巔峰期,被母親偷偷捲走財產,污衊她不孝順索要高額贍養費。
張韶涵一下子從光鮮亮麗的舞臺公主,變成眾人指指點點的對象,受盡無數誹謗和責罵。
在她最低谷的時候,曾經身邊的那些人,一個個全都消失不見了。
那些平日裡要好的姐妹朋友,在她落難之際,選擇了銷聲匿跡。更有一些同行朋友,趁機搶走了她的資源。
這些操作,讓本就艱難的張韶涵雪上加霜。從那以後起,張韶涵就對人性有了新的透悟。
張韶涵說:「我不感激傷害我的人,他們只是提醒了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
有時候,我們不是怕沒朋友,而是怕即使有朋友,也不是真朋友。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雪中送炭,更多的是趁火打劫。
所以,在參加《我是歌手》憑實力翻紅後,張韶涵站在《吐槽大會》上勇敢表示:
不是我朋友少,是我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給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這一刻的張韶涵,眼神堅定有力。所謂「自能成羽翼,何須仰雲梯」。
成年人的友情,多半會因利益而離散,不怪這世界現實,只怪我們運氣不好,沒能找到那些溫暖純良的朋友,陪我們度過這一生的風霜雨雪。
如果找不到,那隻好選擇不找了。
03 獨身亦是常態
作家餘華曾在《細雨中呼喊》裡寫道: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成年之後,我們變得愈發理性,也不再去奢望去擁有那些美滿的友情,因為這樣的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們自己一個人,也照樣可以過得很好。而且值得慶幸的是,偶爾還有舊日老友相陪。
成年人的友情,總是莫名覺得有點疏遠。大概是過了那個以真心換取真心的年紀,所以一切都變得那麼遙不可及。
利益當前,一切都是浮雲。
當然,也有不少人成年後也能遇到真心的朋友,那是再好不過了。遇不到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能把自己修煉好,總能遇上更值得的人。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但願我們最後都能歷盡千帆,回頭有好友相伴,共談風雨。
END
作者:七洲天,唯心不易創作者。圖片源於網絡,侵刪;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