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遊人到廣州旅遊,一定會被珠江盛世美顏迷倒。
珠江不寬,但水量是中國所有江河中最大的。經過多年治理,江水清澈,波光粼粼。
到了夜晚,就美成了——妖都!
接下來,他們會聽到本地人用廣普介紹的「河南」、「河北」兩岸的風景。
嘻嘻,當然不是河南省和河北省,而是珠江河的南邊和北邊。
珠江河的「河北」是傳統的商業區,「河南」是傳統的工業區。
當然,現在無論是「河北」或「河南」都成了老城區了。
廣州市區連接「河北」與「河南」的橋有很多座。
絕大部分是解放後建成,而解放前唯一的一座連通「河北」和「河南」的海珠橋。
被國民黨撤退前炸毀。而如今的海珠橋,是解放後新建的第一座連通河南與河北的橋。
海珠橋北起「河北」越秀區海珠廣場,南達「河南」海珠區濱江路。
連接廣州老城區人潮匯集最多的兩個地方。
以往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海珠橋基本堵車。
海珠橋的設計十分人性化,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劃分非常清晰。
人行道特別寬,老廣也是很會寵粉的,海珠江位於珠江中心,景色美輪美奐。
但與重慶的千廝門大橋相比,老廣的海珠橋封橋的次數要多得多。
不是因為遊客,而是因為……
因為……
再因為……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海珠橋的「跳橋秀」,無論是日均數、周均數、月均數或年均數和總數,都遠遠超出了世界所有的大橋,拋離第二名N個段位。
至於死亡數,至今為零。可以定論,爬上海珠橋的人,都不想死。
他們之所以選擇海珠橋,因為海珠橋不高,因為海珠橋的拱頂又寬又安全還有扶手,海珠橋還非常牢固。
最重要的一點,海珠橋的拍攝視角相當好,跳橋事件一出現,就要封橋,跳橋者當天就妥妥的佔據了《廣州日報》的C位。
求愛、求複合、求老婆不要家暴、求老闆補發加班費……
一不順利就上演「跳橋秀」!
如果真掉下來了怎麼辦?
據曉墨所知,2009年有位姓賴的廣州市民出於義憤,把號稱失戀而厭世令海珠橋堵塞了11個小時的跳橋秀演員給推了下去。
海珠橋旁邊的水警駐點一分鐘內把人撈起。受了點輕傷,找律師把賴先生告了上去,連精神損失費合計要求索賠29萬。
後來,海珠橋進行了改造,不再為跳橋秀演員們提供方便,與此同時,政府出臺治安處罰措施,對跳橋秀表演者進行處罰,傳統的跳橋秀項目才明顯減少。
隨著廣州新城區CBD的繁盛,橫跨江面連接「河北」和「河南」的大橋加寬和加建。海珠橋原有最重要的交通功能已經減弱,但它的景觀功能與民俗文化卻更加吸引遊人。
海珠橋的夜晚五光十色,橫跨江面的拱頂像美麗的彩虹,光華炫目。
當夜深人靜,這裡從跨越南北的大橋,變成跨越陰陽兩界的大橋。
哈哈,說得有點玄。
其實就是廣州傳統的「鬼市」。
自古就是商埠的廣州城,商業之發達,曾列全國翹首。
民間的交易,千姿百態,獨具趣味。
「鬼市」就是其中一種。
「鬼市」又名「天光墟」,一般在凌晨三點開市,早晨六點收市。由於海珠橋人行道特別寬,連通南北,江風習習特別舒服。於是就成了廣州最著名的天光墟。
每天凌晨三點,攤主陸續開始攤。你想知道他們賣什麼?
真的是什麼都有。
衣服、鞋襪、化妝品……
舊物、古董、首飾……
古書、老照片、舊手機、磁帶、老黑膠碟……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
攤主自動歸類,同一類的歸一方。
關於「鬼市」的傳說很多,曾有人用一元買到了上千年的古董。
也有人花了一千多買了一屋子的廢物。
如果想淘到好貨,這絕對是個考眼力的地方。
如果想淘到情懷,這絕對是比某寶還萬能的地方。
即便什麼也淘不到,漫步在深夜的海珠橋,也能感覺到濃濃的廣式民俗文化。
抬頭看彎彎蛾眉月,遠看滔滔江水永不休,耳聽江風習習白話朗朗。
這或會成為你廣州遊記憶中最有煙火味的一幕。
「鬼市」交易三大規則:
1.儘量寡言,只看貨物,但問價格,不問出處;
2.電筒、手機儘管照貨,不準照人;
3.非買勿講價,價定必購貨。殺了一通價又不買的會被擺攤人集體斥責。
來廣州旅遊,深入體驗老廣生活,海珠橋的風景與海珠橋的「天光墟」。
真心不要錯過哦!
圖源:網絡
作者簡介
曉墨(曉墨軒主人):原名李蔚菲,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生於1979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獲行政管理和漢語言文學雙學位。熱愛寫作,2005年北京出版社《生於1979》作者,曾在《廣州日報》發表短文《成名背後》和《遊園驚夢》;在網站「榕樹下」發表短篇小說《雨中的蕭邦》和《紅薯》。
【匯客廰文旅】一個「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遊社群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