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季檢察長、《老男孩》中吳爭的「父親」李利群、《三國機密》中刺破「偷梁換柱」真相的老宦官張宇……
作為國家話劇院的資深演員,李建義的名字很多人未必叫得出來,但他絕對稱得上是觀眾眼中的老熟人。在各種熱播影視作品中,他沒少演警察、父親、幹部,但最經典的是被其演繹的一個個宦官角色,正在播出的《三國機密》已經是他第五次飾演同類角色。
而除了演戲,這個擁有一副好嗓音的老戲骨,還曾為不少影視劇擔任過配音工作,在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他一人配了二十多個角色,讓導演王扶林都一臉驚訝。
新京報:作為過來人,對如今還在做戲劇的年輕人有什麼想說的?
李建義:千萬不要把戲劇當成遊戲,就算有些喜劇和鬧劇需要演出遊戲感,演員也要把它看做是一次很嚴肅的藝術創作。
新京報:話劇演員這個身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建義:意味著完整的藝術創作,影視劇是支離破碎的,需要導演把它們連接起來。但在舞臺上,大幕一拉,就是我的了。
演宦官,靠三十年前的親眼所見
因為從小喜歡畫畫,成為演員後,李建義也習慣性地會給角色「寫生」,只不過不是用畫筆而是用眼睛。
就比如這一次在《三國機密》中飾演的張宇,已是他第五次飾演宦官角色了,除了在電視劇《御花子》《真假王爺》中塑造過李蓮英,《少年天子》中的吳良輔、《天下第一》中的曹正淳,更是被奉為經典。說起對於這一類角色的成功把握,還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一段記憶。當時還在讀小學的李建義有天去爺爺家玩,在門口碰到一個人,他張口便叫「奶奶」,卻被姑姑糾正「應該叫公公」,從大人們的談話中,他知道了對方曾經是皇宮裡的太監。「送他出門時,他的眼神和神態,一下就刻在我腦海裡了。所以這之後演宦官角色,我都會模仿他。」
一副好嗓子,沒做成播音員
採訪李建義,你只需要靜靜地坐在一旁認真地聽,他能把每個問題的答案都變成有趣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場景,甚至出現人物的語氣和動作,就像在看一場電影。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李建義從小就擁有一副好嗓子,他還曾差點成為一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中學時,擅長朗讀課文的李建義被選入了學校播音組,這引起了體育老師的注意,對方便把他推薦給了自己的髮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方明,而後者則引薦他參加了臺裡的面試。
面試那天是周一,李建義特意向學校請了假,「錄音棚的門特別厚,兩層門一關,一點雜音都沒有。當著幾位臺裡的老前輩,我朗誦了一段,老師開玩笑說『以後你就叫李方明吧,我們要你了』。」但李建義最終因為家庭原因,沒能成為播音員。
「我這一路,得到過很多老師的幫助。」老師,是採訪中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彙,光是有名有姓的老師,他就提到了24位——體育老師把他推薦給方明,語文老師把他推薦給煤礦文工團的話劇演員李太林學習話劇。「那時候李老師輔導我,不僅不收錢,還經常讓我在他家吃飯。」
下了夜班參加藝考差點暈倒
儘管跟隨幾位前輩學習過表演及朗誦,但高中畢業後,李建義卻進了工廠,成了北京印刷廠的工人。
兩年後,正值藝術類院校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不死心的李建義也報名參加了考試。初試當天,下了夜班從工廠匆匆趕到考場的他,連工作服都沒來得及換,早點也沒吃,還沒等考試開始便「眼冒黑花」,招生老師注意到了異常,趕忙給他拿來水和餅乾,還幫他調整了考試順序。也因此,坐在一旁休息的李建義有機會觀摩了其他考生的表演。「(那組考生)雖然長得好看,但並不會演。」面試結束後,他被通知直接晉級複試。
那是1978年,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三大院校自主出題,統一招生後再分配。
可惜,通過層層選拔後的李建義,卻沒能留在北京,上戲表演系把他要了過去,招生老師說,「你即使當不了演員,也可以留校教書,或者做導演、編劇。」
在沒有高鐵,通信不發達的年代,北京和上海的距離很遠,那時藝術類院校學生不像現在,還沒畢業就有戲找上門,李建義一直擔心畢業後無法回京。「我從小在姑媽家長大,他們沒有孩子,考大學那年他們都70多了。那時候學生的命運全靠分配來決定。」
李建義和凱叔在《聲臨其境》飆戲
李建義在《聲臨其境》表演《喜羊羊和灰太狼》配音
李建義在《聲臨其境》講《夜幕下的哈爾濱》
為「三國」配音,驚到王扶林
命運再一次眷顧了李建義,在他畢業那年,國家話劇院想從上戲招個老生類的演員,類型符合、拿了四年三好學生的他,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這個機會。
李建義說,他這輩子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能讀研,上世紀80年代單位沒放人,90年代終於同意了,他卻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
那時為了改善家裡生活條件,除了演戲,他還接了不少影視劇配音工作。最有名的是94版《三國演義》,除了在劇中飾演陳宮,他還擔任了二十多個角色的配音工作。「有次我去中央電視臺錄節目,正趕上隔壁是《三國演義》的後期製作辦公室,就聽見王扶林老師(《三國演義》總導演)說到我,『怎麼又是李建義!』,我趕緊過去,他看到我,接著說『嘿!你小子來了,你給我配了多少(角色),別人聽不出來,我還聽不出來嗎!』」
同為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加上那幾年做配音,李建義和王扶林經常見面,也沒少合作,後者一耳朵就聽出了這熟悉的聲音。
聊起那些年配音的經歷,除了帶來物質回報,李建義說,更重要的是讓他過足了戲癮。「配音也是在創作角色,吻合卻又不拘泥於演員的表演。」
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雪琦
攝影: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