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可能有點雜,算是小T在臺灣中、南部的用卡小經歷吧。
我愛著臺灣這片土地,愛得如此深沉,因為她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希望「臺灣省」能變成「臺·××××」)
以上僅代表個人想法,不牽扯政治意見
目前臺灣算是境外,對於廣大持卡人來講,是「薅羊毛」的好機會。用好信用卡的境外返現,往往可以獲得不錯的返現。
出境之前,小T做了較為詳細的功課(《五一出行 | 境外返現,現金為王》),並且做了明確的計劃,要將相應的年費、返現能拿到手,做到「一次出行,全年無憂」,然而小T卻被現實的遭遇狠狠地打了耳光。
由於裡程兌換機票的限制(小T後續會寫這個尷尬的遭遇),上海至臺灣選擇了虹橋↔臺北的機票。本著旅遊在前,消費在後的原則,到達臺北後即轉車前往臺灣南部。擔心五一期間為旅遊旺季,因此早早地在線上預定了高鐵,而那會還未曾持有返現的幾張卡,也就是說,提前預定的各種票一毛錢的返利都沒有拿到。
從臺北城市的環境來看,各處都能看到用卡的途徑,商超可以用卡、高鐵票販賣機可以刷卡、機場出口辦理電話卡也可以刷卡!似乎是一派不錯的景象,這種幻象讓小T對這次出行持樂觀態度。
然而取完高鐵票之後,悲劇的用卡之旅就開始了……
(左手臺北,右手左營)
上述的車票可能將會是小T在臺灣唯一的信用卡購票體驗,出行之前人云亦云的所謂信用卡刷卡進站純粹是不負責任的謠傳。說可以刷信用卡進站的,或許是用了這套卡,但是這幾張遊客辦不下來!
在臺灣乘坐地鐵或者便利店購物,最通用的將會是悠遊卡,信用卡之類的櫃員基本不願操作。而辦理這張卡,充值繳費等,不接受信用卡!
(就是它,在接下來的旅途裡打敗了信用卡)
從小T的視角來看,目前的臺灣和10年前的大陸比較相似(可能不準確,但表觀確實如此),而小T即將去往的臺灣南部地區,則(相對)更加落後,就拿此次的目的地之一墾丁來舉個例子。
「墾丁」本義為「開墾的壯丁」。清領時期光緒三年(1877年)官方設置招墾局,募得粵籍客家人在此搭寮墾荒,得名為墾丁寮。《恆春縣誌》亦記載墾丁莊為「客番雜居」(客家人與原住民雜居)的村落。另說則為同治年間,當有壯丁開丁而得名。墾丁寮舊址在大尖石山山麓,本只是個小地名,今日一般指墾丁路夜市(仍在大尖石山下)。由於後來成為國家公園名,亦常泛指臨近觀光地區。
肯定地區,目前比較繁華的地段當屬墾丁大街無疑。
墾丁大街範圍大約在墾丁大灣(夏都沙灘酒店)至墾丁小灣沙灘之間。沿路有許多夜間營業的酒吧、舞場、小吃攤等,從白天到深夜,街上充滿許多身著海灘褲、比基尼,一身輕鬆打扮的泳客與國內外遊客,街上的霓虹燈將街景妝點得十分熱鬧,頗有南洋度假勝地的風情。晚上夜店裡除了供應餐點以外,也有鋼管舞等火熱表演。鋼管舞女郎身著三點泳裝在客人身上磨蹭的行為,曾被媒體點名有害風化,不過並未被禁止。墾丁街有近30多家的個性紀念商品店,有許多的飾品及紀念品的店家及小攤位,商品均具有當地特色。
然而就這樣繁華的地帶,攤位和附近的商戶居然不接受信用卡支付,他們更傾向於使用現金!可能是刷卡手續費太高,又或者是操作刷卡機具太耗時間,小T逛了很長時間都沒能看到刷卡機器的影子。即使在全家或者7-11有閃付的機子,卻也只支持銀聯、apple pay、andriod pay等(櫃員也不太會使用),怎奈何包中卡片千萬張,沒有銀聯哪怕一張……
得益於國內出境人員的大幅增長,支付寶和微信在境外的佔有率也不斷提升,雖然不能用信用卡直接支付,但是偶爾還能看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影子。
支付寶在境外有一波活動,好歹能薅一些羊毛,但微信支付卻是一點優惠都沒有。難怪有這樣一種說法——「馬雲,一切為了孩子;馬化騰,一切為了孩子」。
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好歹支付寶和微信帶動了浦發AE的5倍積分,只能算是勉強安慰了。
另外,小T小小的提醒一下,在境外消費,能刷卡(微信、支付寶)的地方一定刷卡,原因之一是現金交易往往會找回一堆硬幣,看著讓人心煩不已;另一個原因就是換鈔的匯率不合算,而刷卡(換匯)則要好上一些。拿最近的新臺幣/人民幣匯率來看,刷卡要比現鈔交易優惠3.5%~3.8%!
左手臺北,右手左營;一邊或是信用卡使用的天堂,而另一邊則是現金的海洋。
推薦閱讀:
⊙ 五一出行 | 境外返現,現金為王
⊙ 投稿 | 一名90後寶媽的信用卡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