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雲南省武定縣是彝族重要聚居區,彝族服飾類型多樣,特點明顯,內涵豐富。20世紀80年代的服飾較為常見,但清代至民國的服飾則很少。經調查,對清代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專題系統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清代彝族服飾專題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文章作者經數年潛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特別是以清代彝族為主的民俗圖像資料,力圖通過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歷史學、方志學、文物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乃蘇支系服飾進行初步研究。
關鍵詞:納蘇;納羅;乃蘇;服飾;圖像
雲南省武定縣位於滇中高原北部,總面積2,948平方公裡,世居彝、傈僳、苗、傣、回等少數民族。武定縣是雲南省彝族重要聚居區,是歷史_上彝族部落羅婺部居住的地方,南詔後期羅婺部逐漸強大,成為雲南「東方三十七蠻部」之一。現居彝族6個支系,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蘇,自稱納蘇頗,漢稱黑彝,其中一部分家族的家譜中記載他們是 「羅婺頗」。分布在除九廠、近城以外的各地,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區。納羅,自稱納羅頗,漢稱甘彝,分布在己衣、東坡、田心及白路鄉沿河谷的半山地帶。乃蘇,自稱乃蘇頗,漢稱紅彝,分布在貓街、白路海拔2,200米左右的山地。以上3個支系操彝語東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密切,自稱密切頗,漢稱密岔,分布在近城、九廠、插甸等壩區及半山。羅羅,自稱羅羅頗,漢稱白彝,分布在貓街壩子和高橋、尼嘎古半山。以上兩個支系操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撒尼,自稱撒尼頗,漢稱明朗,居住在插甸鄉下樂美村、高橋鎮田心村,操東南部方言昆明阿西土語。【1】叫筆者近年搜集到一些清代武定彝族圖像資料,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本文,僅對與彝族納蘇、納羅、乃蘇支系有關的服飾圖像資料進行簡要介紹,並作粗淺分析。
1.《廣輿勝覽.武定等府羅婺蠻》中的羅婺男女行人服飾
《廣輿勝覽》中《武定等府羅婺蠻》題記:「羅婺,自宋時大理段氏立羅武部長,至元明時俱轄於土司。嘉靖中改歸流官,其部落流入雲南、大理、楚雄、姚安、永昌、景東等七府。居多在山林高阜,藉地寢處,男子挽發戴笠,短衣披氈衫,佩刀跣足,耕種輸稅。婦人辮髮垂肩,飾以珠石,短衣長裙,皆染皂色。其地產火草,績而為布,理粗質堅,衣服之餘或貿於市」【2】。《武定等府羅婺蠻》圖像(圖1,見下頁)描繪了清代武定彝族羅婺男子和女子行路途中的場衣,衽邊鑲藍布,系藍布腰帶,著黑褐色百褶裙,赤足,身背盛有物品的方形竹籃。
2.《滇省夷人圖說.羅婺圖》中的羅婺牧羊女服飾
《滇省夷人圖說》中《羅婺圖》題記:「羅婺,一名羅武,戴笠披氈,織火草布為衣,牧於林阜,有屋無床,採松針藉地臥。武定州及楚雄景東皆有之。」【3】。《羅婺圖》(圖2)圖像描繪了清代武定彝族羅婺女牧羊的場景。一羅婺女子頭戴米黃色鬥笠,穿灰色右衽開又上衣,著灰褐色百褶裙,披米黃色披氈,左手執鞭,正在牧羊。據題記可知,其衣料應以火草質地為主。
3.《清代民族圖志.羅婺圖》中的羅婺男女服飾
《清代民族圖志》中《羅婺圖》題記:「羅婺本武定種,又稱羅武。元時,羅武蠻羅僳百歲弱子孫,以氈裹送之深菁,後生尾長三寸,相傳三百歲,今俗又稱羅午。楚雄、姚安、永寧、羅次皆有之。男子髻束高頂,戴笠披氈,衣火草布,其草得於山中,緝而織之,粗惡而堅緻,或市之省城,為囊橐(口袋)以盛米麥。婦女辮髮兩綹垂肩上,雜以硨磲(海中軟體動物的殼,如貝殼等)瓔珞,方領黑衣,長裙跣足。居山林高阜,牧養為業,有屋無床榻,以松葉藉地而臥。婚姻喜慶之事,結一松棚為宴。葬用火化。腰刀長槍,,行往不釋。嗜酒酣鬥,狡猾難治」【4】。《羅婺圖》(圖3)描繪了清代武定彝族羅婺飼養家畜和放牧歸來的場景。圖中共有4個人物,其中兩女一男正在餵豬,男子以蘭布束髮,戴淡黃色鬥笠,上穿淡蘭色上衣,外披褐色披氈,用紅布帶系腰和披氈領口,下穿灰褐色粗布褲至膝,赤足。左女子辮髮兩綹垂肩,上,用蘭布包頭,上穿淡褐色貫頭衣,領口、袖口用紅布鑲邊,領口飾以硨磲瓔珞等物,下穿赭色百褶裙。右女子辮髮兩綹垂肩上,用蘭布包頭,穿紅色貫頭衣,領口、袖口用綠布鑲邊,領口飾以硨磲瓔珞等物,下裝不明,應與左女子一致。圖左中部一男子揮鞭趕著牛羊歸來,蘭布束髮,戴淡黃色鬥笠,上穿灰色,上衣,外披褐色披氈,下裝應與同圖中餵豬男子一致。
以上關於清代武定彝族羅婺的圖像,很難確認其屬於納蘇納羅、乃蘇中的哪個支系。清代「「羅婺」兼有地名、族名含義。作為地區代稱,主要指以武定為中心的彝族地區;作為族名,則是以武定納蘇為代表的彝族統稱;而遷徙到外地,則演變為彝族羅婺支系。從上述三幅圖像題記「織火草布,穿火草衣」這一特徵分析,與乃蘇支系有很大關係,據民族學調查資料顯示,使用火草衣的民族主要是分布於武定貓街、白路的彝族乃蘇支系。
4.《滇省夷人圖說.土人》中羅婺服飾
《滇省夷人圖說》中《土人》(圖4)圖題記:土人,衣絮(棉絮)衣,帶以革,飢則系之,女被毳,耕田弋山,以寅午戍日入城市,武定州屬有之」【5】問。此圖的土人,實為彝族羅婺部,正德《雲南志》卷十也稱其為土人。《仕人》圖像描繪了春耕插秧的場景:兩男子正在田中插秧,左邊男子以蘭布包頭,穿褐色右衽開叉.上衣,系蘭布腰帶,著淡蘭色褲至膝。右邊男子戴淡黃色鬥笠,穿淡蘭色上衣,系蘭布腰帶,穿白色褲至膝。女子提籃送飯,以蘭布包頭,穿粉色長衣,系蘭布腰帶,身披羊皮背披,下穿草綠色百褶裙,足穿草鞋。此圖像與彝族納蘇、納羅支系關係較大。
5.清代彝族貴族男婦石刻圖
《清代彝族貴族男婦石刻圖》【6】(圖5)中女子頭戴花帽(類似20世紀70、80年代普遍使用的毛線羅鍋帽),帽兩側奕起似花狀,肩飾披肩,穿上衣和長袍,胸部飾圓形掛飾,著長裙,右手執長煙鍋和油燈,左手似執鳥。男子包頭纏發,穿長袍至小腿,外穿對襟短衣,著長褲和鞋,右手託籠狀物,左手扶腰刀刀柄。此圖由楚雄州彝族文化研究院彝文古籍專家朱琚元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拓、攝於武定縣萬德鄉耐姆過村,據朱琚元先生考證屬清代武定萬德彝族貴族服飾,其應屬彝族納蘇支系。
6.《竹籤書》中彝族服飾
武定彝族畢摩古籍《竹籤書》」【7】,豎16開,,上圖下文,共61頁,60幅彩圖,附有彝文竹籤60支和竹籤筒。武定縣萬德那氏土司世襲畢摩(彝族民間神職人員)後裔楊自榮家藏本。圖6中左圖描繪一男子正在吆喝飼養馬、羊、雞等牲畜家禽場景。男子戴帽,帽沿上翹、帽頂飾羽狀物,穿黑色衣褲,袖口寬大,穿黑色鞋。右圖描繪了人畜生病,擬請畢摩禳解除病的場景。畢摩圖像較為清晰,頭戴畢摩帽,帽沿上翹、帽頂隆起,內穿長袍,外披披氈,著黑布鞋。圖7中描繪了彝族貴族騎馬出行,隨從跟隨的場景。彝族土司頭戴鬥笠,穿長袍,隨從頭戴禮帽,穿衣褲,手執儀仗。右圖描繪了家具物件傾倒砸傷人的場景,圖中有三人穿著情況不明,一婦女戴黑帽,穿上衣、長裙,其上飾紋飾,著黑色鞋。以上《竹籤書》四幅圖像來源清楚,應為清代武定萬德彝族納蘇支系生活場景。
7.《清代民族圖志·黑玀玀》中的納蘇彝族服飾
與清代武定彝族納蘇支系有關的圖像和相關服飾資料還有《清代民族圖志》中《黑玀玀》圖題記:「黑玀玀,男子挽發,以布帶束之,耳帶圈墜一隻,披氈佩刀,時刻不釋。婦人頭蒙方尺青布,以紅綠珠雜海貝硨磲為飾,下著桶裙,手帶象牙圈,跣足。在彝為貴種,凡土官營長(地方部隊長官)皆其類也。士官服雖華不脫,彝司土官婦纏頭彩繪,耳帶金銀大圈,服兩截染色錦綺以有緞為套頭,衣曳地尺許,背披黑羊皮,飾以金銀鈴索,各營長婦細(同綢)衣短氈,青布套頭。其在曲靖者,居深山,雖高岡隴,亦力耕之,種甜苦二蕎自贍,善畜馬牧養蕃息。器皿用竹筐木盤。交易稱貸無書契,刻木析之,各藏其半,市以醜、戌日。其葬貴者裹以皋比(老虎皮),賤者以羊皮焚諸野而棄其灰。在澄江者,能為乳酪雜樵蘇鬻於市,腥穢侏若鹿豕然。在安寧、祿豐多負鹽於途。在嘉者,以草為衣,加於氈毳。大都性皆鷙悍,好攻掠。而武定、蕎甸尤為兇頑。鶴慶四十八村又號西海子,亦其種。」【8】
而《黑玀玀》圖像(圖8)描繪了一對男女勞作途中邊走邊聊場景:男子挽發,以蘭布帶束之,耳帶圈墜一隻,穿蘭色衣,系淡蘭色腰帶,系帶兩端飾紅布,佩刀別於腰帶上,下穿至膝短褲,外披赭色有褶披氈,左手執鋤,右手扶刀柄,赤足,轉身與女子交談。女子頭蒙方尺青布,以紅綠珠雜海貝硨磲飾於額際,穿淡藍色上衣,襟邊飾紋樣,系紅色腰帶,著赭色桶裙,裙邊飾幾何紋樣,手帶象牙圈,披雜色羊皮褂,肩挎一物,赤足。黑玀玀圖像主要指雲南「黑彝」,由於雲南黑彝分布廣泛,單件圖像不可能全面反映出各地黑彝形象,但也能粗略提供清代武定彝族納蘇支系服飾的一些信息。
8.結語
筆者在文物徵集工作中徵集到20世紀50至60年代的彝族服飾時,更想弄清楚清代以前的各地彝族服飾的直觀圖像資料,但現成資料幾乎為零。有惑於此,筆者經數年潛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特別是以清代彝族為主的民俗圖像資料。通過對清乾隆《皇清職貢圖》等圖像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發現諸如此類資料雖然具有多重研究價值,但作者認為最具價值的卻是服飾文化,可遺憾的是,相關研究對清代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專題系統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清代彝族服飾專題研究至今仍然是空白。另外,過去對彝族服飾的研究限於運用民族學、歷史學、服飾學、藝術學等學科從服飾分類、歷史地理、工藝紋飾、藝術運用等角度開展研究,而通過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歷史學、方志學、文物學等學科相結合研究的涉足甚少。故而筆者力圖通過圖像資料研究,能夠在彝族服飾史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武定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武定縣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118.
[2][4][8]李澤奉,劉如仲.清代民族圖志[M].西寧:育海人民出版社;1997:152.154.162.
[3][5]揣振字.滇省夷人圖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00
[6]朱琚元.彝文石刻譯叢[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插圖.
[7]張純德.彝族古代畢摩繪畫[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3:145.152.
作者:金永鋒
原載:《服飾導刊》2015年6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