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在對話框輸入「家庭」的時候,出現的是什麼樣子的表情嗎?
2019年10月起,蘋果更新至iOS 13.2系統的輸入法中,輸入「家庭」的時候,出現的不再是一對夫妻和一個小孩的圖標,而是 「👪」 ,三個穿著灰色調衣服、性別不明的小人。
到底誰是爸爸?誰是媽媽?表情包的更新,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確定的答案已沒有以前這麼重要了。
「同志」,和家庭絕緣
根據社會學家克麗絲·英格漢的研究,異性戀本位,指的是「男性和女性之間是天生就會互相吸引」的假設。在此基礎之上,人們相信互相吸引的異性會組成家庭,生下後代,男性和女性根據性別刻板印象各司其職,就成了異性戀本位的「正常」家庭。
而同志(廣義上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性少數群體)家庭,因為沒有通過這種正常方式結合和繁衍,則是不正常的、假的家庭 (pseudo-family)。
2013年,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提出了三項草案:同性婚姻、伴侶制度與家屬制度,統稱為多元成家法案。到2019年,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區,人們備受鼓舞。與此同時,大家似乎遺忘了其它兩項法案,同志家庭還是一個新鮮又禁忌的名詞。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同志家庭更是違背了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傳統,無法完全盡到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作用。
在生活中,同志家庭是真實地存在的。他們可能會受到鄰居、同學、同事的側目和排擠;也可能在日常中和一開始看不慣的人慢慢熟識,從鄰裡之間有點禁忌的八卦,變成身邊的人都見怪不怪的現實。
但同志伴侶如果想和異性戀一樣要組建家庭和撫育後代,還是困難重重。
Jay 和Jona 是一對在臺灣的男同性戀伴侶,一起養育一對雙胞胎兒子。但法律上對領養的規定也為他們帶來了很多麻煩。現在在臺灣,已婚同志伴侶不能申請收養無血緣的孩子,反而單身的同志和未婚的有伴侶者可以合法收養。
在還沒有結婚的時候,Jay收養了這一對雙胞胎,所以屬於未婚的有伴侶者。Jay 上班的時候,Jona就會在家照顧孩子,洗澡、餵飯、送上學、看病。但是因為 Jona不是法定家長,很多時候他沒有辦法以家長的身份籤字和做決定。
Jay 說,他們算比較幸運,只不過是看醫生、上學的問題需要「家長」身份的參與,但如果遇上更嚴重的事情,只是因為Jona沒有作為家長的法定權利就不讓他參與,未免得不償失了。
為什麼Jona不能成為家長,雙胞胎即便有他和Jay照顧也仍然「單親」?這個規定和人們對同性戀育兒的偏見有著密切的關係。
2016年11月,上萬名身著白衣的民眾來到臺北的凱達格蘭大道,拿著手上的標語,高喊著「婚姻家庭,全民決定」的口號。這是在臺灣的同性婚姻合法化修正草案被遞交後,「下一代幸福聯盟」等組織反對同性婚姻的集會。
看似站在一個不歧視同志的立場,這些組織卻喜歡拿「下一代」來阻撓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他們的支持者認為,一個正常的家庭就應該有爸爸和媽媽,而同志組成的家庭是有缺陷的,會對下一代的成長有害,所以同志是沒有資格成為家長的。
同志子女:「不一樣」的下一代
對於同志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家一般會有四點誤區:
1)個人心理發展會不正常
同志本身在社會上被汙名化和病理化,同志組成家庭被認為是畸形的家庭;有些人會用「原生家庭」的邏輯,推斷這樣不正常的家庭結構會讓後代有心理創傷。
但是,帕德森等心理學家回顧自1980年起的相關文獻,發現大部分研究結果都表明,同性家庭和異性家庭的子女,在個人心理發展、性別發展、社會關係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影響孩子成長的,更多的是家庭氛圍,而非家庭結構。
2)容易混淆性別概念,成為同性戀
有不少反對的人表示,因為孩子是在同性家庭長大的,所以會沒有所謂的「男性榜樣」「女性榜樣」,導致無法建立「正常」的性別身份,和異性相處。
但所謂正常的性別身份,是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的。比如,爸爸是一家之主,更加穩重和理性,媽媽則更加細膩和情緒化,有時還會嘮嘮叨叨,不講道理。爸爸需要天天加班、養家餬口,媽媽則要無私奉獻,在想要重新走入職場、為自己而活時,還要回答「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這樣的問題。
正因為沒有這樣帶有性別標籤的榜樣,兩位家長的分工更加平等和流動,不會有「男主外,女主內」這樣的定式。同性家庭中的爸爸也要學會換尿布、做飯、半夜起床哄孩子入睡,媽媽也要會換燈泡、開車、負擔起家中的經濟責任。
那同志家庭裡就更有可能有同性戀後代嗎?這個結論並沒有理論依據,只不過根據在一般同性家庭中對於性別和性取向更加開放的氛圍,非異性戀的孩子會更能接受自己的不一樣之處,而不是成為需要隱藏自己的「深櫃」。
正如一位「」同二代」所說,「如果大家不歧視同性戀,就算同性戀的小孩也是同性戀,那又怎樣?」
3)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因為孩子一般會通過代孕、收養的方式加入家庭,同志家庭的「不完整「也體現在沒有血緣支撐的關係之中。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不到最真摯的親情,成長則會受到影響。
這種觀點反映的是人們對後代和血緣的執念,似乎只有生父和生母才能是組成家庭的傳統要素,才會給孩子最真實的愛。但很多家庭和育兒現狀其實已經遠離這個「傳統」很久了,比如重組家庭和領養家庭。
有時,親生父母才是造成孩子缺乏關愛的直接原因。在臺灣,每年有5千個孩子因為家庭變故、父母疾病或者犯罪等原因離開原生家庭,需要被收養,獲得一個真正的家。與此同時,也有夫婦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成為父母。
喜歡小孩但又沒有辦法生育的王小姐說,「如果我跟先生沒辦法生育自己的孩子,能不能把我們的愛給那些從小失去父母關愛、缺乏家庭溫暖的孩子?」 過了兩年,王小姐就和丈夫收養了3歲的Amy。
現在Amy六歲了,已經成為了家中的一份子。王小姐也釋然,就算長得不像、沒有血緣,也可以是一家人。
4)更容易遭到社會的歧視
一些反對同性家庭的文章會強調,「同二代」因為發現自己的家庭和別人的不一樣,會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產生無法融入社會的焦慮。也就是說,同志家長因為自己的私利,被迫讓孩子也承受這樣的壓力和歧視。
這樣的焦慮是存在的。知乎上有一些分享自己在同志家庭長大的經歷,不少會提到同齡的玩伴會常拿這一點開玩笑,甚至有老師和同學的家長會說是「神經病家的孩子」。
究其本質,這些話語的出現來自社會的不寬容,因為同性家庭還沒有被正常化,才讓這些孩子覺得困惑甚至掙扎。因為對於同志的偏見仍然存在,即便這些孩子已經長大了,在知乎上還是會匿名,保護自己,也保護自己的家人。
幸福家庭,從打破束縛開始
很多人對於傳統家庭的認識,也許是從小時候玩過家家開始的。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開發的桌遊《辦家家遊》,也選擇用遊戲的方式來展現傳統「過家家」以外的家庭故事。
通過抽取各式建築的房屋卡、不同國籍宗教的人物卡和充滿日常氣息的生活卡,玩家會得到不同的組合,並且根據組合講述一個故事。通過遊戲組建出來的家庭多種多樣:也許是一個人住在水上自給自足的單身家庭,也許是跨國領養小孩住在蒙古包的同性戀家庭,或者是幾個沒有婚姻關係的老人選擇一起居住養老的多元家庭。
作為多元成家的一種可能性,同志家庭,是打破異性戀本位家庭僵局的開始。組建家庭、養育後代的權利,不應該被一個人的身份所定義。
有許多看似完滿的家庭,也有基於的家暴、出軌、重男輕女、喪偶式教育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出現,和我們對於性別刻板印象為基礎所建立起的異性戀本位範式,息息相關。
家庭本就不只是一幅精緻的全家福,而是充滿著爭執、不解、磨合,和一地雞毛。
一個家庭是否完滿,一個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有著太多的因素:在遇到問題時,有沒有用心解決?在想要從家庭脫身時,社會上有沒有留出緩衝的空間?在面對「非傳統」的家庭結構時,人們是嘲笑鄙夷,還是嘗試理解?
這些問題,比到底是「誰是爸爸,誰是媽媽」重要得多,也複雜得多。
儒家再發聲:同性婚姻不符合傳統儒家對婚姻的理解. 方旭東. 澎湃新聞. 2015年6月28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6237 【收養為何那麼難】一年半的等待、單身和年齡潛規則,收養層層關卡的情與理. 張靜慧. 報導者. 2020年4月15日. https://www.twreporter.org/a/foster-care-system-adoption-flow-and-rules臺灣同性家長:「我們和一般家庭一樣.」 蕭靄君. BBC 中文. 2017年5月24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0034105同性伴侶怎麼養小孩?10個問題解惑. 林韋萱 & 葉瑜娟. 報導者. 2016年5月5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homofamily-10questions同志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嗎? 從科學研究角度看5個常見問題. 楊佳蓁. 報導者. 2016年11月22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homofamily-children同志可以收養小孩嗎?我可以,我們不行!meiying. 臺灣同志熱線. 2019年11月15日. https://hotline.org.tw/news/2901在同性家庭長大:是「有愛足夠」還是「不合範式」? 胡文燕. 端傳媒. 2018 年1月1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1002-international-children-of-same-sex-parents/作者:愷晴
編輯:鯨魚
你可能還喜歡:
喜歡的話就給社長點個在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