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也想要被溫柔寬容地對待.」 丨 父母的「反話教育」有多傷人?

2021-02-11 遠播國際教育

說反話,中國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

壹心理創作者 | 曜珏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 - 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說反話,中國父母 「保護」 孩子最常用的方式。


《女兒們的戀愛》中,Selina 的爸爸就是這樣的性格。節目組提問任容萱(Selina 妹妹):「有沒有因為感情的事情,在心裡責怪過爸爸?」她立即回答:有啊,我的初戀。


當時爸爸斷言:「你不會喜歡他很久的。」

「你會跟他吵架,他不穩定,他不可以。」

她激動辯駁:「真正相處的是我,你又沒有跟他相處,怎麼可以否認人家?」


爸爸沒有在戀愛上給過她太多指教。他只是說:「我女兒眼光很差。」雖然選擇權在自己手上,可爸爸的那些話就像一根刺,讓她覺得自己真的不行,最後分手。

在這種打壓模式下成長的任容萱,從來都不信自己能找到好對象。



時隔多年,爸爸首次袒露心聲:「其實我很喜歡,媽媽也很喜歡(你初戀男友)。」任容萱一秒爆哭:「真的假的?」


這是她第一次聽到,爸爸親口肯定她的戀愛。原來,爸爸那麼說,是怕那個對象不夠穩定,不夠好。怕女兒太單純,被他騙,被愛情傷害,不惜用說反話的方式來 「保護」 自己的孩子。沒想到,反而讓女兒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與任容萱同是姐妹的 Selina,也不例外。


剛出道第一次發唱片,爸爸明明很開心,卻偏要說反話:「這是你人生中發的第一張唱片,也是最後一張。」

Selina 超級不爽,整個青春期,壓力都非常大。「我的努力,我的成績,在爸爸眼中,變得一文不值。

直到第一次演唱會的時候,爸爸偷偷來到現場送驚喜。Selina 才驚覺爸爸一直以她為榮,那些批評都是反話,當場淚崩。


任爸爸也是有苦衷的。在一檔綜藝裡,他說:「就像我們去爬山,別人都慢慢爬。經歷颳風下雨跌倒會有成就感,但你們坐直升機飈上去了。」怕 Selina 上升太快不夠踏實,才會諷刺她「只能發一次唱片」。


這可能是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寫照。

「我經歷的世界那麼殘酷,所以必須提前教會孩子適應。」無論你做得多麼好,他們都要先批評你。就連真心誇獎,也陰陽怪氣。

喜歡說反話的父母,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很多父母,心裡已經樂開了花,很想誇獎你,關心你,結果一出口說反話呢?


第一,這是父母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

對他們來說,這是天經地義的教育方式,每家每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任爸爸。他節目裡聽到兩個女兒說當時有多受傷後,也很難過。「我不知道是因為我。」他說:「我們這代父母,可能有個障礙。在教育孩子時,你只會去罵,不會去關懷。」


第二,父母害怕你安於現狀。

如果你做不好,他們怕你永遠就這麼差下去;

如果你做得好,他們怕你安於現狀。

潛臺詞就是:「我很開心,但你永遠都不夠好,憑什麼讓我鼓勵你?」


比如,你平時只考 50 分,今天考了 60 分,我是很開心沒錯。可如果我鼓勵了你,你會不會以後就滿足 60 分呢?所以,父母只好說反話:你怎麼才考這麼一點?你看誰家的孩子,他考了 85,你怎麼就不行呢?

父母說反話,總是批評先於肯定,責罵,打擊,總說「你還做得不夠好」,再給些他們認為正確的建議。

第三,最自私的一種反話,源於父母對自身願望的不滿足。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過一個 34 歲職業女性維基的經歷。維基是營銷公司的客戶經理,有次公司出錢,讓她去讀 MBA 進修。可維基卻不敢去。因為她媽媽說:「太難了,你肯定不行。」

從小到大,媽媽從不會正面鼓勵。她念錯單詞,媽媽就誇張模仿她的錯處,讓她羞愧;她勇敢上臺表演跳舞,媽媽卻當著全班的面說:「你跳得像只河馬。」


媽媽不想她好嗎?並不。她只是想女兒早早學會接受批評,接受現實,快把缺點都改掉,進步成最優秀的孩子。但是,她又忍不住說反話,告訴她:「你不行的,什麼事情都做不好了。」


為什麼呢?原來,媽媽的舞蹈事業進展不順。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沒有信心成功。所以一直刺激女兒,確保自己還能找到優越感。而從來沒得到過的「肯定」,無情擊垮了維基的自信。


這樣的父母,有毒。


他們願意只吃白菜白飯,努力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二話不說掏錢給孩子上培訓班,興趣班;

唯獨在精神需求上,極度吝嗇。

說反話式教育偏方,會帶來多少傷害?

56 歲的姜文,至今沒能擺脫媽媽的 「陰影」。許知遠問他,你這麼多年遭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他說,沒跟母親把關係處好。


媽媽一直有種不高興的樣子。她愛看戲,姜文就考了中戲,但媽媽啪地一聲把通知書扔下,說:「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他給媽媽買房,但媽媽不肯搬去住。

「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而高興。」


姜文的媽媽,其實挺愛他的。17 歲姜文想考中戲,媽媽沒有阻止,或者說演員沒前途。她很開明,說你覺得好玩,就去考吧。《紅高粱》火遍全國,媽媽沒有驕傲,高興。她關注的是,兒子窩在缸裡拍戲,多難受多委屈。

《圓桌派》裡,姜文第一次提起媽媽過世的事情。他說,老太太走前,還給我包了紅包。裡面還裝著外幣,鼓鼓的,快把信封撐破了。

但沒被母親正面認可的姜文,內心卻一直有些自卑。楊瀾問過他:你的自信是不是源於你的自卑?

他承認說:「其實我非常自卑,大部分時間,我討厭我自己。」

「這事兒怎麼做成這樣了?我覺得還能再好一點。」


說反話式的教育偏方,本身就很傷人。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父母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認定你是個壞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媽媽常說「你真蠢」,你就是真蠢,爸爸說你「真沒用」,那你就真沒用。


即使沒有明確說出口,你也仍會接收到 「你不行,你很差」 的強烈暗示。畢竟父母都不誇你,還有誰會認可你?


一直被反話打擊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走向極端。容易對普通的話語過度敏感,產生防禦;

或過度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完美,不配成功。

他們很可能會活得小心翼翼,只看得見自己身上的缺點。工作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大概率會失敗,被罵也是理所當然;反正什麼都做不成,那就什麼都放棄吧。

就算旁邊的人都在鼓勵說你很棒,還是不能從心底裡認可自己。有時候會過分自大,自信,試圖掩蓋自己的無價值感。


過度反話,還會傷害家庭關係。它讓愛,變成了需要揣測,摸索,懷疑的密文。


父母真的愛我嗎?為什麼明明他們說愛我,不討厭我,卻從來不認可我?

於是,孩子可能會變得固執,倔強,抱著一腔怨氣和父母對抗。到底要怎樣做,父母才會滿意?越被打擊,就越想反抗。越想反抗,就越被控制。

大部分父母沒有意識到:我們人生中受的很多傷,大多是源於他們的不認可

我們要做對什麼,才能重新找回溫暖?

怎樣才能緩和家庭關係,讓父母真正理解自己,認可自己?

我想最重要的,是你先認可自己,然後嘗試與父母對話。找機會和父母主動提起那些你覺得很痛苦的瞬間。他們的話語是怎樣傷你的,長大後你產生了什麼陰影。


綜藝《少年說》裡,有一位女兒鼓起勇氣上了天台喊話。

「我五年級開始就沒好好吃過晚飯,就因為你老是嫌棄我胖!」

」你從小就沒操心過我,老師讓考生字,你考過嗎?老師讓做親子作業,你做過嗎?」

「我也想要被溫柔對待。」



爸爸聽了以後,解釋說那時候自己創業初期,年紀輕輕,也有玩的心思,對家庭關心不夠。

「下一步,爸爸一定改正,把更多精力放在你身上,請你放心!」因為創業,因為有弟弟妹妹,因為怕你膨脹,因為.

雖然一時半會抹不掉傷害,但這至少給了他們一個契機,去交流彼此的想法。

儘管父母可能會回懟:「那你讓我怎麼辦?我改不過來,你要把我嘴縫起來嗎?」此時,我的建議是:

與其改變不了他們的固執觀念,不如試著從一些小的事情開始,堅持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蘇珊·福沃德說,你要堅強,到足以應對他們的反駁,否認,責難,憤怒;你要有充分的支持,幫你度過對抗期間的不同狀況;你要練習,直到你能夠順利說出心裡的話。


當他們反對你,打壓你,你有能力告訴他們,你不是他們說的那麼沒用。當你的經濟條件足夠獨立生活時,也許就可以開始重構家庭關係。

與父母對抗,並不是為了報復,懲罰,發洩,改造。

而是為了,直面過去的傷害,克服對被潑冷水的恐懼,重新建立家庭邊界。

他們可能會接受嶄新的你,也有可能抗拒到底。焦慮,恐懼,內疚,困惑,無可避免,但它不會再控制你。

世界和我愛著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4月學校開放日 IB學校大盤點

魔都公辦國際班和國際部

孩子的財商教育  國際學校背後的「財團」

 戳下方「閱讀原文」 預約展會 

相關焦點

  • 「我也想要被溫柔寬容地對待.」 父母的「反話教育」有多傷人?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我也想要被溫柔寬容地對待。」 丨 父母的「反話教育」有多傷人?說反話,中國父母 「保護」 孩子最常用的方式。第一,這是父母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這是天經地義的教育方式,每家每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任爸爸。他節目裡聽到兩個女兒說當時有多受傷後,也很難過。「我不知道是因為我。」他說:「我們這代父母,可能有個障礙。在教育孩子時,你只會去罵,不會去關懷。」
  • 說反話,中國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會吃人
    為什麼很多父母,心裡已經樂開了花,很想誇獎你,關心你,結果一出口說反話呢?第一,這是父母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這是天經地義的教育方式,每家每戶都是這麼做的。比如任爸爸。他節目裡聽到兩個女兒說當時有多受傷後,也很難過。「我不知道是因為我。」他說:「我們這代父母,可能有個障礙。在教育孩子時,你只會去罵,不會去關懷。」
  • 【分享】你以為的「說反話」,其實不是保護孩子!
    《女兒們的戀愛》中,Selina 的爸爸就是這樣的性格。節目組提問任容萱(Selina 妹妹):「有沒有因為感情的事情,在心裡責怪過爸爸?」她立即回答:有啊,我的初戀。爸爸沒有在戀愛上給過她太多指教。他只是說:「我女兒眼光很差。」
  • 教育不該有性別對待!
    對於表達能力和情商普遍弱於女孩的男孩們而言,他們也需要父母的溫柔和耐心,從正常的互動中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和與人相處。  但可惜的是,很多家庭有耐心理解女孩的情緒,予以聆聽並回應,但受到性別刻板養育的影響,卻不會給男孩們太多的機會。  如果在情感上被父母刻意的嚴苛對待,並且情緒長期被忽視。最明顯的傷害就是,男孩可能會缺乏共情能力,而在將來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必然是一個硬傷。
  • 《三十而已》大結局,顧佳教育方式獲贊!劇中隱藏的教育觀點值得學習
    接受差異性,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這些偉大的種子會永遠埋藏在孩子心裡伴隨他們長大,並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央視紀錄片《鏡子》中有一句話,讓小編印象深刻: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 《媽媽是超人》嗯哼甜炸天: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
    在兒子嗯哼的眼裡,爸爸是王子,媽媽是小公主,而自己是小王子,是要保護媽媽的。他也一直這樣做的。節目中做遊戲時,有小夥伴用球「攻擊」他們,嗯哼特別有男子氣概地對媽媽說:「這傢伙就由我來對付。」時刻關注著霍思燕的舉動,發現危險就一秒霸道總裁上身,叮囑媽媽:「你不能把腳放在那,會受傷的!」
  • 嚴格男孩,寵愛女孩,教育不該有性別對待
    我爸對此一直引以為傲,因為他覺得牛牛跟他在一起時特別「聽話」。但與此同時,我們家和牛牛親密度最低的人也是外公,只要還有其他選擇,外公永遠是排在最後的選項。並不是因為我是男孩的媽媽才這麼認為,實際上,這種按性別劃分的教育模式,真的對孩子們非常不好。
  • 袁詠儀被兒子吐槽是「壞媽媽」,我也是,好媽媽該怎麼當?
    昨天無意間,妙媽看到了一個關於張智霖袁詠儀夫婦的採訪視頻,其中一段袁詠儀的「警察」式教育方式讓妙媽深有感觸。在被主持人問到:「誰教育孩子的方法更科學?」這個問題時,袁詠儀非常激動地說,如果說這個問題,那可以說一個星期了。原來,袁詠儀出生於警察世家,就按照「警察」式的教育方式管教兒子。
  • 父母育兒原則不一樣:爸爸捨得花時間,媽媽捨得讓孩子吃苦
    「我要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哪怕自己累點也不讓孩子受苦受累,這才是愛孩子。」雖然爸爸媽媽都愛孩子,但因為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本就存在差異,所以在當了父母以後,在孩子的養育問題上也應該區別對待:爸爸要捨得花時間多給孩子一點陪伴,媽媽要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頭,多給孩子一些放手。「我和父親有一種生疏感,有時候他向我靠近,想和我有些互動時,我會下意識迴避,和父親待在一起就會感到壓迫,沒有話說。我
  • 宮崎駿:總會有一個人,讓你想要溫柔地對待
    知道這句話的時候,你已經在嘗試著讓自己站起來,你說你想要看更好的風景。  那一刻,陽光照在你的臉上,你的周身瀰漫著一種別樣的光彩。  你迎著光,在風中,風揚起了你的長髮,你眯著雙眼,看向太陽。  世界這麼大,人生這麼長,總會有這麼一個人,讓你想要溫柔的對待。
  • 等等玩手機,孫儷的應對引熱議,那些優秀的孩子躲不開拼父母
    大多數父母都會重則體罰,輕則罵一頓。當孩子的情緒是生氣、害怕的時候,其實父母說再多孩子都不見得能夠聽進去。對於孩子的批評要有度,有時候父母的態度越是強硬,越是嚴厲,孩子越害怕。就像列寧寫的那篇文章《花瓶》,當列寧鼓起勇氣承認錯誤後,姨媽給予了寬容和肯定。
  • 小學生放學沒做作業,卻給爸爸媽媽寫了一首歌!無數人感動落淚
    這首自創的歌很快在網上火了起來,網友們也被孩子自創的歌詞感動——「世界上最愛的人是媽媽,第二愛的人是爸爸」。最後還表示「我愛我的家庭」,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感動是很感動,但是小朋友可不要忘了寫作業哦!寶媽和寶爸的感情非常好,對孩子更不是「喪偶式教育」,而是兩人都有陪伴,雖然平時寶爸非常忙,寶媽帶娃比較多,但每周寶爸都會抽出專門的時間陪伴孩子,帶著孩子去玩。孩子從小就享受這爸爸媽媽的愛,也看著爸爸媽媽相親相愛,於是便學會愛他人。
  • 用寬容的心對待別人
    我碰到過一個殘疾人,拄著雙拐上下樓,活得很快樂很健康。但他曾一度想自殺,就因為在他發生事故後,他一想出去,他媽媽就說你是殘疾人不能亂跑,他的內心世界就被打擊了一下;當他正要上樓梯時,他父親就講了,你是殘疾人我來攙你一把,傷口沒好又被撒了把鹽。
  • 「媽媽,我能和爸爸結婚嗎?」當女兒有「戀父情結」,終會結惡果
    有些女孩因此產生了戀父情結,將來找了個跟父輩年紀相差不大的人,覺得這樣的人有責任感,能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媽媽,我能和爸爸結婚嗎?"然後,女兒有戀父情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母女關係,女兒會因為媽媽佔有爸爸而感到不滿,不允許媽媽對爸爸有一點不好,站在爸爸那一邊替爸爸說話,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最終,女兒走向越來越極端,對媽媽提出"我能和爸爸結婚嗎",女兒已經走到了徹底戀父的地步。甚至發展成父女間的不倫關係,有了所謂的情愛,因此釀成了無數的家庭悲劇。
  • 霍思燕杜江又甜炸了整個朋友圈:最好的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比之於周一圍和女助理同用一根吸管吸奶茶,秦俊傑和張雪迎同喝一碗胡辣湯,杜江的界限感,不知好到哪裡去了。而這種尊重和愛,令霍思燕備感安全和幸福。霍思燕說:「我覺得你不應該那麼說,也可以為心愛的男生或女生。」杜江一點也沒有排斥,依然滿臉是笑:「你覺得這樣好嗎?」霍思燕說:「挺好的,高興就好了。」
  • 「不知道爸爸娶你幹嘛」,女兒為爸爸爭辯,說出的話卻讓媽媽寒心
    爸爸》開播,朱茵女兒黃鶯兒憑藉「懂事」贏得了大眾的喜愛,看到黃鶯兒和爸爸的相處方式,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爸爸,懂事得讓人心疼,以至於很多網友表示:從未見過像她這樣溫柔懂事又不缺童真的女孩。都說女兒是爸媽的小棉襖,我想黃鶯兒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證明吧。在節目中黃鶯兒對爸爸說的話,真的比冬天的棉襖還要溫暖。
  • 2020年,你見過哪些令人驚豔的父母教育方式?這10個故事,你一定要看
    全文2754 字丨閱 讀共需3分鐘  編輯丨人民醬  2021年已經拉開序幕,回首過去一年,發生了很多教育大事件和關鍵詞:  ; ; ; ; ……  過去一年流傳的這些教育熱詞,對我們普通家庭意味著什麼?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媽媽被寵愛,家庭更幸福女作家入江之鯨,曾講過這樣一則溫暖的片段:地鐵到站的時候,我旁邊空出來一個位置,有個大概三歲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過來,坐下,然後對著車門口說:「媽媽快過來,這裡有位置坐!」沒多久上來了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挽著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兒子說:「只有一個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著。」小男孩說:「我是男孩不用坐,媽媽你坐吧。」熬不過小男孩的請求,媽媽坐下了,爸爸則獎勵般地揉了揉兒子的小腦袋。從他們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這一家三口是媽媽帶兒子出門玩,順便送爸爸去上班。
  • 周杰倫昆凌又甜炸了整個朋友圈:最好的教育,是爸爸愛媽媽!
    這個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孩子。於是,孩子便學會了在以後的人生裡如何去愛。 爸爸陪孩子抱著花躲在車後,父子二人等待媽媽出現,給她驚喜。 當媽媽過來後,孩子上前把一大束花遞給了媽媽。 媽媽愣了一下,隨即開心地笑了。
  • 真相太殘忍,10歲女孩上課衣服滲血: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在一期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姬小卓透露,他和親生父親處同一屋簷下,卻幾乎8年零交流。小時候,媽媽讓爸爸看他寫作業,爸爸就躺在床上看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