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蔡春美老師的「實戰派家庭治療師養成之路」主題直播,文章內容有刪減,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完整回顧。本文中家庭治療師意同家族治療師。
提到家庭諮詢/治療,好多人會說:「我可以一對一,但是沒有辦法一對多,作為一個諮詢師,如果來訪者在兩個人以上,無論是夫妻,還是親子,又或是兄弟姐妹、全家人,我就會不知道怎麼辦。今天,和各位聊聊「家庭治療師」是如何養成的。
01
關於「家庭」與「家庭治療」
為什麼會有家庭治療這個概念出來?
很多來訪者的議題可能跟家庭有關係,比如說,明明來談的是職業生涯的選擇,但困惑卻是他的爸媽或家人,要他做一個他不喜歡做的工作,或者是有的來訪者一來就說:
我可以講我家人的壞話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有辦法處理我家的議題嗎?
家庭真的可以治療嗎?我們作為一個心理工作者,我們要做的不是幫來訪者判斷這件事情是對還是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看清楚這個家其中的關係是什麼?這個家本來有的能力、能量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為什麼現在不行了?這才是我們工作最主要的一個方向。
有的人可能會說,明明處理一個人的狀況就可以,為什麼還要處理其他那麼多人?為什麼其他家人都要進來?那是因為在進行家庭治療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個想法,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很可能今天這個來訪者有這樣的行為,是跟其他家人有關。
發脾氣用暴力傷害自己的來訪者
比方我有個來訪者,他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可能會捶床、捶牆壁,然後去撞牆。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其實我是在報復我媽媽。像這樣的議題,我們沒有辦法只處理當事人,說你不要再這麼做,而是應該把媽媽和孩子一起找來,用家庭治療處理家人之間的關係。
現在的時代發生了演變,家庭人數越來越少,家所創造出來的氛圍也不盡相同,家庭的議題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比如過去可能沒有所謂溝通的議題,有問題就把人找來,面對面講清楚,但現在不是,很多聯繫都隔著手機,微信、微博,這些都會讓家庭隨著時代的變化漸漸產生很不一樣的氛圍。同時也多了很多目前「非主流」的家庭模式,比如「丁克」家庭、「自婚」家庭、「重組」家庭等,家庭氛圍也會變得不一樣。
家庭治療到底是什麼?
家庭治療的焦點是「全家人一起來面對當事人的議題」。工作的焦點放在家庭身上,而不是聚焦在個人的人格特質或重複的行為模式上。比如我剛剛提的那個案例,來訪者脾氣一上來就會去捶牆壁、去撞牆,我們不能光看來訪者的行為,也要考慮家庭關係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在家族治療中,所以我們把每一個人問題,都當作是家庭功能不良的一種症狀,我們要改善家庭系統,才能夠來改變這個人的問題。
家庭治療的諮訪關係
對於心理工作者來說,我們跟來訪者的關係是什麼?如果來訪者一個人進來,那麼就是維持一對一的治療的關係,如果來的是一整個家庭,我們所站的就應該是一個觀察者、示範、教練、橋梁的位置,我們觀察他們的關係和生活、溝通模式,引導他們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教給他們一些改變的方法,作為橋梁傳達他們各自的真實想法,並回饋每個人的表現,這就是家族治療師和一般的心理諮詢師不一樣的地方。
還有一個話題也要提醒大家,在心理諮詢中,關係永遠比技巧重要,學習家庭治療師的課程,對你將來的工作最大的意義是,我們不再過分糾結於方法和技巧,或是一定要用什麼樣的流派套路,而是幫助來訪者學會建立良好的關係,並能將諮詢中感知和學習到的關係用於建立外界自己的各種關係,他們和外界的關係,是靠我們在中間穿針引線。
02
家庭治療師的緣起跟發展
1945年之前,心理諮詢大多是一對一的,主要研究來訪者的問題行為或者是他的人格。在1948年之後,有一群研究者慢慢發現,光靠過去單一的方法也許無法解決問題,於是產生了新的諮詢脈絡,主要的是4個:
1.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研究
2.婚姻跟婚前的諮商諮詢
3.兒童的輔導的運動
4.團體動力跟團體治療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研究
1948年,在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個案時,研究者們發現這些人住院時狀態穩定,但出院後沒有多久有很快因為病情發作返院治療。研究者們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這都跟父母的態度有關係,如果媽媽控制欲很強,拒絕跟孩子們有心理上的聯結,同時爸爸又非常冷漠疏離,這種成長環境下,孩子更容易得精神分裂症。
1950年,另外一個研究者貝特森發現,如果家裡面說話用彼此「綁來綁去,不清不楚」的模式,孩子們也更容易精神分裂。比如和伴侶說:
「你下班了過來接我,你太忙就不要來,天氣太冷不要來,你太累了不要來,然後在路上堵車你都別來,反正一有任何的事情通通不要來,但是我好希望你下班來接我。」
又或是和孩子說:「你真的是我最棒的小孩,可是我養你好辛苦。」這樣的話會讓人混亂。
家庭治療中的代表諮詢師鮑文,他特別提到過,如果一個孩子有精神分裂症,要對整個家庭系統和歷史進行研究,也許在好幾代以前就出現過一些徵兆,必須要好好地回頭看家庭的歷史對一個人的影響。
婚姻跟婚前的諮商諮詢
192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有了很多的婚姻諮商中心,其中包括婚前諮詢,到1970年代,大家就已經把婚姻跟家庭擺在一起了,其中會提到很多的性、外遇、離婚、子女教養、意見不合、經濟問題、溝通困難、控制、權利等眾多議題。開始把爸爸、媽媽、夫妻等家人一起放在一個治療場合,變成一個聯合的家族治療。
兒童的輔導的運動
有一派學者研究孩子們的低自尊,發現是因為爸爸媽媽常對著孩子說一些很奇怪的話。提醒大家,如果你們是父母,千萬不要跟孩子講一句話:「我真後悔生下你」,這句話對孩子來說殺傷力很大。他會覺得,原來你生下我,但並沒有那麼喜歡我。
團體動力跟團體治療
出現很多家庭治療師,也因為開始出現很多團體治療,如果一個家庭五個人都來,其實就算是一個團體,用團體的方法來幫助這個家庭去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自己說話的方式,這些都是產生家庭治療脈絡的的原因。
家庭治療的歷史演進
從最早期以精神分裂症個案開始,後來又有了很多相關的研究,對這個領域感興趣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也越來越多,融合了許多技術流派,誕生了許多創新的技術和方法,也越來越專業化體系化。家庭治療的演變過程也為家庭治療的過程提供了許多思路,比如要系統化、生態化地考慮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心理狀況。
圖源自講師,侵權必究
家庭治療,不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個獨立學派,而是融合了心理動力、認知行為等眾多心理諮詢學派的知識跟理論,循著心理治療發展脈絡傳承下來的一個應用領域,各個學說裡面的一些理論知識都可以拿來用在家庭工作上。
我自己是師承臺灣地區的老師,參加他的每一次課程,去看他怎麼樣操作跟進行。所以如果想要學家庭治療,最好的方式是可以跟著一個老師,或一個學派,好好地在其中培養和鍛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信念,也是學家庭治療最快的捷徑。
03
家族治療到底要治療什麼?
對象
目前臺灣地區的家庭治療好多是針對疾病或者是偏差行為,比如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藥癮、酒癮、厭食、阿斯伯格症(高功能的自閉症),或者是青少年拔頭髮,或者拔眉毛、拔睫毛。這樣的狀態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太大,導致這些異常的行為。
同時,婚姻的暴力、結婚之後才發現事情上面的困難、外遇、跟前夫或前妻之間的議題,包括分居、離婚、性等、親子關係、教養、三角關係、隔代教養、關係分化、家庭暴力、姻親的三角關係、重組家庭、繼親家庭、新移民家庭、收養家庭、寄養家庭等,也是家庭治療工作中常見的。
這裡面都是關係的議題,誰跟誰關係好,誰跟誰關係不好,對於家庭治療來說,我們要在諮詢中看到整個家庭中未被發現的潛在優點,幫助來訪者成長,讓他們利用新學到的方式和成長的關係,來滿足家人之間彼此的需求。最重要的、真正的諮詢作用是來訪者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改變了。
04
家庭治療的信念
將婚姻、家庭視為一個整體
最重要的信念是,家庭裡面沒有所謂的真相,沒有所謂的事實。家庭治療的諮詢中常常會出現一個現象:每一個人跟你講的話都不一樣!爸爸說孩子不用功,結果你發現孩子其實很認真;或者夫妻之間彼此抱怨,可是你根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所以千萬不要帶著「想要看懂真相」的想法,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去聽來訪家庭中每個人對這件事情的意見,讀懂每個人的觀點,能不能彼此理解,這家族要裡面最重要的一個信念。要把來訪家庭看做一個整體,看他們之間的關係,改善他們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人都是有能力的
即便是有酒癮的爸爸,即便是一直喜歡賭博的媽媽,即便一個永遠都不知道躲到哪裡去的哥哥或姐姐,每一個人都是有能力的,我們要去思考一件事情,為什麼他的能力在這個時候沒辦法展現,這才是諮詢工作最重要的一個觀點!
每個家庭都會希望回到原來最好的方式,大家都乖乖的,事情都順順的,很平安,可是如果用錯了方法,沒能在家庭中合理髮揮自己的能力,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家庭的運作會影響一個人的自尊和溝通方式
案例:不讓爸爸開口講話的女兒
曾經有一個爸爸帶著小孩來,每次父女一起坐在我面前,爸爸一開口,女兒就「不要再講了,我討厭聽你講話」,他爸就開始不講話,這我就弄不懂了。我說:「你好懂你爸爸,好像他還沒開口,你就已經懂他在想什麼了。」
然後這個女孩女兒笑了一下,她說「沒有啦,讓他講」。當爸爸好好地把他心裡內在的話全部說出來,講他陪伴女兒的過程,這女兒開始哭。女兒開始明白,原來我從來沒有好好聽爸爸講過,原來爸爸這麼疼愛我,我一直躲著,以為爸爸說很多話要罵我,原來爸爸是愛我的!然後爸爸就說,對,好幾次看你發脾氣了,我就沒有再講完,可是我真的很在乎你。
兩個人的互動關係一變,就會有新的成長經驗。就像我們的手機,要不斷升級,把每個功能都不斷改善,家庭治療就是在做這件事情,把每個人在家裡的功能提升。
對家庭治療師專業感興趣
點擊閱讀原文預約諮詢
長按識別二維碼
了解更多大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