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影《敢死隊》片場的傳統場記板,可以清晰地看到:導演名字、攝影名字、拍攝時間2009年4月、第87場、第一次拍攝、第一號攝影機。
場記板是電影片場最典型的象徵,一聲清脆的打板聲響後,導演喊Action,演員進入角色、鏡頭和錄音系統開始工作,電影魔術開始了……
無論是否去過電影片場,多數電影觀眾都應該見過一塊黑白兩色的板子,成龍電影裡的NG鏡頭裡經常能看到它。每個鏡頭拍攝時它都會出現,電影專業術語中它叫場記板(Slate)或稱打板(clapper board)。
場記板是做什麼用的呢?
在膠片電影年代,攝影機是無法記錄聲音的,有專門的錄音組負責;進入了數字攝影時代,專業的電影劇組還是聲畫分兩套設備進行錄製,場記板打下一瞬間畫面和聲音元素分開進行存儲。
影片拍完,剪輯員在後期機房剪接鏡頭時,將板合上時聲與畫的第一格接在一起,聲畫就能同步。
場記板幾乎是電影片場最典型的象徵,懸念大師希區柯克最著名的一張肖像照片就是拿著場記板。美國劇照師協會從旗下會員作品中選出上百張明星和場記板在一起的片場照,從1970年代一直到如今。你們發現,多數時打板都是專業人員完成,限於拍攝場地條件,有時候演員也要客串打板員。從這些照片中,我們能一窺一些經典作品背後的有趣畫面。(照片左下角為劇照師名字)
2010年喜劇片《孕期完全指導》的「智能場記板」(smart slate),板上有計時器,合上一瞬間,時間碼就停止 ,使得聲音與時間碼停止時的那幀畫面保持一致更容易。
科普:場記板和它的功能
最簡單地看,場記板(slate),或稱打板(clapper board)就是傳遞基本信息的、帶有鉸鏈條的黑板。「啪」地一聲合上場記板,可以製造視覺和聽覺上的標記點,使畫面和聲音同步。打板程序一般說來有三個主要功能:
▲從視覺上,可標記作品、場景、拍攝條數等信息,為膠片衝印留下數據。
▲從聽覺上,場記板操作員的口令,可為音軌做標記,以方便聲音轉錄人員的工作。
▲打下場記板的那一聲「啪」,就是剛好可以使錄音音軌與畫面相吻合的關鍵幀。
這對於聲音與畫面分開操作的影片是至關重要的,最終的整體呈現,必須是音畫同步的。 除了傳統的場記板,近些年一些更精緻的、更自動化的電影標記系統,如「智能場記板」(smart slate)也出現了。
這種場記板上面設計了一個計時器,開板的時候開始顯示計時,在合上的一瞬間,時間碼就會停止 。這樣,使得聲音與時間碼停止時的那幀畫面保持一致更加容易,尤其是在抓拍過程中,場記的聲音命令無法發揮作用的時候,這種方法就很實用。然而,攝影機和錄音機必須兼容。每天早上,技術人員必須校準計時生成器,因為它們的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產生誤差。
2007年《生化危機3:滅絕》片場,摩託車飛奔的戲原來是這樣拍的,不知道車上的是米拉·喬沃維奇本尊還是替身演員。
打板也要有專業的真功夫
一般好萊塢的攝影組裡面會有一個專門打板員,華語電影劇組一般是場記員兼任。
拍攝前打板員會問攝影師、錄音師、燈光師是否準備好,然後告知導演說所有人都準備好可以了。副導會大聲喊,說:SOUND RAN,然後錄音師就會說SPEED,就是正常速度運轉,接下來喊攝影機RAN,攝影師或大助按開機後,查看跑到正常轉速時後才會喊SPEED,然後這時候就是打板喊S ONE1-1 TAKE ONE,抽掉跑出畫面,導演才會喊ACTION才開始演戲。
好萊塢的打板專業到什麼程度?譬如《侏羅紀公園》裡有長頸龍和一個大遠景,一個樹林走道和一個探險家看到長頸龍嚇到的畫面,因為恐龍很大,所以板要很大,差不多比人還高,如果板小是鏡頭會對不到。
劇組一般會依照鏡頭大小來調整板的大小,如果大遠景板就會很大,如果小鏡頭拍超微距時,板就非常的小。
乍一看後面香豔的模特,還很難判斷出這是哪部影片,但仔細觀察打板員手裡這塊場記板,原來是《穿普拉達的女王》(2006)
文章轉自時光網
【光線影業微信號:enlightpictures】
查看更多內容:
回復「票房」查看最新票房數據
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訂閱「光線影業」:
1、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關注」
2、搜索訂閱號「光線影業」
3、長按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