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遠川商業評論,作者董小薇、姚書恆,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大佬們仿佛一站到央視的舞臺上就喜歡打賭。
2012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馬雲說,10年後電商將取代傳統門店。剛坐上中國大陸首富寶座的王健林聽了覺得不爽,立刻還擊:如果電商10年後在中國零售市場佔50%,我給他一個億,如果沒到他給我一個億。」
一年後,又一場頒獎典禮,這一次輪到董明珠說,小米不算正經製造業。雷軍不知道怎麼反擊,乾脆提出賭一把:5年後如果小米營收超過格力,董明珠就要輸他1塊錢。董明珠覺得只賭1塊錢成何體統,「要賭就賭10億」。
這兩場賭局的進展截然不同。董明珠三天兩頭擠兌小米,而王健林1年後就說當時打賭不過是「玩笑」。但喜歡「蹭流量」的人可不這樣想。
在全世界到處開名創優品「十元店」的葉國富,人狠話也多,一開口就是「馬雲不懂新零售」、「實體店如果輸了,我替王健林出1個億」,「中國只有10%的人看得懂名創優品」。只不過當時根本沒人把他的話當回事。
直到最近,這家「遠看像名創優品,近看像優衣庫,仔細看原來是中國製造」的十元店正式上市,才揭開了神秘面紗:2020財年,名創優品淨利率達到10.8%,居然超過了同期的無印良品(5.2%)、優衣庫(4.5%)、沃爾瑪(3.9%)、大潤發(4.1%)、永輝(3.7%)等一系列著名連鎖零售門店。
10元店的盈利能力,憑什麼吊打無印良品優衣庫沃爾瑪?
1998年,21歲的湖北青年葉國富南下廣東打工,在佛山一家鋼管廠做業務員的經歷讓他發現了自己的銷售天賦。拿著一年12萬元的銷售提成,2001年,他和做過化妝品銷售的女朋友一起,在佛山禪城開了一家化妝品小店。
沒過多久,葉國富在廣州繁華的上下九步行街,捕捉到了更賺錢的生意——十元飾品店。三年後,葉國富將店鋪開到了廣州,取名「哎呀呀」。據他解釋,這一名字來自消費者到店後的驚呼,因為店內東西很便宜。
2012年,葉國富在日本旅遊時,發現日本有很多的百貨店和精品店,也賣著一些便宜但是質量不錯的小商品,讓他更為驚訝的是,這些商品,很多都印著「madein china」。做了十年的小飾品之後,深諳「小商品大利潤」之道的葉國富創辦了名創優品,改售日用小商品。
8年後,這家總部在中國、卻對外宣稱為日本設計師品牌的公司正式上市。截至今年6月30日,名創優品已經進駐了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開設超4200家門店,其中直營129家,加盟4093家;在中國市場開拓了超過2500家門店,海外市場超過1680家。去年GMV達到190億,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綜合零售商。
名創優品賣的小商品超過8000個SKU,涵蓋生活家居、電子電器、紡織品、包袋配飾、美妝工具、玩具系列、彩妝、護膚洗護、休閒食品、香水香氛、文具禮品等11個品類。其中中國區超過95%的產品零售價格低於50元人民幣。
名創優品的定價和策略,就是跟淘寶白牌相比,質量更好、顏值更高;跟無印良品比,便宜得多。
為了保持消費者的新鮮感,讓他們每次進入商店時都有新的驚喜,名創優品每隔7天會從10000個產品創意裡挑出100個產品進行更新,讓消費者「每周都來一次」。更重要的是,這種快速上新策略,讓市場上的模仿產品沒那麼快出現。
物美價廉品類多,名創優品用超低價滿足了成年人那句「我全都要」,那它是怎麼賺錢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門店生意都難做,但名創優品卻在維持增長。2020財年(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年收入達89.79億人民幣,毛利率30.4%,最為亮眼的數據是其淨利潤率達到10%,這是比無印良品、優衣庫都好的水平。
要論生活雜貨零售商,無印良品才是真正的元祖。無印良品在日文中意為沒有商標的優質產品,採用弱化品牌LOGO的反品牌概念,在包裝與產品設計上皆無品牌標誌,強調產品本身的價值,通過減少從生產到流通過程中的各種浪費,包括改良工序、採取簡約包裝等,提供品質和百貨店一樣,但是價格只有70%的產品。
只不過,當無印良品進入中國,定價卻顯著高於日本本土。除了「智商稅」之外,物流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過往無印良品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均需發到日本本土,在分揀中心按照每個店的需要進行二次分揀,再以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物流成本當然高了。
近兩年無印良品開始改進物流體系,逐步實現產地直銷,物流成本顯著降低,但是由於過於強調「生活方式」,導購、銷售人數激增,同店銷售額、利潤出現下滑。
跟高定位、高成本、低利潤的無印良品相比,名創優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要接地氣得多:
(1)對接品牌廠家的代工廠。
名創優品的崛起,首先依賴於中國無敵的製造業和代工廠,可以讓名創優品直接和大牌的頭部工廠合作,例如香水找了香奈兒的工廠奇華頓,眼線筆來自迪奧的工廠瑩特麗等。
(2)門店多、規模大,壓低生產單價。
龐大的線下零售網絡賦予名創優品強大的規模化採購優勢,每次下單都是以「萬件」計,在供應商環節有強大的議價權,攤薄平均生產成本。同時,許多供應商都是以OEM/ODM的形式買斷式地為名創優品定製設計、生產產品。
名創優品與供應商之間採取「以量定價+買斷定製+不壓貨款」的合作模式,直接採購、規模化、縮短帳期的方式來構建供應鏈壁壘。在商品合作周期,根據市場需求倒推採購數量,免去供應商的庫存壓力;採購價格由訂單規模決定,並將回款期壓縮到15天。
中國市場是買方市場,因此供應商出於對回款的擔憂,會在報價上有所保留。但是與名創優品合作,供應商無後顧之憂,會給其提供最低報價。因此,名創優品能夠把超過95%的產品零售價格低於50元人民幣。
(3)控制銷售人員規模。
名創優品中國區員工為2047名。其中29.9%負責產品研發和供應鏈管理,超過48%負責管理和運營。從某種意義上說,名創優品實際上是藉助加盟商,直接連接了供應商和消費者。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名創優品這樣高的淨利潤率水平,能持續下去嗎?
以歐美零售業的發展史為鏡,名創優品以自有品牌打開市場的做法,很可能是中國零售業新時代的起點。
長期以來,中國零售商習慣於僅承擔終端分銷職責,欠缺自有品牌開發所需要的市場調研、產品研發、組織生產、供應鏈管理、質量控制、品牌戰略、資金運作、廠家關係等能力。而在零售業更發達的歐美,情況截然不同。
在美國,自有品牌的市場規模近8萬億元,中國則僅有1萬億元。歐美自有品牌發展水平較高,其中歐洲自有品牌佔比最高,整體水平超過30%,而亞太地區、拉丁美洲佔比較小。
歐洲、美國連鎖零售門店的自有品牌比例之所以高,第一大原因,是零售業集中度高,零售商對生產商具有規模優勢,因此用更低價、但淨利率更高的自有品牌來提高利潤水平。
例如沃爾瑪,從1980年代起開始發展自有品牌,目前自有品牌SKU佔比約30%,主打的是惠宜(GreatValue)和沃集鮮(Marketside)。沃爾瑪通過嚴控成本、節省中間環節費用提高毛利,將自有品牌價格做到比同質產品低25%左右,但仍能貢獻更高利潤。目前沃爾瑪自有品牌貢獻收入30%,但利潤貢獻近50%。
而中國零售業很分散,2012年Top10連鎖零售商份額僅3.68%。但中國連鎖企業集中度近幾年逐漸上升,自有品牌也隨之出現,盒馬、永輝等都不斷推出自己的生鮮產品。
自有品牌湧現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工業、製造業水平崛起。目前中國已經擁有大量優質產業集群,但目前品牌化進程相對滯後,有大量優質產品以「白牌」的形式低價賣出,甚至像名創優品、元氣森林一樣不得不裝扮成日本風格來打開銷路。
但從長遠而言,連鎖零售商擁有渠道優勢,更容易觸及消費者,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方式發現消費者的細化需求實現差異化選品,然後通過自有品牌打造「我有你沒有且難以複製」的競爭力,從而實現較高毛利。從這個角度來說,名創優品走在了中國零售業的前沿。
(1#)招商證券的寧浮潔在《自有品牌研究框架:從規模化到差異化到定製化,進擊的中國自有品牌》中指出,自有品牌在零售企業發展戰略中扮演功能略有差異,但最終都通過改善毛利率和復購率改善利潤。傳統零售商做自有品牌有天然優勢,電商則由於反饋的是流量數據而不是工廠本身質量相對無優勢。
(2#)華創證券的郭慶龍在《復盤無印良品發展之路,以觀九木雜貨社強勁擴張》中回顧了無印良品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快速發展期」、「改革調整期」、「海外擴張期」,各有特點,分別為:1)順應日本經濟形勢,業績一路高歌猛進;2)前期發展問題顯現,多項改革並舉實現業績回升;3)持續拓展品類與消費場景,向海外市場進軍。對中國零售業有啟發意義。
(3#)東吳證券的吳勁草在《平價大生意:名創優品崛起之路》中指出,國內優質供應鏈通過品牌化兌現價值,SKU多但沒有價格錨定的商品,具備較高的品牌化潛力。名創優品做對的幾件事:品牌化減少中間環節,加快流通效率,快反+高周轉,降低風險適應潮流;接地氣,價格足夠低,照顧到廣大下沉市場;產品設計有特色,形成差異。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