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自從摔跤吧爸爸後,火熱起來,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印度電影起跑線的影評。
1
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窮人像窮人,窮而有骨氣;富人像富人,為富有仁義。這就是印度追求的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句臺詞特別贊:我們身為窮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挺好的電影,現在印度片越來越好了
2
很有幸看到了點映,這是我第一次給寶萊塢電影滿分。教科書般的黑色幽默下,反映了中產階級的焦慮,階級通道的封閉,社會階級對立現狀的不可改變,社會優質資源的匱乏,上流社會對底層人民基本權利的竊取,這樣的現象在每個國家都存在。這部片子要比之前引入中國的寶萊塢電影,如摔跤爸,神秘巨星,神猴爸爸等,都更具現實意義,值得人們深思。等正式上映後再返場看一遍。
3
我想,若是中國的父母能多想想孩子童年的成長趣味性及給予的關愛之情適度性,而不是將自己沒有的東西一味加注孩子身上,不問喜惡,只知跟風,便覺自家的起跑線應該是提高了點,不輸其他家孩子比較多這些問題,我想祖國的花朵會有更燦爛的綻放~
4
整部電影看得心情舒暢,起跑線哪有那麼大不了!!
雖然是教育題材,但是呈現的手法我是服氣的,用喜劇的糖衣包裹沉重的話題,不給你講道理,就給你呈現一個現實,自己去思考,看得很舒服。
5
窮人爸爸為了幫助皮婭爸爸故意被車撞;在沒有得到入學資格的情況下,窮人爸爸說的那句話「窮人就是這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直太扎心了;印度的貧富差距、教育公平問題,都是直戳社會痛點的主題;劇情不斷迴轉,看得人百感交集;影片幾乎拍出了我們對現在上學難的所有日常認知。
6
《起跑線》之於中國,其現實意義遠超《摔爸》,基本鎖定本年印度電影年度最佳。將龐大的主題置身歡脫氣氛之中,解讀貧窮,直擊社會疾患,唾棄體制,批判人性。主角夫婦的思想覺醒充滿了銀幕化的理想主義,當妻子一人起立為丈夫的批判演說鼓掌時,依然死寂的會場讓電影在自我嘲諷中再一次升華。
7
【起跑線 Hindi Medium (2017)】主要講述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為了讓女兒接受好的教育,花重金搬進學區房、假裝上流人士、賄賂、假辦窮人、欺騙等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從中可見家長對兒女教育問題是多麼的焦慮。名校當然好,但畢竟僧多粥少,肯定存在擇生歧視。
像片中名校,事實上,它是把教育當生意做,才會造成學校根據父母階層,挑選學生的局面,說白了,就是挑選那些能讓學校獲益的「顧客」。如片中的名校校長所說,招收貧困學生無利可圖,而招收上流階層學生,不但可以讓她獲取大量金錢,還能籠絡社會資源、權力人脈等等隱性資產。
所以,公平嗎?自從學習了公平背後是效率的考量,我又從另外的角度看,資源是有限的,要有效率招生,會設置限制條件來篩選。而其他無法進入的學生呢?如片中的公立學校,因為有錢人的學生都到名校了,到公立學校都是一些貧窮的學生,所以物質教育資源都是很差的,但這對夫婦後面通過捐贈錢財改善公立學校的教育環境,創造一所有資源,有愛,有活力的學校,這樣當然也能培養出善良、有才能的學生。所以,如果找不到想要的,就去創造,只要你真的願意,辦法總比問題多。
8
被譽為《摔跤吧爸爸》之後今年最好的印度電影!雖然是同類型的勵志教育片,但這部更像是教育父母,特別是拍給那些80後的年輕父母看的印度影版《虎媽貓爸》,從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以及教育資源分配和教育體系的問題,展現了中產階級的糟心事兒……前段時間有篇文章很火,叫《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 而在印度真的有人買的了800萬的學區房,卻依舊給不了孩子進名校的機會。 這部影片,就給大家展現了什麼叫「有錢難買入學額」。還有地域歧視簡直和我大天朝的現狀一模一樣!比如港人排斥陸人,滬人排斥外地人。還有印度人歧視本土語言!中國人最多的則是歧視外地口音。這些現狀加在一起出來的就是一種社會現象級電影,現實總是驚人地相似,不管在哪個地方。全片劇情沒有高潮迭起,跌宕起伏,只有流水帳式的娓娓道來。。。即使在當時,《摔跤吧爸爸》我也沒覺得可以有那麼高分的好評,而這部《起跑線》比起《摔跤吧爸爸》差距那就更遙遠了,刻意的正三觀,教條化的心靈雞湯,略顯小兒科,給個及格分算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