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
一百年後我期待著你回到我這裡
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
一次次呼喚你
我的一九九七年
——《公元一九九七》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年,你幾歲?
經歷過1997年香港回歸的人,對這首歌應該不會陌生吧?那一年,很多人還在用磁帶聽歌,這首歌在電視、廣播裡被反覆播放,成為那一年夏天最激動人心的旋律,還登上當年的央視春晚,儼然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20年彈指一揮間,你還記得這首歌嗎?你還能哼出它的旋律嗎?
1997年,香港回歸成為最重要的音樂創作主題,當年的音樂人用一曲曲膾炙人口音樂作品,記錄了人們對於香港回歸的激動、感動、喜悅、自豪。
△ 1997年7月1日0時,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上,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高高飄揚。
1841年1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 ;
1842年8月,清政府與英國籤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中英籤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籤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97年7月1日,這顆遙遠的星辰,失收的種子,在經歷近百年的顛沛流離後,終於回歸祖國。
香港是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著名的動感之都,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也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榮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經濟自由度指數位居世界首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享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 香港夜景
回歸20年來,「東方之珠」的光芒更加璀璨。香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從區域金融中心和轉口貿易港,變成物流管理中心,又逐漸發展成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016年的2.49萬億港元,年均增長3.2%。在人均GDP指標上,香港仍處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體之一。
三面環海的香港,曾飽受淡水奇缺之苦,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300多萬人生活陷於困境。1965年3月,「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開始正式向香港供水。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東深供水工程」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擴建、改造,供水能力最終提升到如今的24億多立方米。
△ 東深工程深圳水庫
「東江水是香港的命脈,沒有了東江水,香港不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穩定的城市。」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葉國謙說。
《多情東江水》這首歌的詞作者葉旭全說:「東深供水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自來水供應,它代表了祖國人民對香港同胞的關懷,是有情感的水,是祖國供應的東江水使『東方之珠』變得更有光澤。」
紫荊,觀賞樹木,紫紅色,盛開時繁英滿樹,終年常綠繁茂。1880年在中國香港被首次發現,香港人稱為「紫荊花」。
1965年,紫荊花被定為香港市花,1997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紫荊花的元素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圖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五星花蕊的動態紫荊花紅旗。底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底色一樣,代表祖國,象徵香港特別行政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花中的五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上的五星相對應。區旗用紅白兩色作主色象徵香港實踐一國兩制。
1997年,香港回歸,從此香港結束了百年飄零,香港人也終結了無以為根的生活。舉國上下無不為之歡慶,是對香港未來的期待和祝福,也是對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期許和冀望。
△ 2017年6月6日,香港,旺角熱鬧的街頭。
在這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劉德華的一曲《中國人》可以說來得恰逢適宜,正應了那句話:「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這樣特殊的歷史節點,《中國人》這首歌拉近了億萬中國人的心,凝聚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以其強烈的愛國情感,繁複的詠嘆,深受人民喜愛。
1997年你幾歲?
關於香港回歸的歌曲,你還記得哪一首?
監製/唐怡 主編/李浙 張天宇
編輯/李偉 李婷婷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