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紀錄片+」的話題始終火熱,紀錄片的內容跨界、傳播渠道跨界甚至行業運作的跨界探索,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新鮮作品與機遇。
4月28日,優酷上線了互動紀錄片《古墓派:地下驚情》,將交互技術融入紀實影像與真實歷史事件之中,對於紀錄片內容與形態進行了一次大膽的突破性嘗試。
作為中國第一部互動紀錄片,《古墓派:地下驚情》是如何在紀實題材基礎上引導用戶互動的?關於互動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方向,它提供了怎樣的創意和思路?
「第一視角」責任加身,意義傳達更加高效
福州茶園山出土的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他們是誰?為何而死?屍身又如何能保存數百年?考古題材具有天然的懸念感。伴隨著神秘的開篇,紀錄片賦予觀眾以墓穴考古推算專家的身份,自然而然地開啟了這段「互動」體驗的解謎之旅。
「當時,車堵在路上,現場的同事給我打電話,催我趕緊來,說施工挖土機,已經把包在棺材外面的槨木挖碎。現場情況非常混亂……我的心裡也很急,擔心有人渾水摸魚,導致國有文物流失。」採訪中,原福州市考古工作隊隊長林果講述了1986年的8月1日,他與這座墓葬初次接觸的場景。
林果回憶,「我趕到現場,現場的同事問我,到底是就地開館,還是運回實驗室?」接著,屏幕上第一次出現選擇框,將判斷的機會交給觀眾。
考古工作責任重大,需要細緻的耐心,炎熱的天氣、現有的保存技術,都是在抉擇時需要考量的要素。
面對剛剛出土的「國有文物」,墓穴考古推算專家的責任感就在這時交到了觀眾肩上。於是,考古題材紀錄片中每每強調的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無須贅述就使觀眾心領神會。
互動體驗感強,打破「單向」交流模式
《古墓派:地下驚情》為觀眾設置了豐富的選擇機會,打破了紀錄片與觀眾之間的「單向」交流模式。
在第一集《迷案調查》中,從如何處理棺槨,到為何棺槨超重、為何屍體不腐的判斷,每一次的「選擇」都會觸發出不同的解釋與拓展資料。
當觀眾選擇正確,屏幕會出現「考慮周全」「心明眼亮」等文字提示表示認可,並配合正確選擇的音效;如果判斷失誤,那麼不僅會收到「請睜開眼睛看清楚!」的文字提示,還會意外地「獲得成就:睜眼瞎」,配合錯誤選擇的音效。
在神秘緊張的劇情氣氛中,紀錄片的互動系統卻顯得幽默感十足。
除了上述「選擇題」,《古墓派:地下驚情》還加入了開棺、放水等操作類的互動形式。
觀眾需要進行「滑動屏幕打開棺蓋」「長按屏幕,排出棺槨中的棺液」「長按屏幕」進行X光掃描等動作,這些動作操作成功與否,同樣會觸發相應的劇情。
每集結束後,紀錄片會根據觀眾每一步的選擇得分,評價出S、A、B、C四個等級,帶來遊戲闖關的體驗感。在一步一步接近歷史真相的過程中,《古墓派:地下驚情》以更加年輕化的形式將「觀看」的主導權讓渡給觀眾。
每一次「選擇」都重要,隱藏劇情值得N刷
互動紀錄片的特色不僅在於新穎的交互元素,《古墓派:地下驚情》還有挖不盡的「寶藏紀錄片」的一面。
例如,在第三集《致命死因》中,觀眾需要判斷福州茶園山這兩具屍身的死因,二人究竟是死於吞金、投毒,還是另有原因呢?
如果選擇「投毒」選項,將會觸發關於水銀中毒與水銀防腐的醫學解讀。
醫學專家將從專業角度講解水銀中毒後人體不同器官的病變反應,接著,紀錄片會回溯契丹王朝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機用水銀進行屍身防腐的歷史傳說,並引出甘肅、寧夏地區的水銀防腐風俗。
當然,如果根據片中的線索,想到了其他的推測思路,觀眾可能就會繞過這一選項,錯過這些解讀。
在整部紀錄片交互體驗的劇情庫中,備有很多隱藏的拓展資料和知識點。
如果想了解所有的謎底,就需要進行反覆體驗,遍歷每一項劇情選擇,從而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歷史事件的全貌。
對於「探墓小白」來說,在《古墓派:地下驚情》全集的幾十次選擇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次憑靠直覺幸運猜對的經歷,當「一刷」結束,心中的好奇還會驅使自己去探索新的選項。
而對於考古愛好者而言,那些未點開的選項背後更具神秘的吸引力。上線不久,就可以期待摸金極客們「二刷」「三刷」的反饋了。
作為中國首部交互紀錄片,《古墓派:地下驚情》通過互動的形式大大增加了「第一視角」的代入感,提示了意義的傳達效率。
在細節處設計了豐富的趣味元素,提供了遊戲般的互動體驗;隱藏的支線劇情還會吸引觀眾不斷挖掘、回顧。
《古墓派:地下驚情》正開啟著網際網路交互技術與紀錄片相結合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