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陰陽五行
五行和陰陽的關係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易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
《內經》:」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太上化道度世仙經》:「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乃造化萬物,配合陰陽,為萬物之精華者也「。
《易》:「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有人道焉······」金、木、水、火、土每一行的本質都是陰陽(剛柔)。
《類經圖翼》中說「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此一語道破天機。五行是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的產物,陰陽是五行變化的內在動力。
五行學說的實質
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行」的概念
東漢鄭玄註解曰:「行者,順天行氣也。」
「五」的術數和象數概念
萬物皆有數,都由數定,物之動本然也,物極則反本然也,這個極就是數。
《左傳》:「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陰陽交合,陰陽二氣生成萬物是為太極;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陰陽消長,分為東,南,西,北四方,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智者伏羲,憑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奧,從而創出八卦,以八卦為抽象集合來認識世界,根據河洛之意形成《易》,推演時間事物的變化。即《易經。繫辭》:「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
《易傳》:「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參天兩地而倚數」, 「極數知來之謂佔」,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陰陽兩儀相互消長,形成四象,即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對應1、3、2、4,陽為單,太陽,少陽對應1、3;陰為雙,太陰,少陰對應2、4。太陽為1,少陽為3, 太陰為2,少陰為4。太陽對應太陽,太陰對應月亮。太陽為至陽純剛之氣,月亮為至陰純柔之氣。少陽為木,太陽為火,少陰為金,太陰為水,對應四季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陽氣至明,故太陽為夏火,木春為少陽。
陽極而陰,陰極而陽,此為太極的運動規律,從這個角度看,故1為陽氣之始,2為陰氣之始,是「氣」生(萌生)的數字,剛才的太陽為1,太陰為2,是「氣」成的數字,故太陽轉為陰之始為2,相應的火也為2,太陰轉為陽之始為1,相應的水也為1,故先天術數為水1,火2,木3,金4。
五行關係和五行運動的構成
陰陽變化規律有一個規範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
五行與狀態的對應關係為:
木-->陰消陽長狀態
水-->太陰極限狀態 五運六氣學說整理稿(持續更新中) 火-->太陽極限狀態
金-->陽消陰長狀態 土-->陰陽平衡狀態
春夏秋冬,自然之順序也,1234,數之順序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陽氣漸旺上升,由秋而冬,陰氣漸旺下降。陽主升,陰主降。
由夏而秋,因為有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陽轉換,故不可火生金,而有個中間轉換的樞紐,名之為土,土在中間,至此五行全。升降是符合陰陽學說的, 升為陽,降為陰,故陽上陰下。由此可見,陽極而陰,陰極而陽,因為火為太陽,變成的是陰之始,但接下來的金是少陰,不是陰之始,由陰之始到少陰,肯定有個 過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陽變陰,陽主生,而陰主亡,陽主進,陰主退,順主陽,逆主陰,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火變金,全賴土之功, 陽變陰,本為逆,因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了,陰變陽,本來就是順,故水生木。
***************************************************************
第二章 天幹地支
五行再分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陽可再分陰陽,陰也可再分陰陽,故陽木,陰木,陽火, 陰火,陽金,陰金,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共十個,用數表示是12345678910,這只是其順序數,即自然數,還沒有與氣相聯繫。這裡五行再分陰陽。12345是有氣的內涵的,故為了區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表示(陽木,陰木,陽火,陰火,陽金,陰金, 陽水,陰水,陽土,陰土)十氣,故十幹就是十氣。
****************************************************************
第三章 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簡單地說,五運,就是把一年分成五等分,六氣,就是把一年分成六等分,在此基礎上,結合五行、六淫等,討論這一年的氣候及其對人的影響。
五運源於天,六氣源於地。五運有主運和客運,六氣也有主氣和客氣。每年的主運和主氣都是不變的,這決定了一年中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的大體格局;客運和客氣則是變化的,這決定了每年氣候的差異。
五運的客運中,有一個主運,也就每年第一運的客運,這對一年的氣候都有影響;六氣的客氣中,又有司天之氣和在泉之氣,司天之氣為該年第三氣的客氣,主管上半年的;在泉之氣為該年第六氣的客氣,主管下半年。
把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就得出一年的氣候特徵。
六氣
六元真氣和六種陰陽氣
六元真氣從乾元本氣所涵括的先天五行屬性來說,分為風、熱、溼、燥、寒、火。
六種真氣從乾坤感應相交後轉化為後天真氣的陰陽屬性來說,風化厥陰,熱化少陰,溼化太陰,火化少陽,燥化陽明,寒化太陽,三陰三陽。
本氣、標氣和中氣的含義
天地道交,先天六元真氣化生的寒、暑、燥、溼、風、火,感應坤元生成三陰三陽氣。「風寒暑溼熱火,在天之六氣也:三陰三陽合於地之十二支,而上奉天之六氣,是以天氣為本,而三陰三陽為標」(《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素問·六微旨大論》)。風、熱、溼、燥、寒、火,天之六氣為本;人體少陽、太陽、陽明、少陰、太陰、厥陰,三陰三陽六經為標;在本氣之下,標氣之上,而界於標本之間者為中氣。因陰陽表裡相通,如少陽厥陰為表裡,陽明太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故彼此互為中見之氣。
天地間本氣、標氣和中氣的六六組合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溼氣治之,中見陽明「(《素問·六微旨大論》)。
本氣、標氣和中氣的從化關係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即:少陽、太陰,標本同氣,從乎本。少陰、太陽,標本異氣,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
人體的六氣和標本中氣組合
人得天地之氣成形,稟天地之道成性,人生存在天地氣交之中,「天之六氣為本而上,人身三陰三陽為標而上奉之,所謂天有此六氣,人亦有此六氣也」(《傷寒集注》)。人體臟腑外應六氣為本,臟腑經絡分為三陰三陽為標,在標本之間為中見之氣,六氣、六經及經氣分別為標、本、中氣。
「臟腑經絡之標本,臟腑為本居裡,十二經為標居表,表裡相絡者為中氣居中。所謂相絡者,乃表裡互相維絡,如足太陽膀胱經絡於腎,足少陰腎亦絡於膀胱也。餘仿此」(《類經圖翼·經絡》)
故曰:「內經所言, 某經之上,某氣治之,之上雲者,蓋臟腑為本,經脈為末,是臟腑居經脈之上,故稱上焉。由臟腑本氣,循經下行,其中絡者,中之見也。中見之下,其經脈外走手足以成六經。又各有太少陽明三陰之不同,則系六氣之末,故曰氣之標也」(《傷寒淺注補正》)。
本標中氣的從化規則在病理上的體現
「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素問·至真要大論》)。天之六氣變化相移,如化非其時,不能與節氣相應,就會有太過不及之變。這種變化如果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由於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便形成了六淫邪氣,人感之則病。由於六淫有太過不及之異,人體臟腑經脈陰陽又有偏實偏虛之別,「從其化者化之常,得其常者化生不息;逆其化者化之變,值其變則強弱為災」(《類經圖翼·經絡》)。
《傷寒論》的六經氣化學派認為六經之為病,即六經氣化之病。
如:邪傷太陰則病從本化而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緩弱等脾虛溼盛之徵。其中見之陽明燥金亦被其所化,就出現吐瀉等症的溼化之候,此為病生於本者。
如:邪人少陰則病有從本化熱和從標化寒之別。從標化寒則形成少陰寒化證,出現四肢厥逆、下利清 谷、無熱惡寒、渴喜熱飲、心煩、吐利、脈微細等蘭派陽虛之象;從本化熱則形成少陰熱化證,出現下利、口渴、心煩不得臥、舌紅、脈細數等一派陰虛之象。此為病生於本生於標者。
如:陽明本燥,因金遇土則從溼化,故其病不從標本而從乎中,出現胃中虛冷、水谷不別、食谷欲嘔、大便初硬後溏等中見陰溼之候。但是,陽明病並不一定完全按標本中氣的從化規律發展,陽明病易從燥化,臨床上以從本化燥的燥化證為主。故曰:「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傷寒論》)。
六氣(淫)之邪感人雖同,但是由於人之稟賦各異,氣有盛衰,髒有寒熱,故所受之邪每從其人之髒氣而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或從寒化,或從熱化,而生病各異。標本中氣理論提示了六經為病的病理特性及其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變化。太陽為表,陽明為裡,少陽為半表半裡。其病多屬於熱證、實證,概為陽證。病在三陽表示人體正氣亢盛。三陰中病多屬於寒證、虛證,概為陰證。病在三陰表示人體正氣衰減。
本標中氣的從化規則在臨床上的指導原則
治療原則:生於本者,求之於本。生於標者,求之子標。生於中氣者,求之於中氣。生於標本,標本兼施。
病人太陰,邪從本化,則出現中陽不振,寒溼內阻之候,故用理中丸(湯)溫中散寒、健脾燥溼而治其本。如是脾陽得運,寒溼既除,中土有權,升降復常,諸症自愈。
病人少陰,其標本有水火陰陽之別。若病邪從本化熱而為少陰熱化證,屬少陰陰虛火旺者用黃連阿膠湯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屬少陰陰虛水熱互結者用豬苓湯育陰清 熱利水。病從本化,故治之於本。如病邪從標化寒而為少陰寒化證,則治宜扶陽抑陰,以四逆湯回陽救逆,附子湯溫經扶陽、除溼止痛,真武湯溫陽化氣行水等。
太陽病外邪久羈,或汗下失宜,均可導致病從中化之候。如下後復汗,陽氣大傷,陰寒內盛,而致晝日煩躁不得臥,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 沉微之陽虛煩躁證,是陽虛陰盛,陽為陰格,病勢重急,陽氣將脫之象。病在少陰,性屬陽虛。故急用乾薑附子湯急救回陽,姜、附辛熱,急復其陽,附子生用,其 力更銳。其方類似四逆,然而不用甘草,其勢尤猛,濃煎頓服,則藥力集中,較之四逆收效更速,單捷小劑,其力精專,有單刀直人之勢。
太陽本寒而標陽,其病從本化寒,從標化熱,若病既生於本,又生於標,則標本同治。如太陽傷寒,兼有裡熱之候的大青龍湯證。太陽表寒證是 病生於本,發熱煩躁為病生於標,是標與本俱病,故大青龍湯用麻黃湯加石膏、姜、棗,發汗解表,清熱除煩,而標本兼顧,表裡雙解。
「知標與本,用之不殆」,「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素問,至真要大論》)。標本中氣的治法,無論取標本或取中氣,只要是病之所在,就是治之所施。
推薦相關書籍: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更多獨家的中醫秘術,掃描保存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圓運動微課:
中醫內治課程:
《至簡經方網絡班》一對一,從辨證到用經方傾囊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外治課程:
《徒手中醫》零基礎也能徒手治病!!!(一對一傳授)(點擊進入)
中醫學習導圖系列:
《植入六經辯證----將六經辯證植入你的大腦》電子版思維導圖 (點擊進入)
自學中醫自己治病」自助集成導圖套裝(點擊進入)
陰陽一元治病大法(讓複雜的中醫回歸至一元之道)(點擊進入)
圓運動辯證大全(全身上下,微觀陰陽升降、臟腑定位)導圖版(點擊進入)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請掃碼打賞,隨緣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