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花木蘭》從得知有劉亦菲就挺期待的,別人我不清楚,我個人是似乎好久沒看到劉亦菲演戲了,純粹是衝著顏值去的。後來,陸續看到《花木蘭》預告片和一些海報,也就越發想要看了。
可是,眾所周知,疫情原因,《花木蘭》檔期一改再改,直到現在才上映。
然而,上映的前一周,《花木蘭》已經在迪士尼自家流媒體平臺上映,導致盜版洩漏,許多人也提前看了,並打了挺低的分數。
截止目前豆瓣只有4.9分,這個分數可以說是爛片無疑了。
哪怕我已經儘量避免看《花木蘭》的相關消息和評價,還是會被各種推薦不停地通知——「《花木蘭》是一部爛片!」。
明知劉亦菲的《花木蘭》口碑崩了,我還是跟朋友去看了,並且其中也不乏有許多人跟我一樣,票房說明一切。
從《花木蘭》首周末1.57億票房來說,這個成績還是挺好的,畢竟諾蘭的《信條》首周末票房也才2.06億。
那麼,為什麼有人知道《花木蘭》口碑不行卻還去看,是什麼心態呢?
關於《花木蘭》的差評幾乎都是各個方面都有的,真是想挽救都挺難的,有吐槽劇情太扁平又莫名其妙的,有吐槽服化道醜爆了的,還有臺詞配音違和的。
我記得還看過一張關於花木蘭鵝黃妝的惡搞圖,挺搞笑的,那人吐槽花木蘭的妝太醜了,活像個華為手機的logo,那張圖也基本成為許多人的槽點。
當然還有吐槽劉亦菲演技太木了,「呆若木蘭」一詞更是引起不少網友的共鳴。
其他演員也都難以倖免於難,像鞏俐的妝也是令人接受無能。
不過,劉亦菲顏值還是在線的,影片中當她騎著馬脫下盔甲露出一頭長髮的那一瞬間,挺美的。
對於路人粉,光是看到她這一幕就已經足夠了。
粉絲的話,自然就更不必多說了。
看到許多人不太能接受《花木蘭》裡有玄幻部分,但對我來說,不重要可以理解,《權力的遊戲》裡不也有異鬼啥的。
她們兩人的對戰可能遊戲玩家更加明白,就像是王者裡的花木蘭vs羋月。
整個影片的劇情基本還是挺沒勁的,不過當你放低期待後,反而會有一些驚喜。
比如鞏俐飾演的巫女一開始各种放大招,最後帶木蘭找皇帝還替她擋箭而死,比如反派誘捕皇帝之後磨磨唧唧想要為父報仇沒想到被秒了,還有反派本想一箭射死皇帝沒想到箭被握住了.....
這些莫名其妙的劇情是多數觀眾所唾棄的,但我觀看到這些片段的時候,卻被逗笑了,天啊,我這看的原來是一部低幼搞笑片呢。
當然也不是我笑點莫名其妙,其他觀眾看到這些片段的時候也都笑了起來,從他們的笑聲裡,我仿佛找到了知音,原來都是跟我一樣,認為電影不好看但奇葩的劇情能起反作用。
如果你中學的時候背過《木蘭辭》的話,那麼你在這部影片裡絕不會聽到「唧唧復唧唧」。
你所想看到的木蘭替父從軍的無奈等中國特有的情懷也不會有。
總之,如果你以中國人的視角看這部影片的話,最後只會落個自討沒趣,甚至還會感受到「有辱中華文化」的意味。
所以,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忘記中學背誦的那個「花木蘭」吧,把它當作是半吊子外國人跟自己的老夥計如何講我們花木蘭的故事。
這樣一轉換,反而能夠容易接受一些。影片中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也都可以理解了,比如為什麼要加入巫女,為什麼要有鳳凰,為什麼要加入追求「真我」的概念,為什麼要讓花木蘭裹腳(南北朝還不流行裹腳!),還有一些元氣啥的....
反正,所有中國的那些刻板印象一股腦全部被堆砌在這部影片中。
如此一看,《花木蘭》爛番茄80%以上而國內評分只有4.9分這樣的反差似乎也就能夠理解了。
對於這樣的操作,許多網友也表示既然改就好好改吧...
其實,像花木蘭這樣的人物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存在,當初迪士尼選花木蘭做公主,也是看中其人物的獨特魅力。
說外國拍不好中國故事,看動畫版《花木蘭》其實還挺受歡迎的,真人版口碑崩了主要還是把角色人物給拍「死了」,敷衍了。
大家喜歡動畫版主要是覺得有趣好玩,很多人因此愛上那條「木須龍」。
其次,據動畫版導演採訪所說,當年他也對中國文化不是很了解,但是在打算製作動畫的時候,他們就花了三四年時間研究中國文化,故事和背景,儘管20年前他們只能通過一些書籍,電影,錄像等資料了解中國文化,另外,他們當時也邀請一些中國人參與製作和設計,尤其是一些文化的細節方面。
迪士尼這次真人版電影確實太不走心了,也難怪網友吐槽那張醜海報都比電影的好看。
尾話:
你去電影院看劉亦菲的《花木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