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中國,是世界當之無愧的電影第二大市場。
根據2019年票房調查,北美市場依然保持龍頭地位,總票房11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769億,而2019年中國票房總量依然高歌猛進,最終以642.66億元收官。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票房年年遞增的同時,北美市場卻出現肉眼可見的斷層,所以按照某些機構預測,中國票房反超北美也將是近幾年的事情。
中國票房高速增長背後,也帶來了「中國定製」電影。
《環太平洋2》跟《金蟬脫殼2》就是定製作品,這幾個作品縱然在海外票房不佳,票房慘澹,但在國內卻賺了個盆滿缽滿,無數人為其買單。
但在這種大勢所趨下,有些電影卻成了反面教材。
有個全球知名的科幻系列作品,在開始第一部便席捲全球7.75億美元票房,成為當時電影史上的奇蹟,而到了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這部科幻巨作依然延續著傳奇,到現在以及累計百億美元票房,甚至將《復仇者聯盟》系列都遠遠甩在了後面。
而這個科幻系列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星球大戰》。
可以說《星球大戰》一經推出就創造著無數奇蹟。
從1977年到現在的四十年間,它的存在不僅讓科幻片達到空前高度,更用恢弘龐大的想像力為影迷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飛船、宇宙乃至虛構的民族都有著專屬於它的姓名,有著專屬於它們的空間印記,所以對於星戰迷們而言,這個世界就是當代希臘神話、西部傳說,永遠充滿了讓人嚮往跟懷念的精神力量。
而這些成就,甚至是漫威宇宙都無法做到的。
但就是這個西方人的奇蹟,在《星球大戰7》新開創的宇宙中,同樣獲得了全球影迷的追捧,這部新三部曲,不僅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打破票房紀錄,更最終全球拿到20.68億美元的票房奇蹟,而這種熱度,甚至是當時《復仇者聯盟》都難以比擬的。
可就是這樣全球影迷翹首以盼的巨製,在國內卻一再被冷遇。
從《星球大戰7》在中國只拿到8億票房,到《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只收穫了3億票房,這種乏善可陳的成績對比影片在全球範圍的熱潮實在說不過去。
那到底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星球大戰》呢?
其實說簡單點就在我們根本沒受這個文化的「入侵」,要知道美國大片引入國內,基本是在八十年代末,那時候《星球大戰》三部曲早已完結,所以我們最開始受到的大片衝擊僅限於施瓦辛格《真實的謊言》,史泰龍《洛奇》等。
所以說,星球文化席捲全球的時間,正好被我們錯過了。
於是也導致我們國人沒有形成對《星球大戰》的認同感,所以到了現在,時隔四十年,國外很多人去看《星球大戰》是情懷、是延續兒時經典,而我們國人去看就是看特效的。
他們也根本無法get到那種星戰影迷文化的高潮。
於是相比《星球大戰》我們更喜歡《復仇者聯盟》。
但這樣就可以說《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不是個好電影嗎?當然不是,作為《星球大戰》九部曲的最終篇,作為時隔四十年「星球文化」的再現,《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不僅承載了世界影迷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文化認同,更彰顯著這個「星球宇宙」的文化核心。
可是這麼經典的完結篇,很多人是看不懂的。
正如國內觀眾搞不懂他們為什麼拿著發光的劍瞎砍、更搞不懂為何經常說「願原力與你同在」,可憐大眾因為沒經歷那個時代,被拒絕踏入專屬於影迷們的那片領域。
對我們而言,這本是悲哀的事情。
而只有我們真正認識到這種文化差距,認識到這種文化隔膜,而不是純粹將《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當做一部不及格的爛片對待,才有可能彌補這個差距。
所以我更希望那些叫嚷著《星球大戰》不如《復仇者聯盟》的觀眾,能放下偏見補補課、了解下這九部曲對時代的意義、對電影的意義,而到那時候你就是會知道。
《復仇者聯盟》跟《星球大戰》完全是兩個層次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