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的文章如何零基礎學UX設計?業界專家告訴你(上),如何零基礎學UX設計?業界專家告訴你(下)向大家介紹了許多進入 UX 領域的實用建議以及業界專家們的寶貴看法。而最近我在網絡上意外發現一段非常棒的影片「Get Started in UX」,也是在談一樣的問題。
影片中介紹 Get Started in UX 的六個步驟,剛好跟自己進入 UX 領域的過程非常接近,所以我想要用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這段影片的內容,還有一些自己在走這段過程中發現的重點,現在就讓我來借花獻佛一下。
我沒有相關的學經歷,想從事 User Experience (UX) 相關工作的話,要如何開始?用以下影片中提到的六個步驟跟自己的心得,來回答這個問題。
進入新的領域首先是學習該領域的知識,在這段影片中的建議是不一定要花兩三年回學校去念相關科系,因為網絡上有很多免費的 UX 知識、課程,還有書可以學習,動動手指查查 Google 就會發現一堆學不完的 UX 知識。茂趣創意之前也分享了如何零基礎學UX設計?業界專家告訴你(上篇)、(下篇)」 並推薦了一些學習資源,更多相關文章歡迎請查看茂趣往期歷史消息。
如果一開始不知道該用什麼關鍵字查 Google 的話,我的建議是先從 User Expreience 的定義開始查起,先從定義開始的好處是幫自己建立基本的認識,因為定義的目的之一是回答「它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了解事物的本質對設計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有餘力的話也可以多查一些相關的名詞,例如 Design Thinking、Service Design、Customer Experience 等等相關名詞的定義,但最好先選一個開始了解起,然後千萬不要只找到一個定義就滿足了,要找到所有可以找到的定義,因為不同人對 UX 的定義都不同。也不要只想找到一個最好的定義,而是要找到多個最好的定義,因為面對不同問題,使用的定義會不同。
在找的過程中就會自然發現更多重要的關鍵字,例如 Persona、Lean UX、各種 UX 研究方法等等的關鍵字,把這些關鍵字記下來再去查 Google,然後將所有查到的資料整理成自己的筆記,開始系統性地做主題式學習。
這邊要介紹影片中沒講到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英文能力,幾乎好的 UX 知識都是英文,雖然有很多同行朋友包括我自己經常把 UX 英文文章翻成中文,但我會建議去看英文原文比較好,原因如下:
1. 英翻中經常會在一些字義上有所不同,容易讓原本的意思被誤解,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因為翻譯所產生的誤解與錯誤的解讀,會成為嚴重的學習障礙。
2. 向最厲害的人學習,很多同行朋友也是向最厲害的專家學,所以才會有很多英文翻譯文章,但最好直接向 UX 頂尖專家學第一手知識,不要學第二手,翻譯文章多少會隱藏著翻譯者的觀點,要學的不是翻譯者的觀點。
3. 只讀中文翻譯文章會讓自己的觀點變得狹隘,因為翻譯文章是經過翻譯者篩選的,通常翻譯者會希望被翻譯的文章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所以選擇翻譯文章的時候多半選擇大家比較會關心的內容,問題就出在「大家關心」上面,大家是誰?大家一定不是專家,因為如果大家都是專家的話,就比較不需要看這些文章。
學習大家關心的內容固然不錯,但學習要深入就要學專家關心的事,不是大家關心的事,可是通常專家關心的都會比較抽象,抽象的內容就容易讓人看不下去,不太想看,用流行的說法就是「太理論,太抽象,不是乾貨」。但實務中,那些越抽象越哲學的 UX 知識才越有價值,所以為了要讓大家有興趣看,選擇翻譯文章的過程就變成了一種過濾機制,真正好的文章可能被翻譯者自動被過濾掉了,因為翻譯者會儘量翻譯大家比較關心、好懂的內容,而不是真正該學的內容,就跟臺灣製作電視節目給觀眾看的邏輯。我的意思並不是翻譯文章沒價值,而是相對上只看中文翻譯文章能看到好內容的比例會偏少,而這對學習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當然,不會英文的是看不了了,看一下翻譯的文章也能多少學到國外一定的知識。其實不光是翻譯的文章有參雜個人的觀點,同樣每個人自己寫的文章也是基於自己的觀點,所以看文章看作品,我們只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每個人的經驗觀點都是自己獨立思考而來,能夠分享出來的都是具有一定的經驗,也是難能可貴,對於智者,不存在誤導的概念。
Step.2 Get The Right Tools使用對的 Prototyping 工具,影片介紹了很多 Prototyping 軟體工具,雖然工具很多,但只要會用一兩種最順手的就很夠用。工具也一直在推陳出新,還有很多好用的工具沒有在影片中介紹到,所以沒介紹到很正常,自己再去 Google 就好了。除了許多很重要的軟體工具以外,另外三個最常使用的基本工具是 3P (Pens、Paper、Post-its),鉛筆、白紙、便利貼三大神器,好用到不行。
Step.3 Get Some Expreience累積經驗非常必要,在我開始學 UX 的時候,自己也找了很多專案練習。專案題目很好找,因為體驗無所不在,有無盡的題目可以當作 UX 的練習。題目很多,只要 Step 1 & 2 有先做好功課,就很容易發現有什麼有趣的題目可以做。
累積經驗的重點就像影片中說的一樣,初學的時候要按照 User Centered Design 的流程去練習,因為學習的時候要把基礎打好,重點不僅僅只是走過流程,而是要知道整個流程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每一個步驟存在是為了什麼,每個步驟的重點是什麼。
學習 UCD 過程中容易遇到的陷阱是容易以為自己懂了,任何好的一個流程或 Framework 都會被設計得看起來很簡單,因為它的目的就是要很簡單讓人明白,太複雜就會學習的人很不好入門。所以要提醒自己,覺得看起來很簡單是因為要降低入門的複雜度,讓人感覺容易親近。真正在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告訴自己,其實流程裡的每個元素都還有更多深入的知識可以學習,才會打開眼睛,更往深入的地方學習。
進入 UX 領域最棒的就是很有多練習的機會,幾乎時時刻刻都可以練習,例如觀察人的行為,無時無刻都可以觀察,包括觀察自己,但最棒的點也是最糟的點,因為這裡會遇到另外一個需要小心的學習陷阱。這個陷阱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容易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
對學習來說,學習過程中有立即性的回饋非常重要,例如學寫程式,自己寫的程式有問題,馬上得到的回饋就是程式跑不過,你一定會猜得到可能是哪邊有問題才會跑不過,或是程式也會提供基本的報錯機制,提醒你可能是哪邊寫錯,透過這樣的回饋機制可以讓自己快速從錯誤中學習。
但學 UX 的過程中缺乏學習的回饋機制,你可能不會馬上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做完練習也沒有報錯機制告訴你錯在哪裡。你可能會說可以透過 User Feedback 了解問題在哪裡,但我想你也應該聽過或親身遇過收集完用戶回饋之後,不知道怎麼分析回饋的狀況。嚴格來說,用戶不會告訴你哪裡錯了。用戶回饋是靠自己對人的了解有多深才分析得出來的,自己才是發現問題的那個人。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是初學者,又必須同時是老師,這就是自學 UX 過程中的矛盾點。
那要怎麼做到自己是初學者又是老師?在做練習的時候要記得一件事,不管做幾次都要當做自己都不懂,然後儘可能的質疑自己的做法有問題,在沒有問題的地方也質疑自己,並且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做完練習之後也不要覺得結束了,開始用在 Step 1 中學到的 UX 觀念檢視自己,這時候你在 Step1 辛苦做的筆記就是你的老師,如果沒做好 Step 1 該學的知識,在 Step.3 就容易 Get 「Shit」 Expreience。
有太多在 Step 1 沒做足功課就跑去實作的人,他們把自己練習的結果直接用在真正要上市的產品上,然後失敗。就跟學騎重型機車或開賽車一樣,不打好基礎直接上高速公路,等在前方的就是一場不可避免的車禍。
Step.4 Get Connected雖然自學 UX 的過程本身缺乏有效率的學習回饋機制,還是有些方法可以減緩這個問題,例如 Step.4 加入社群 與 Step.5 找到導師可以幫助建立學習回饋機制,但這兩個 Steps 並不會讓缺乏學習回饋機制的問題消失,只能減緩,因為學習的過程中多數時候只有自己,老師跟朋友不會隨時隨地在身旁,得靠自己自學。不過有總比沒有好,而且減緩的幅度已經很大,沒有 Step 4~5 會更沒效率,也更辛苦。
加入專業的社群,有很多跟 UX 相關的社群,用一個下午的時光 Google 或者百度 有哪些社群,把這些社群通通都找到,去參加他們舉辦的活動,去認識 UX 業界的從業人員,從他們的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記得擬訂參與社群的計畫,你的目的是要學習 UX,要多思考如何參與社群才會讓學習有效率。
Step.5 Get A Mentor導師能夠加速自己的成長,好的導師在幫助成長的速度可以用年來計算,有很多重要的知識或觀念,如果自己學的話可能要等十年後才會發現,這一點都不誇張,自己看不見的東西沒有人提醒就是會很難發現,好的 Mentor 可以幫助你縮短遇到這些好觀念的時間,所以找到 Mentor 非常關鍵,但找到好的老師可遇不可求,有找到的話是非常幸運的事。
如何找到願意教你的 Mentor,這是一個比學習 UX 還要困難的問題,因為找到是一件事,願意教你是一件事,教你之後自己學不學得起來又是另外一件事。老實說我沒有什麼特別跟別人不一樣的建議,我的建議是先發現 Mentor 是誰,對他做完整的調查,想辦法認識他,然後最好是讓他發現你,而不是直接跑去請他教你。記得要站在 Mentor 的立場思考,思考他可能遇見過多少人希望當他的學生,自己跟那些希望當他學生的人有什麼不一樣?想辦法 Surprise 他,讓他想要跟你說話,讓他 Surprise 的方法是去研究你的 Mentor 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欣賞什麼、不欣賞什麼,了解他這個人,就像你研究 User 一樣,通常他會欣賞的是他的老師,所以你也要去研究他的老師是誰,然後祝自己好運,運氣非常重要,有時候他無法教你是因為時機未到。
Step.6 Get Hired第六個步驟「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訣竅在於前面五個步驟,前面步驟做得紮實就會讓第六個步驟輕鬆很多。Step 1~3 累積知識、經驗與培養思考力與執行力,Step 4~5 累積人脈與機會。當然,找工作有時候很靠運氣,但光靠運氣不是對的方法,而是要有學會製造運氣的方法,例如多與人交流、多分享寫 Blog,以及認識好的朋友。
影片中有提到找 UX 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找 UX 工作的時候,不要用找 UI 工作的方式去找,不要只是給別人看 UI 作品集,我甚至認為有時候連 UI 都不要先拿出來給別人看,要先給別人看的是做 UX 的過程,怎麼運用 UX 的知識跟研究方法發現問題,找到的問題有哪些,為什麼找到這麼多的問題,最後發現某個問題才是重點,為什麼 User 會這樣想,基於你做了什麼研究發現 User 會這麼想。
UI 作品是在你研究、盤點所有複雜問題與比較各種設計解決方案之後,最後所選擇而成的最終結果,雖然看 UI 作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展現在設計過程中,你所運用的思考方式以及所有思考過的問題跟解決方式。
以上是影片的內容與我自己在這六個步驟中的經驗分享,如果說有什麼是最後建議的話,我會說這 6 個步驟只是眾多條路中的其中一條,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多參考別人的走法總是件好事。所以最後的建議是質疑每件事,質疑這六個步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走法。
茂趣註:原文略有增加與刪減,再次提醒,翻譯和個人分享以及個人寫作一樣都是具有高度個人色彩,其中偏頗可以自我參詳,我們能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世界萬物無不如此。
更多相關
來源丨conversionlab
編譯丨茂趣創意
轉載請註明來自茂趣創意,並在後臺留言
丨歡迎分享、轉發、點讚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