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時代的我們都喜歡玩微信玩微博,譬如吃個飯先拍照發個朋友圈,去哪玩拍下發個朋友圈,今天天氣不錯,拍個照發朋友圈,然後等著自己的小夥伴們來點讚,來吐槽,心裡頓時很感到滿足,好像朋友們都很關注你的存在。你是不是一天不發朋友圈,渾身難受不舒服,恭喜你,你得了網絡交流依賴綜合症(軍武菌也有此症)。其實你們就是想刷點存在感好麼,人與人之間是如此,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誰願意被忽視。
這不,一個長期被大家無視的國家,最近用一個偏激的行為突然發了一個朋友圈:我爆了一個氫彈!哈哈哈~~~
▲就是我幹的,別當我不存在啊~~
於是今天大家的視線都轉移到了朝鮮半島的北面,北京時間1月6日上午11點30分,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該國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氫彈試驗,「全面提升了核武器水平」。
消息傳來,全球的媒體都很活躍,各種電話連線、各種專家評論、各種背景連結、氫彈知識介紹等等……
然而氫彈真的這麼好造嗎?氫彈有多麼厲害你們知道嗎?氫彈是比原子彈強大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萬倍的核武器,氫彈爆炸的時候,產生的溫度可以達到3億5千萬度,而太陽中心的溫度只有1500萬度。
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是在1967年6月。那時的中國,工業、經濟、科技都不大行,雖然已經成功試爆了原子彈,但是氫彈要怎麼製造,只知道些一般原理:用原子彈當扳機,先將原子彈起爆,爆炸產生的百萬度以上的高溫,……但更深層次的原理和方案並不知道。後來是在外國一篇有關氫彈的科學技術報導中的隻言片語找到了線索,終於在原子彈成功試爆之後2年零8個月的時候試爆成功氫彈,嚇壞了全世界。
2013年2月12日,朝鮮在北部地下核試驗場成功舉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試驗。2月15日,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確認此次引發的震級為4.9。那麼從震級上來初步判斷,這次4.9級的地震與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引發的震級相同,很可能兩者的試驗當量基本一致,均為1萬噸TNT左右。即便是向上估算,估計也超不過2萬噸。
如果是1-2萬噸的當量,在核武器這個大家族中,只能算是小兄弟。但是核試驗的當量,與正式核武器的當量,並不是一回事。在美蘇冷戰期間,雙方在掌握大量熱核武器之後,為了深入研究核爆炸的機理和新型彈頭的設計,都會進行一些2-10萬噸的小當量核武器試驗,甚至有些核試驗的當量只有幾百噸,官方甚至都不對外宣布。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國、蘇聯、中國等核大國首次氫彈試驗,當量都是非常大的,否則不足以證明你有生產氫彈的能力。
韓國國情院表示,今年9月就曾發現朝鮮新建核設施開始運轉,判斷這個設施是用於生產氫彈的重要原料氚的,但根據朝鮮的技術水平判斷,他們更可能造出來的是「增強型原子彈」。
▲朝鮮核設施
這事實上也是目前對朝鮮可能獲得「氫彈」的最「靠譜」解釋。目前除了5個常任理事國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所掌握的核武器,一般認為最多也僅達到「增強型原子彈」的水平。
那麼,什麼是「增強型原子彈」呢?有這種東西意味著什麼?朝鮮要建造什麼樣的設施才能造出「增強型原子彈」?
2015年1月我國評選出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獎,獲獎者是于敏先生。他的成就,是研製出了氫彈。
我們今天所說的「氫彈」,一般也就是指「熱核武器」,或叫做「多級熱核武器」。這種武器研製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50年,杜魯門針對蘇聯1949年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要求美國科學家們研製一種「超級炸彈」,利用聚變能量就成了一種必然。但正如筆者在介紹于敏先生發明中國氫彈的文章中所介紹的,單純把一管子液態氚放在原子彈旁邊是沒有意義的。於是美國人發明了「泰勒-烏拉姆」構型,出現了「兩級核武器」,也就是我們一般概念中的「氫彈」,這種炸彈分為「初級」和「次級」,利用初級爆炸發出的X射線,可以在「次級」被炸飛之前引發它的聚變反應。人們一般認為,氫彈中「次級」聚變爆炸時放出的能量遠遠大於初級,因此還形成了一種說法,即聚變能量超過50%的核武器叫做「氫彈」。
▲美英俄採用的「泰勒-烏拉姆」構型
而今天5個常任理事國裝備的實戰型戰略核武器通常用「三相彈」結構,整個爆炸過程是裂變-聚變-裂變三重互相作用,如果按照約定俗成的說法, 其實不算「氫彈」。三相彈一樣有「初級」和「次級」,這兩者之間會發生複雜的互影響。此外還有一個「推送層」,一般由鈾-238構成,它可以保證初級爆炸後1微妙內次級的冷卻;之後又能在初級和次級爆炸發出的大量中子作用下,發生核反應,釋放出能量——其實這一層鈾-238發生的裂變才是今天5個核大國的戰略核武器的主要能量來源——這也就是為什麼業內人士基本不用「氫彈」這個詞的原因。
據資料,理論上還可以進一步增加「級數」,來製造超級核彈。例如,美國曾做過「七級」核彈的概念設計,其爆炸當量將遠超過三級的蘇聯「沙皇」炸彈,後者爆炸當量可達5000-1億噸TNT。只不過,威力如此誇張的核彈,已經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了,因此也就沒有進入實際製造階段。
而「增強型原子彈」,是研究氫彈過程中的「副產品」——同時它也是製造氫彈之前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術,因為氫彈的初級和次級實際上都可以視為結構特殊的「增強型原子彈」。
所謂的「增強型原子彈」,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高溫高壓,使安放在其核心的氚氘混合物發生聚變反應,它們會變成氦,並放出大量中子。聚變反應中放出的中子可以大大加快包裹在它們外面的裂變材料的裂變反應過程,讓它們在被炸飛出去而被浪費掉之前加入裂變反應。「增強型原子彈」可以把原子彈的威力增加一倍。
「增強型原子彈」更為學術化的名稱應該叫「聚變助爆式裂變武器」,與通常被稱為氫彈的「多級式核武器」相比,它仍是「一級核武器」,相對而言結構較為簡單。更重要的是,小型化核武器、可調當量等等技術都是在增強型原子彈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出來的。
例如,將增強型原子彈外層包裹的鈾-238反射層換成鈹,就可以在不影響當量的條件下大幅度縮小直徑和重量。這樣壓縮這個內層核心所需要的炸藥也就可以減少,進而進一步減少炸彈的總體質量。
另一方面,通過增減炸彈核心內氘、氚的數量,就可以控制爆炸的當量。正是運用了這種技術,美國在1956年開始生產Mk-54核彈頭,使用這種彈頭的武器有三種——諸位可以體會一下:
其一,是1961年裝備美軍的M-388「大衛克羅」無後坐力炮發射核炮彈,它的射程只有2-4公裡,爆炸當量為10-20噸。由於無後坐力炮精度基本沒譜,所以它的主要殺傷手段是核輻射,在爆炸瞬間可讓周圍150米內輻射達到「瞬間致死劑量」,周圍400米內達到「致死劑量」。
▲M-388「大衛克羅」無後坐力炮
其二,是「特種原子爆炸彈藥」(SADM),聽這名字你感覺到裡面蘊含的「邪惡」力量了麼?它是一種——核彈背包。沒錯,也就是一個可以由單兵攜帶的核爆炸裝置。它的使用方式是:由傘兵攜帶核彈背包進入被蘇聯佔領的西德境內,然後襲擊大橋、電廠、大壩……
這可怕的玩意直徑為270毫米,長度400毫米,重23千克——完全可以單人攜帶。
▲H-912型攜行具,內部有一枚SADM炸彈
由於不必擔心爆炸範圍大於投送距離,因此這種核背包的威力也可以做得更大,其爆炸當量為10噸-1000噸,使用機械式定時器引爆。
第三種使用Mk.54小型化核彈頭的武器,則是AIM-26空對空核飛彈,爆炸當量250噸。
▲AIM-26A/B「核獵鷹」
怎麼樣?原子背包,是不是想起朝鮮閱兵式上那些背著背包,上面畫了個輻射標誌的士兵了?
▲朝鮮閱兵上的「核背包」
目前只能說,從種種跡象來看,朝鮮最多掌握了原子彈技術,還在努力製造增強型原子彈的路上。
這次朝鮮宣布成功進行氫彈核試驗,正好在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的生日之前。據悉,金正恩的生日為1月8日。
「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恩代表朝鮮勞動黨,繼主體104(2015)年12月15日下令舉行主體朝鮮的第一顆氫彈試驗之後,2016年1月3日在最終命令書上簽字。軍武菌覺的這次金書記一定是因為快過生日了,先給自己來個大爆竹熱鬧一下。。。
在回看去年,基本上整個一年金書記都是宅在家裡好不好,連中國的9月3日抗戰勝利閱兵都沒來,一定是個死宅男,不懂交際卻又不甘寂寞(好羞羞)。中國老大還對自己的死對頭韓國很好的招待(羨慕嫉妒恨)。30歲出頭這個年紀,依舊任性的金書記終於擺脫了託孤大臣們的束縛,想有所作為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沒人願意搭理,一點存在感都沒有,這怎麼行。於是強行裝B在朋友圈刷存在感。
我們就來看下他的周圍朋友圈是如何評論的吧。
韓國:缺啥你直說啊,點炮幹啥呀~~~
俄羅斯:你自己找事我可救不了你啊
日本:八嘎~~趕緊測測有木有汙染飄過來~~
美國:F**K 這TM哪是氫彈,嚇死我了。
中國:臭小子,又不聽話,你等著你等著你等著~~~
《軍武次位面》官方新浪微博:@軍武視頻 @crazy262
《軍武次位面》總導演CRAZY262的個人微信號:crazy262a0 。
歡迎廣大粉絲關注互動!
想了解更多關於軍事知識的朋友們歡迎在各大視頻網站觀看《軍武次位面》系列節目,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搜狐視頻、鳳凰網、土豆網、樂視網、ACfun、Bilibili、網易等視頻網站,每周五晚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