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雪球作者「寧靜的冬日M」發表了☞☞《光伏電站的大規模發展會使電價越來越貴?》一文,著實又引發了一場關於「度電成本標準」的大討論。「寧靜的冬日M」以抽絲剝繭般的偽邏輯,證明了一個人人喊打的偽結論,與多年前關於「光伏清潔能源不清潔」的討論幾乎如出一轍。
偽邏輯終究經不起推敲,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寧靜的冬日M」到底想表達什麼!
雪球作者用「青海格爾木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山西芮城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與四川「神華天明」火電站的佔地面積做對比,來說明光伏電站越來越貴的理論依據之一:「土地依賴缺陷」。
作者得出的結論是:
然而作者似乎忘記了他在和讀者討論什麼!!明明在談光伏電站規模會不會使電價越來越貴,他卻避而不談影響光伏度電成本的土地成本,只談電站的佔地面積,每平米的發電量。
土地成本 = 土地價格 * 土地面積,作者難道連這個最簡單的道理都不懂嗎?
從作者文章中所引用的圖片來看,很顯然格爾木光伏基地是「國有未利用荒漠化土地」,說白了就是沙漠。
在沙漠中建光伏電站,不僅充分利用了荒地,還減少了土壤蒸發,清洗運維的水還增加了土壤溼度,建設了光伏電站的沙漠,其後期效果是長草了,養羊了。
一分錢不要,不就證明這片光伏電站的土地成本為「零」嗎?再說,作者真的以為這片土地的管理者 – 芮城人民政府是傻子、在「白送」嗎?
看看作者引用的圖片就知道,芮城光伏領跑者示範基地,這片中條山南麓40公裡的山坡,因為光伏電站而讓荒坡創造了社會和效益。根據《芮城信息》和《山西日報》報導:
雪球作者用2018年美國光伏和火電從業人數對比人均發電,來說明火電人均發電量是光伏的53倍,僅按3萬多光伏電站從業人員來算也是6.6倍以上。結論是,光伏電站的度電人力消耗相當於火電的6倍。雪球作者以「極其專業」的口吻和邏輯來探討光伏成本,能誤導大眾,卻騙不了光伏。正如評價某諮詢公司的一句笑話:「一看你就是個外行,你說想要只羊,牽走的卻是我的牧羊犬」。
因為見過光伏電站的人都知道,同樣是日常發電,上千畝成片的光伏電站,日常運維就那麼幾個人,而火電站養活的是一個電廠的人。
「寧靜的冬日M」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光伏從業人數和火電從業人數混為一談。光伏從業人數還包括了光伏全產業鏈的生產、開發、業務、設計、建設等一大批人,這一大批人服務的不只是已經建好的那些光伏電站,更重要的是為了那些還沒有建設的光伏電站。維持一座光伏電站發電本身並不需要多少人。
而火電從業人數,由於火電站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都是存量資產,其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維持電站運行。
如果作者真的想說光伏不好,其實他更應該用中國的數據來說話,因為全球的光伏製造產業一大半都在中國,中國的光伏從業人數更多,中國的光伏從業人數人均光伏發電量可能更低。
作者「寧靜的冬日M」稱,光伏電力需要即發即用,發電與需求時點錯配,晚上不發電或陰天發電少時需要用儲能來解決,而儲能會帶來成本提升和加深土地人力以來。從每一個光伏電站本身來看,確實存在著天候對發電量的影響,白天發電晚上不發電的影響。然而,當光伏成為一種產業,當光伏電站成為普遍,我們認為光伏發電正是從宏觀上滿足了「生產與需求時點適配」。
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正常情況下都是白天用電需求大於夜間,用電高峰一般都是在午間。為了滿足白天的用電量需求,必須建設足夠多的火電來應對高峰,而火電並非說停就停,說開就開的,這就造成了晚上的電根本用不掉,甚至不惜半價鼓勵大家用電。
而光伏就是天生的白天發電,晚上不發電,不能填谷,卻可以削峰,加上儲能就可以更好地削峰填谷。
至於是否有某片烏雲遮擋,某個時點不發電,在能源網際網路時代下,這些將越來越不是問題。全球都在實踐,青海也已經試行了「清潔能源十五日」,這遲早都不是問題。
如果說儲能提高成本,想像為了減少火電站的浪費而建設的抽水蓄能,就知道火電的成本了。而事實上,儲能成本下降的速度,也幾乎可以和光伏媲美了。
清潔能源還有風光互補理論,當光照不足時,往往正是風力更好的時候,科技的進步會讓風電和光伏充分應對「時點相配」。
雪球作者竟然開始質疑光伏是不是高效的新能源!
作者稱,「1839年就發現光伏效應,1954年就製造出單晶矽電池,光伏就是一個低效的老能源。只是當高效火電遇到了大氣瓶頸,人類被迫使用「低效的老能源」」。
誠然,人類從發現光伏效應到光伏大規模應用,到實現平價上網,光伏之路曲折而漫長。
如果只是歷史時間表來看,法拉第1821年就發明了電動機,1831年就發明了發電機,1875年法國巴黎火車站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火電站。
而1891年丹麥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風力發電站,1969年法國奧德約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太陽能電站,儘管才64千瓦。
從誕生歷史來看,相比火電,光伏怎麼看也更新一點啊。
比較「新」或「舊」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20世紀,發電形式比較的是成本和效率,但21世紀,發電形式比較的是成本和清潔。
從成本上來說,光伏電站誕生於20世紀,但直到21世紀才進入商業化應用。而僅僅20年,光伏發電就實現了平價上網,這還沒算對化石能源徵收碳排放稅。
從能效上來說,光伏發電轉化效率確實不比化石能源,但作者卻忽略了一點,光伏發電的源泉 - 太陽光是無限的、免費的,但化石能源是要開採的、會枯竭的。
從碳排放、能源之源、發電成本、現身歷史,光伏哪一點不是新能源呢?
從多晶到單晶,從圓形電池到方形,從普通電池到PERC、HJT,從1.0時代到6.0時代,從零點幾的轉換效率到接近效率極限,光伏一直在致力更高效地將免費的陽光轉化為電能,並不斷前行、突破著效率記錄,因為光伏從不認為已經足夠「高效」。
作者經過以上四個謬論後得出的結論是:與火電相比,光伏具有靠天吃飯、逆文明進程的特徵。
凡是謬論都不能過於明顯,所以作者結論中的第一點「靠天吃飯」必須引起讀者共鳴,才能引出其「逆文明」的觀點。
作為引證,作者先用中國光伏從2017年裝機量開始下降的事實來說明,確實2017年是裝機量頂峰,2018年和2019年都下降了,顯然作者說的是事實。和前面一樣,作者說完事實就要開始說謬論,緊接著作者就成德國、美國、日本的新增裝機量高峰也分別出現在2012、2016和2017年。
然而作者卻不敢告訴讀者,中國2020年的新增裝機量又要超過2018和2019年了,中國2017年的記錄和德國2012年的記錄那都是搶裝和政策不完善的產物,隨著平價的到來,德國近年來又開始攀升接近歷史新高了了,歐洲今年新增量接近2012年歷史記錄,美國新增光伏近年來更屢創新高,2020年新增光伏接近20GW。
作者稱中國「原計劃去年應該取消的光伏補貼,因為疫情等各種原因,三月份以後又給了8分每度,延遲到今年取消」,而行業從來聽說的計劃都是2020年是最後一批新增光伏項目補貼之年,從2021年起才取消補貼。十三五計劃中能源局提出的光伏平價上網也指「用戶側平價上網」。儘管能源局從2019年就開始了平價和競價試點,但從未說過2020年取消光伏補貼。
2020年儘管因為矽料缺貨、玻璃漲價、搶裝、海外市場爆發等各種原因導致光伏組件價格上漲,但光伏技術進步繼續讓光伏的度電成本在下降。而12月提出的到☞☞2030年風光總裝機達到1200GW,更是讓光伏年增裝機量吃了一顆定心丸。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分析和能源局透露的信息,2021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有望達到70GW,遠超2017年歷史記錄。
降本、增效、平價、低碳的光伏,在「寧靜的冬日M」筆下,何以成立「低效而逆文明的老能源」?
直到文章最後,「寧靜的冬日M」總算說了點人類的共識,以求引起讀者的共鳴。光伏人從來沒有認為太陽能光伏可以完全解決能源問題;光伏人走過曲折而光明的一路,也不會有任何一名光伏人宣稱光伏可以完全解決能源問題。
多能互補、風光互補、光儲互補,與水電、核電、火電等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存共生,建設「光伏+」的世界,一直是光伏努力的方向。
而煤電,終究會越來越貴,越來越少!
相關閱讀
☞☞光伏電站的大規模發展會使電價越來越貴?
原創No.1587;轉載需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