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鎮偉拍完《大話西遊》後覺得很天才,本來覺得《大話西遊》將會是一部經典的電影,沒曾想票房遭遇滑鐵盧。
周星馳的第一家電影公司彩星也因此倒閉。
《大話西遊》當年被人罵得很慘,劉鎮偉想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回魂夜》由此而生。
《回魂夜》延續了同年的《大話西遊》的風格,其標誌性的後現代主義。
在電影中,從精神病院到律師總裁,再到人類的固有認知,《回魂夜》都逐一進行分解,打破了所有的價值體系。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那個極盡荒誕的捉鬼行動中,而捉鬼行動的中心是在一個神經病人Leon身上。
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精神病人向一群正常的社會人提出各種質問,人類社會固有的認知被一個神經病人逐一粉碎掉。
而在電影結尾,Leon將被打碎的價值體系再次重建起來。
在眾人近乎絕望的時刻,Leon用馬經摺疊四頂帽子,眾人得以翱翔天際。
那個崩潰的價值系統再次被重建的那一刻,就猶如眾人翱翔天際一樣,是那樣沁人心脾。
從分解再到構建,所有的一切都依附在一個神經病人Leon身上。
Leon是一個神經病,同時也是一個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
Leon這一人設顯然寄託了劉鎮偉的抱負,一面是瘋子,一面是天才。
劉鎮偉想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就猶如Leon努力向別人證明自己一樣,即使只有阿群一個人相信Leon,Leon始終迎難而上。
而在所有的故事後面,依然能看到那個顯而微的主題——愛情。
所有人不相信Leon,惟獨阿群信任Leon。
在一系列捉鬼行動中,阿群愛上了Leon。
可最後,李氏夫婦的鬼魂上了Leon的身。
Leon把電鋸遞給阿群。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決定捨生取義的Leon擁抱了阿群。
傷心欲絕的阿群閉著眼,揮著電鋸往Leon頭上劈下去。
兩個孤獨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生的摯愛,可是愛情到最後卻成為了「Leon的大義」的犧牲品。
為何要讓阿群親手殺死心愛之人?
為何愛情都最後卻停留在最悲傷的一刻?
相比《喜劇之王》,愛情可以凌駕於努力和奮鬥之上,在《回魂夜》,愛情顯然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Leon寄託了劉鎮偉的抱負,他想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才能。
電影中的愛情,也隨著那崩潰的價值體系一同被劉鎮偉給瓦解掉。
Leon最後捨生取義,挽救了餘下三人,一個不被社會理解的神經病成為一個英雄,這應該是電影對經典最大的瓦解。
是一個神經病人成為英雄還是一個天才成為英雄。
劉鎮偉或許也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天才還是瘋子,天才和瘋子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電影的第一視角是莫文蔚飾演的阿群,講述的卻是Leon的捉鬼故事。
以第三視角,旁觀者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很難讓觀眾代入進去。
而觀眾,就猶如那個在向女友通電話的男人看到Leon四人在天際翱翔一樣,一切是那麼不可思議,匪夷所思。
《回魂夜》至今看來,依然是一部很前衛的電影,時而恐怖時而搞笑,各種元素一鍋亂燉,儼然是一鍋大雜燴。
後現代主義本質在於解構,劉鎮偉在《回魂夜》中分解了所有的價值體系,經典權威,甚至愛情也被瓦解掉。
而更甚的,劉鎮偉更是把整部電影給分解掉,各種元素相互獨立存在,幾乎沒有一個共通的母題或是情境將所有獨立的元素聯繫起來。
而為了補償被瓦解的愛情,在電影結尾,以Leon的回魂和阿群再次相遇作為補償。
《回魂夜》相比《大話西遊》,後現代主義更加泛濫。
這應該是劉鎮偉本人無意識下的結果,更多的應該源於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文化。
香港的殖民歷史,以及文化上的多元化最終成為了後現代主義的溫床。
《回魂夜》顯然是香港電影文化薰陶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