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小夥伴推薦小嗨去看一部「有味道」的恐怖片。
為什麼說「有味道」呢?給大家放張圖就知道了。
對於這張劇照,想必恐怖電影愛好者都不會陌生。
因為它實在太經典了。
圖中的女人像不像浸泡在麻辣火鍋的調料裡?
究竟是什麼,我們一會兒再說,先給沒看過的小夥伴留一個小懸念。
——《黑暗侵襲》。
圖中的女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莎拉。
她原本是一個充滿活力、熱情開朗的人,直到丈夫和孩子在一場車禍中不幸喪生。
之後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她都無法走出家破人亡的悲痛。
甚至精神上也變得有些不太正常,經常出現幻覺。
為了幫助莎拉重新振作起來,好友朱諾組織了一次洞穴探險。
同行的還有另外四名好友。
一行六人來到山腳下,休整了一晚後便向著洞穴進發。
要說這洞穴裡面,簡直美得不像話。
幾人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紛紛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唯獨成群湧出的蝙蝠讓人有種不祥的預感。
和大多數地下溶洞一樣,這裡通道縱橫、怪石嶙峋。
好在有經驗豐富的朱諾領隊,大家都感到非常放心。
但當幾人準備穿過一條狹窄通道的時候,意外還是發生了。
隊伍最後的莎拉被狹小的洞口卡住,進不能進,退不能退。
對事異常敏感的她此時直接哇哇大叫起來。
於是朱諾趕緊爬回來,一邊安慰莎拉,一邊將她拖出來。
然而就在莎拉脫困以後,洞口瞬間坍塌,將來時的路堵了個嚴實。
見此情形,幾人紛紛將信任的目光投向朱諾。
沒想到朱諾這時才坦白,自己根本不了解這個洞穴,甚至可能都沒有人來過這裡。
話一出,幾人立刻炸了鍋,這不是在拿命開玩笑嗎?
可朱諾卻表示,正因為沒人來過,所以一旦探險成功,她們就能用自己的名字給洞穴命名。
殊不知,更大的威脅,正悄然逼近……
這部《黑暗侵襲》,在2005年一經上映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該片的製作成本不超過350萬英鎊,當年僅在英國本土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更是一舉拿下了第33屆土星獎最佳恐怖電影。
如今15年過去了,國內外主流評分網站上依然保持著相當不錯的分數。
國內豆瓣7.6分,國外IMDb7.2分、爛番茄新鮮度85%。
眾所周知,恐怖片具有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
正如恐怖電影愛好者圈子裡廣為流傳的那句順口溜說的那樣。
國產恐怖片人嚇人,日韓恐怖片鬼嚇人,歐美恐怖片噁心人。
雖然有些諷刺意味,但卻簡單明了、一針見血。
不過不得不說,這是早些年的恐怖片給我們留下的固化印象。
為了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口味,各國恐怖片早已相繼轉型。
單說歐美恐怖片。
早些年的歐美恐怖片以血腥暴力為主,甚至恨不得直接把血漿潑到觀眾臉上。
以致於如今很多人對其的印象依然停留於此。
可實際上自從1999年的《第六感》開始,歐美恐怖片就已經逐漸擺脫了血腥暴力的標籤。
取而代之的則是在劇情和懸念上設置恐怖。
而本片,介於兩者之間。
全片充斥著大量的血腥、殺戮鏡頭,對於美式恐怖的描述十分徹底。
劇情故事上卻不同於美式恐怖簡單粗暴的驚嚇手法。
僅僅憑藉一個接一個「一驚一乍」的恐怖爆點貫穿全程。
不過相比之下,大多數觀眾似乎更加稱道片中對於的人性展現。
沒錯,嚴格來說,本片屬於非常典型的「暴風雪山莊模式」。
這類封閉環境設定下的電影,可以說與人性話題天然契合。
但在小嗨看來,單純給本片貼上「人性」的標籤顯然是不太合適的。
或者說,於它而言,人性只是用來豐滿整個故事的「輔料」。
不信你看,全片對於人性的展現主要只有三點。
其一,朱諾為了名譽擅自決定探索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洞穴,拿同伴們的生命開玩笑。
其二,朱諾誤殺同伴並棄她而去。
其三,朱諾背著莎拉與她的老公不清不楚。
這三點,無疑都是對於人性的表現。
可相比於其他封閉空間類電影中的勾心鬥角、互相殘殺來說,這種表現只停留在了表面。
不足以稱之為人性之惡,只是人性之劣根罷了。
是導演的表現力不夠嗎?顯然不是。
而是從一開始,他就沒想讓人性成為全片的主調。
但如果沒有這淺顯的人性體現,本片只不過是一部單純的鬼怪恐怖片而已。
反之,就變成了如今的經典。
因為戲劇性的峰迴路轉使得整部電影劇情豐滿、故事性極強。
乾淨利落、層層推進,避免了「外強中乾」的尷尬。
除此之外,本片的開放式結局無疑是全片的點睛之筆。
經過一番折騰,六人小隊只剩下了莎拉和朱諾。
兩人為了逃生秒變霹靂嬌娃,不知道殺死了多少洞穴中的人形怪物。
眼看便要逃出生天,得知朱諾與自己老公不清不楚的莎拉狠心將其砸傷,獨自離開。
就在她以為已經安全之時,滿身是血的朱諾卻突然出現在她身旁。
莎拉猛然驚醒,赫然發現自己依然身處在洞穴中。
影片在她意味深長的笑容下戛然而止。
第二部沒有上映前,這樣的開放式結局無疑給了觀眾巨大的想像空間。
使其避免了看完就忘的窘境,取而代之的則是回味無窮。
對於一部恐怖片來說,實屬難得。
當然了,小嗨並沒有忘記文章開頭的那個坑。
女主究竟浸泡在什麼裡面呢?第二部中答案揭曉,是糞便......
是不是「有味道」?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