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的電影不少,但沒有幾部會像美國導演理察·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那樣,用整整12年的時光打磨而成。
細說起來,《少年時代》 的主題並不新鮮,用一句通俗的話來概括,不外乎「成長的煩惱」,或者「問題少年成長史」之類的故事:一個普通美國男孩,從6歲到18歲,從一個懵懂兒童到大學生,在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裡,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而電影中的小主人公,便是隨著父母離異,跟隨母親經歷了三任繼父,又一路跌打滾爬,在叛逆和倔強中成長。但此類主題,在各種各樣的美國故事裡早已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少年時代》在這慣常中拍出了與眾不同。在電影中,主人公從6歲長到18歲,同樣的,現實中的演員同樣也從6歲成長到18歲。同一批演員,同一個故事,虛構與現實在同步生長,時間以「年」為單位緩慢推進。每年夏天,攝製組就尋找拍攝地點,布置場景,租賃器材和車子,然後把一眾演員召來,拍三天的戲。其餘的時間,導演就是在剪輯素材,把每一年的新內容和之前的舊影片放在一起剪輯。如果時間充裕,他會再剪第二遍。在這部電影中,構思、寫作、拍攝、剪輯是同時進行的。「整個製片過程特別地瘋狂,在紙上看的話一點道理都沒有。」連導演本人都這樣感慨。
是的,在化裝技術堪與「魔法」媲美的今天,如此「實在」地拍攝一部電影,確實可以說是一種天方夜譚式的「瘋狂」。因為,沒有幾個導演會願意用12年的時間去拍攝一部充滿懸念的電影。這個懸念包括投資方是否會因為拍攝周期過長而一再催促導致計劃不能完美進行、演員如果中途變故如何收場、原先聚集的粉絲是否會因為導演和演員的長期沉寂而失去期待、電影最終是否會獲得市場贊同等等問題。12年可以產生太多變數。在現實世界裡,所有人事的變化無不「匆匆,太匆匆」,沒有幾個人願意被時間拋下。
幸運的是,《少年時代》的與眾不同遇到了眾多欣賞者。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這部電影為理察·林克萊特摘下最佳導演銀熊獎。而線上線下的影評人給予《少年時代》的也幾乎都是讚美之詞:「影片所描繪的、所表述的是一個簡單的、真實的現實。它讓人們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被塑造成一部偉大的電影的。」「這部電影裡有我們生活裡很多平常個人化但又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普通感受,為這些感受營造了一個跨越時間的情境舞臺。」無論專業觀影者或是普通影迷,都能從這部影片中體會出導演的用心。
當然,《少年時代》 並非理察·林克萊特的一時興起之作。在此之前,中國觀眾早已熟悉他的愛情三部曲——《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這部創作跨度長達18年的三部曲,雖然演員的年齡未必與故事人物的年齡同步,但導演起用了同一批主演,三部電影講述的也是同一對情侶的人生。這次,在《少年時代》,他則是作出了更冒險的嘗試。
當然,對於現在的電影工業而言,用12年拍攝一部電影並不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但對於習慣快速製作和快速消費的商業電影時代來說,《少年時代》的出現確實是一件值得讚賞的事情。原來,除了追求票房和故事,電影也可承載更多的嘗試與夢想,也可以更多更豐富的形式出現。(文/小滿)
點擊主界面 【首頁】 查看本報往期全部文章
文人、文事、文字,精彩內容,我們為您呈現
本文來自【文學報】
歡迎將您所喜愛的文章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點擊標題下方的【文學報】字樣,關注我們動態。
或搜索並添加我們的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學報(微信號:iwenxuebao)
郵發代號:3-22 訂閱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