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 月19 日,89 歲的合肥老人楊號興與其他三十多位老人一起,在蜀山區西園街道光明社區的劉麗康養驛站,聽「最美洗腳妹」劉麗和同伴講解如何用手機登錄「皖事通」,如何預約掛號,「我已經來上了大約十節課,學了微信支付、地鐵乘車、安康碼,用處很大,真的很感謝她們。」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成了很多高齡老人的難題。一直致力於公益慈善的劉麗,從今年8 月起就開設了「手機公益課堂」,幫助老人解決難題。目前,該課堂學員已有50 多人,平均年齡70歲,最大的有91歲。
受父親啟發創辦手機班
預約掛號、網上繳費、行動支付、出行導航、掃碼出示……當下,年輕人在生活中的「標配」,卻成了不少高齡老年人頭疼的「難題」。如何解決老年人在民政服務中遇到的智能技術困難,幫助老年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信息平臺等新技術,成了社會關注的問題。
對此,曾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最美洗腳妹」劉麗,從今年8 月起開啟了她的公益實踐。「我也是受父親啟發,才決定創辦這個手機班。」劉麗說,自己的老家在阜陽潁上縣,一直以來,跑三輪的父親使用的都是老人機。2018 年春節,趕上春節返鄉,劉麗的父親發現,不少人坐車,開口的第一句話不是問價錢,而是問「能用手機付款嗎」,一聽「不能」,大家擺擺手,就不坐了。
「爸爸問我,『閨女,啥是手機付款?』我費了好大週摺,才幫父親列印好了收款碼,貼在車上。」收款碼是有了,可是劉麗的父親對智慧型手機仍然一竅不通,不懂微信,不會拍照,就連基本的接打電話,操作也不夠熟練。「我父親生活在農村,智慧型手機的應用需求有限,但城裡的老人不一樣,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出示安康碼就難倒了不少老人。」劉麗表示,正是這樣的契機,促使她萌生了創辦手機學習班的想法。
老人覺得比子女教得好
於是,從今年8月10日起,劉麗手機學習班在合肥市西園街道光明社區的劉麗康養驛站正式開課,第一批學員主要是光明社區的老人,「他們主要學習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方法,從拍照到發微信,到發紅包,導航定位,使用安康碼、皖事通等,都一節一節地教。」
在手機班上,劉麗和同事黃鎮輪流給大家上課。有的老年人接受速度慢,他們就反覆教,她還給大家成立了微信群,布置課後作業。漸漸地,群裡的老人也越來越活躍,大家互相拍照,發視頻,發語音,氣氛十分融洽。
89 歲的楊號興則告訴記者,他在手機課堂上了大約十節課,學到了包括安康碼使用、皖事通掛號、微信支付等很多新的技能,「比如掃安康碼,就很有用,以前去一個地方,還要登記身份證、手機號,現在就掃一下就行了。」12 月19 日,課堂上主要講手機掛號,楊號興說,之前有一次用手機掛號,他就是沒有最後按確認,導致到了地方後才發現沒掛上,「所以這節課我要好好學,以後就能用了。」
目前來上課的學員已經達到50 多人。65 歲的班長張曉健說,「我們上了覺得很好,就會跟熟人推薦,然後他們又加入進來。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他說,很多老人之所以選擇這個課堂來上,有幾個原因,「有的是子女沒有耐心,跟老人講解不用心。另外,相較於向子女請教,老人們在這個課堂裡,都是同齡人,都不懂,互相交流和學習,大家感覺更加輕鬆自然。」
不過,隨著學員的增加,手機課堂的師資力量開始顯得有些捉襟見肘。「現在手機班只有我和同事,人多了,就要分班教學。」劉麗說,目前來看,老年人對手機的應用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醫院預約掛號,二是生活繳費,三是地鐵出行,掃描安康碼。「這些技能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為更多的老人普及智慧型手機知識。」
王潔 孫雨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