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線樂隊」是華語樂壇裡很特別的一個存在,它集合了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和張震嶽四位實力音樂人,儘管樂隊只成立了一年多就宣布解散,但是仍然贏得了眾多歌迷的追隨和懷念。而關於「縱貫線」的討論之聲,其中最多的就是張震嶽的音樂成就與其他三位有差距,真的是這樣嗎?
羅大佑是華語樂壇最優秀的人文歌手之一,他創作的歌詞能夠彰顯極高的文學功底,又能熟練駕馭包括民謠、搖滾、流行情歌,甚至是兒歌等多種曲風。他粗獷沙啞的嗓音其實並沒有太大優勢,但他通過音樂對「人文精神」的刻畫卻是一個時代的音符。作為一個音樂人,羅大佑能將流行音樂與人文情懷相結合,用歌聲書寫過去、描繪未來,他本身就已是華語樂壇的先驅者。
相比較羅大佑刻畫時代的「人文情懷」,李宗盛的音樂成就更加具體化。有著「音樂教父」之稱的他,除了撰寫一首首深入人心的「苦情歌」外,他對華語樂壇的最大貢獻,莫過於對歌壇新人的提攜和培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李宗盛」,少年論己,中年言情,晚年談生,從「小李」變成「老李」,李宗盛用音樂雕刻的時光,其實也是每個人的成長軌跡。
對於周華健的認識,我們習慣用「天王殺手」去描述他的音樂影響力,用「金嗓子歌手」去讚揚他的唱功,然而,最不應該忽略的其實是他在創作上的實力。由他親自作曲並演唱的武俠經典歌曲《天下有情人》和《難念的經》,是身為一個創作型歌手絕佳的代表作。成名於《心的方向》《花心》等通俗作品,卻能在人才輩出的華語樂壇屹立30餘年而人氣不減,周華健的平和真誠與探索精神都堪稱樂壇典範。
而張震嶽的音樂成就,則表現在他的純粹和創作才華。創作於90年代的《再見》《愛之初體驗》等歌曲,放到眼下也依然有清新之感,與同時期的音樂作品相比已屬超前。即便是在「縱貫線」時期,多數作品都是由他創作,且整個樂隊的風格也是以他為主。
張震嶽的音樂,是寫在他個人人生時間軸上的音符,他的創作也是由男孩成長為男人的見證。歌唱即人生態度,他的歌聲裡有男孩的純情,也有少年的迷茫,行至中年,卻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單純與真性情。灑脫率真、真實不做作,聲音隨性卻不敷衍,歌唱溫和卻很用力,張震嶽追隨內心卻保留著「年少氣盛」的脾性,是一個真實的、生活化的音樂人。
所以,相比較其他三位歌手的人氣和影響力,張震嶽確實屬於「小眾歌手」,但這並不代表著他的音樂成就低。他可能沒有羅大佑的人文普世,不如李宗盛的感性深刻,也比不上周華健的俠骨柔情,但他創作的歌曲同樣是很多人的青春載體,他通過音樂傳遞的純粹,才是真正的愛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