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獁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袁曉強/圖
作為我國裝備製造業的代表,來自中鐵裝備的王杜娟,一直受到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在去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她在河南代表團全團會上,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中鐵裝備在踐行「三個轉變」方面的做法和成績。如今,一年過去了,中鐵裝備和她本人又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中鐵裝備副總經理王杜娟在接受猛獁新聞·東方今報記者專訪時透露:一年來,受益於科技創新投入,中鐵裝備收穫了更多的訂單,尤其是在盾構的核心領域軸承方面取得了突破,盾構機用上了「中國芯」,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被打破。
【欣喜】大直徑盾構收穫更多訂單,「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
「過去的一年,是收穫滿滿的一年。雖然去年上半年遇到了一些小困難,但在困難面前,彰顯了科技創新投入帶來的益處。比如說,由於新技術的布局,我們在大盾構領域收穫了更多的訂單。」說起企業的變化,王杜娟對大盾構津津樂道。
王杜娟所說的大盾構,指的是直徑為15米以上的盾構機。2017年,中鐵裝備成功研製了直徑15.03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用於汕頭海灣隧道項目,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15米級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去年8月28日,汕頭海灣隧道項目傳來喜訊,這臺盾構機掘進突破1000米,標誌著隧道施工建設取得階段性勝利。
而在去年8月13日,深圳春風隧道工程「春風號」盾構正式始發。「春風號」的直徑達到了15.8米,相當於六層樓的高度,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泥水盾構機。
(用於深圳地鐵施工的「春風號」盾構機,於2018年9月29日在中鐵裝備盾構總裝車間下線)
(去年8月13日,深圳春風隧道工程「春風號」盾構始發暨建設推進大會在深圳舉行,這標誌著我國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泥水盾構機「春風號」正式投入使用)
「事實證明,15米以上大直徑盾構機的施工效率是進口設備的兩倍,施工過程非常順利,接受了市場的考驗。」說起自家的盾構機,王杜娟非常自豪。
除了收穫更多的訂單,在盾構機的核心部件主軸承這一「卡脖子」領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主軸承是盾構機的「心臟」,由於技術含量高、製造工藝複雜、原材料性能要求高、設計理論不成熟等原因,我國盾構機用主軸承長期依賴進口。
「我們聯合相關企業,承擔了盾構/TBM主軸承減速機工業試驗平臺的建設。今年4月,評審專家一致認可試驗平臺的加載方法和試驗結論,一致認為應用於地鐵盾構機的國產主軸承、減速機相關性能達到標準和要求,標誌著我國盾構/TBM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可有效降低對進口部件的依賴。」王杜娟說。
【憂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仍很突出,亟須推廣IPD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早已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企業尤其是製造型企業的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現象仍很突出。這種現象,在中美貿易戰中時有發生,說明我們在完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視察中鐵裝備時指出的「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還在路上。
在王杜娟看來,以華為為代表的一些企業,連續多年保持高速發展,在搶佔世界高精尖技術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IPD(集成產品開發)思想和管理體系在華為的應用。
眾所周知,IPD是對全球優秀創新與研發管理實踐的總結提煉,由IBM提出,華為將其發揚光大。目前,國內有不少企業用IPD思想管理企業,確保企業的創新與研發是投資行為、基於市場和客戶需求進行創新、實現平臺化和模塊化開發、實現各職能部門的並行開發以消除「部門牆」,以及在企業發展與資源保證方面實現動態平衡等。
IPD是靈活與不斷發展的,適用於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最終,通過IPD體系的推進,為企業創新研發工作搭建一條「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中國企業在產品研發方面的效益和效率。
為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王杜娟建議,在全國範圍內進行IPD集成產品開發思想和管理體系的推廣,將其逐步納入高等院校企業管理專業基礎教材。在有條件的高校開設基於IPD思想的企業研發創新管理專業,培養一批相關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中央組織的大中型企業管理進修班和相關管理論壇上進行IPD的推廣。與此同時,樹立IPD體系推廣的典型企業,並在體系導入上給予補貼和獎勵。
【建議】提高鐵路隧道施工造價,強制推行機械化施工模式
去年,王杜娟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對於建議的回覆,我比較滿意。這是因為,國家在職教方面投錢、投人,變化很大。」王杜娟說,此次會議期間,她準備向大會提交關於適度提高鐵路隧道施工造價的建議。
近些年,我國鐵路建設速度加快,尤其是高鐵的發展,受到全球矚目。 據悉,2019年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安排8000億元。截至2018年末,中國鐵路營業總裡程達到15.4萬公裡,其中高鐵營業裡程超過3萬公裡,隨著國內基礎建設的增加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未來高鐵在國內外也將會大幅增長。
「鐵路建設的安全、質量不容忽視。尤其是隧道建設,目前大部分採用人工形式,機械化水平不高,作業方式相對原始,操作水平及工藝水平依賴於人的素質,管理難度較大。 」王杜娟說,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發展史證明,施工手段一直處在主導地位,總體上看,除盾構機、TBM外,中國隧道建設的裝備還比較落後,而且進步緩慢。
在軟弱破碎地段開挖隧道,工序複雜,舉步維艱,主要原因是缺少與工法配套的機械設備。所以,應加大力度儘快改變目前隧道施工機械化程度低的落後面貌。
在機械化程度沒有明顯提高的前提下,隧道工法不可能有大的進步。目前鐵路施工企業普遍有較大虧損,在當前這樣「隧道巨虧無盡頭」的困局下,談何隧道施工機械化?
「在隧道施工機械化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在這方面要予以扶持。」王杜娟建議,要明確以國家投資為主的項目,強制推行機械化施工模式,在投資概算中增加機械化預算費用,提高基建質量。
【研發】投入超過主營業務收入5%以上的企業,應按百分比抵稅
今年5月10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鐵裝備6周年。
(今年5月10日,「『三個轉變』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暨第三屆中國品牌戰略發展論壇(中鐵裝備分會場)」在中鐵裝備舉行)
而在6年前的那次視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並推動實現 「三個轉變」。同時鼓勵中鐵裝備「要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努力佔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
「我的理解是,要以企業為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國家在重大領域引導,高校在基礎研究發力。」王杜娟說,企業處於市場前端,能夠敏銳捕捉到市場需求和動態。近幾年,以華為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研發投入普遍超過主營業務的10%,企業科技創新成果帶動了國家相關領域的進步。
「但目前大量企業研發投入不高,2019年我們全社會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是2.18%,通過這些年國家對加大企業研發投入的不斷引導,企業研發投入的比例已超過65%,但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還遠遠落後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針對這種情況,王杜娟建議,要繼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的門檻是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3%以上,由於有免稅優惠,此政策對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作用很大。我認為,應適當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至3.5%,這樣,可以引導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王杜娟建議,研發投入超過主營業務收入5%的企業,5%投入之上的研發經費可按百分比抵稅,研發投入超過5%的火炬高新企業,在申報國家級項目時加分或有優先權。
王杜娟透露,去年,她曾就此問題向大會提交了建議,但落實起來肯定會有一個過程。「因此,今年我決定繼續向大會提交這方面的建議。」
【目標】爭取地下工程裝備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河南
過去的2019年,王杜娟所在的中鐵裝備,發生了很多大事,最讓她興奮的,莫過於出口巴黎的盾構機下線。
(去年12月4日,出口法國巴黎的兩臺盾構機下線)
去年12月4日,註定是載入中國盾構歷史的一天。這天上午,由中鐵裝備研製的兩臺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在鄭州下線,「兄弟倆」遠渡重洋,為大巴黎地鐵建設提供設備保障和技術支持。據悉,這是中國盾構機首次進入法國市場,更標誌著中鐵裝備順利進入全球頂級高端市場,打破了外國盾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
企業的進步,往往帶來個人的不斷進步和成長。一年多來,王杜娟收穫了人生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作為技術人員出身的她,該獎項也是她最為看重的一個獎項。另外,她的身份也從中鐵裝備的「總工程師」變身為「副總經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我們將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2020年是開局之年,王杜娟和她所在的中鐵裝備也設定了一個「小目標」 :爭取拿下「地下工程裝備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今年5月10日,河南省地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在中鐵裝備揭開「紅蓋頭」)
「科技部要在全國建設20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目前建成了3個,涉及高鐵、新能源汽車、生物醫學,不過都不在河南。因此,我們要爭取地下工程裝備領域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戶河南,紮根鄭州。」王杜娟說,如果夢想變成現實,對於中鐵裝備來說,有可能會成為國際一流的地下工程裝備綜合服務商,而對於河南來說,工程裝備領域將真正進入了引領時代,推動企業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