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並不是「蒸汽機」:科技創新是怎樣發生的?——複雜經濟學...

2020-12-28 河馬財經研究

文/柯濤

蒸汽機其實並不是「蒸汽機」。汽車其實也並不是「汽車」。當然了,網際網路其實並不是「網際網路」。

請相信我,作者絕對是在嚴肅地說事——實際上,科技創新是怎樣發生的,特別是當代高效的科創活動是怎樣發生的,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是一個陌生的常識。常識在於,我們都清楚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創新是「蒸汽機」;陌生在於,我們很難說清:瓦特奶奶家的水壺蓋,在千萬家庭中跳動了上千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也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人類手中。那麼,為什麼是瓦特的蒸汽機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三體互動」推動人類前行

《技術的本質》一書揭示出,技術、資本和實體經濟的「三體互動」推動了人類前行的腳步。從「蒸汽機」來看,正因這個技術發明在採礦、冶煉、紡織等行業的應用,它召喚了「一種替換當時以手工作坊為基礎的生產方式」,這種更高級的組織方式就是工廠。

工廠實際上也是一種技術,一種社會技術。在維多利亞時期,工廠的組織與今天一樣,需使用大量社會技術,彼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貨幣技術、銀行技術、股份制技術和商業法制技術,在今天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資本技術和現代法制技術無疑。通過各種社會技術,勞動力從居住地被調集到工廠周邊,工人宿舍、工人住房、商業設施因此出現,人類歷史上最初的工業化城市生長壯大,這就是維多利亞式工業經濟的肇端。通過這個過程可以看出,技術、資本和實體經濟是緊密聯繫的「三體互動」關係,當然,這種「三體」結構主要帶來了秩序。

對於上述「三體互動」關係,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負責人埃裡克·拜因霍克總結說,它們「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類是物理技術……第二類則是指人們組織活動的方式,例如農業、法律、貨幣、股份制公司以及風險投資……社會技術起到了同樣重要的作用,兩者是共同進化的。」重點來了,他特別指出,「技術本身只不過是理念和設計」,也就是說,蒸汽機這種技術本身並不是蒸汽機,「事實上是有人需要它成為這種技術……工廠這種社會技術本身並不是工廠,而是有人需要它成為工廠這種組織形式。」拜因霍克說,為了讓技術對世界產生影響,人們需要將物理技術和社會技術從概念轉化為現實,「在經濟領域,這種轉變是經由商業實現的。商業將物理技術和社會技術融為一體,並將它們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帶入現實世界。」

尤為值得引起我們警醒的是,當我們高度重視「硬科技」「大資本」的同時,必須對商業技術給予更高尊重。既不要因為一些創新僅僅屬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就看低它;也不要僅僅因為一些創新屬於底層科技的創新,就仰視它。為什麼呢?

原因還在「蒸汽機」,在於那些暫時不能「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帶入現實世界」的,商業上無法取得成功和認可的技術創新。

為什麼是瓦特蒸汽機?

其實,蒸汽機的歷史遠比我們熟知的要長。研究顯示,人類最早發明的蒸汽機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時期,很遺憾的是,這項已知人類最早將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的重大發明,據信只用於一種新奇的玩具之上,並沒有帶來工業革命。

類似的例子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一個國防項目中發明的,發明之後主要用於學術領域,一直要到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的價值才真正被意識到。

我們應該清楚的是,單純的底層科技創新其實並不能帶來什麼,即便對三次工業革命起到重大影響的百年級技術創新,也需要長時間的技術展開和經濟調試,無論蒸汽機還是網際網路,都並不是孤例——當然,展開和調試的時間可能越來越短了。例如,瓦特蒸汽機發明於18世紀60年代,但直到19世紀20年代才開始普及;再如,電氣技術於19世紀70年代被發明出來,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普及;網際網路和IT技術則也經歷了30-50年的預熱期。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一場顛覆性改變的完全展開,需要等我們對那些圍繞著新技術的活動(企業或商業流程)進行組織,並且直到這些技術也開始適應我們之後才算真正完成。」簡單說,就是「只有新技術自身也開始適應企業和人,才到了真正有所成就的時候。」

大概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在科技創新道路上的行走摸索,就像身處一座科創發明的「巴別塔」之中,塔中到處都是各種科技發明,瓦特的蒸汽機和古希臘作為玩具的蒸汽機均在其中——當然還有別的多種多樣的蒸汽機也在塔中——我們以後見之明,固然可以認清二者之間的聯繫和親緣,但從經濟的角度審視,則大不相同:一方面,當經濟不需要它們的時候,二者什麼都不是;另一方面,當經濟需要它們的時候,經濟顯然選擇了瓦特的蒸汽機,並圍繞這項技術完成了經濟建構,匹配了豐富的社會組織技術和商業設計技術,以「三體互動」方式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換句話說,如果從上帝視角俯瞰(或把這個系統看作一個布爾網絡),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進化過程——無論蒸汽機、工廠還是維多利亞工業經濟,都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所以,認為「底層科技」可以決定一切,是過度簡化和輕慢了進化過程。

何況,進化其實是沒有什麼方向的。

為什麼是英國?

另一個問題則是,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這也不是孤例——新技術體的建構通常都高度集中在某國某地。比如,18世紀英國的蒸汽機;19世紀德國的化學科技;20世紀美國的IT科技——如果你了解量子物理的歷史,你當然還會說出哥本哈根。當然,眼下不少人也傾向於把這個套路用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上。

布萊恩·阿瑟對此的解釋是,對於真正的前沿、邊緣和複雜技術來說,創新並不是來源於知識,而是來源於「手藝」,「是一套認知體系:知道什麼可能發揮作用,什麼不可能;知道用什麼方法、什麼原理更容易成功;知道在給定的技術中庸什麼參數值;知道和誰對話……」

舉個例子:20世紀最偉大的創新藥——盤尼西林。早在1876年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一種黴菌可以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此後陸續有科學家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沒有人把這個現象與抗感染聯繫起來,直到1928年的亞歷山大·弗萊明。無他,僅因弗萊明在一戰中做過醫生。

那麼弗萊明可以完成盤尼西林的發明嗎?

顯然不是,13年後弗萊明的發現才成為盤尼西林,實際上這是另外兩位英國同行努力的結果,因為弗萊明並不掌握技術實踐的轉化工具(有的工具當時還沒有開發出來),而需要集結高度專業化的生化專家——是的,全世界的生化學家都使用同樣的研究期刊,讀同樣的研究論文,關注同樣的實驗數據,但是「手藝」「文化」並非處處都有。所以,布萊恩·阿瑟警示說,「如果一個國家希望能夠引領先進技術,它需要的不是投資更多的工業園區或含糊地培養所謂『創新』,它需要建立起基礎科學,而且不帶有任何商業目的。它應該在穩定的資金和激勵安排下養育那樣的科學,讓科學在一些初創的小公司中自己實現商業性的發現,並受到最少的幹擾,要允許這些新生的冒險者成長、萌發,允許這門科學及其商業應用播種新的顛覆性改變」。

循著這樣的方法論,可以指導我們更清晰地望向遠方,即:當我們討論當代的科技創新活動時,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與商業的關係;我們何時應不帶任何商業目的去支持基礎科學,何時又應該給予商業以應有的尊重;我們的資本在時間序列中應發揮哪些作用,我們的經濟又應以何種理念(比如進化論)來接受技術的塑造並圍繞技術塑造自身。

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落實「發揮資本市場對於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的必然要求。

參考書目:《財富的起源》 埃裡克·拜因霍克

《技術的本質》 布萊恩·阿瑟

《複雜經濟學》 布萊恩·阿瑟

相關焦點

  • 蒸汽機到底是誰發明的,瓦特對蒸汽機的貢獻
    在蒸汽機技術還處於萌芽階段,愛德華·薩默塞特,託馬斯·薩維利,以及法國的約翰·德薩格利爾是研究蒸汽技術的先驅。他們的研究啟發了紐科門和詹姆斯·瓦特等發明了實用的蒸汽機。 託馬斯·紐科門(1663年2月28日- 1729年8月5日)是英國達特茅斯的一位鐵匠,他組裝了第一臺現代蒸汽機的原型。
  • 麥克斯韋妖的種子——蒸汽機
    直到1790年,才最終完成了對蒸汽機的改進、創新的全部工程。從17世紀末的第一臺蒸汽機的出現,到19世紀初蒸汽機的廣泛使用,蒸汽機從出生到成熟,直到在社會中廣泛使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其代表人物瓦特從不到30歲開始,直到超過50歲才完成了這項工作,前後經歷了20多年的艱辛歲月。
  • 物理學推動的偉大發明——蒸汽機
    瓦特並不是蒸汽機的發明者,在他之前,早就出現了蒸汽機。紐可門於1705年獨立發明了紐科門蒸汽機,但它的耗煤量大、效率低。瓦特運用科學理論,逐漸發現了這種蒸汽機的毛病所在。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化是一場技術的變革科技的變革,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係的變革,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作為標誌。
  • 匠奧蒸汽機發生器常壓蒸煮熨燙型功能特點
    匠奧燃氣常壓蒸汽發生器匠奧常壓蒸汽發生器結構匠奧常壓蒸汽發生器內膽1、該款蒸汽機採用的是大氣式燃燒方式,有別於傳統的燃燒機噴射火焰式,燃燒系統借鑑了燃氣壁掛爐、冷凝模塊爐的設計原理,採用噴嘴口琴式火焰燃燒系統,引風機抽廢氣,
  • 超級有趣的人類利用蒸汽機、內燃機、電能的歷史
    這個事情一直持續到了18世紀左右,英國的煤礦裡面發明了蒸汽機,當時的蒸汽機主要是用來抽水的,需要燒大量的煤。它的作用是把熱能轉化為動能,之後有人把這個蒸汽機改造,用來做紡織機,1825年用來推動火車。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
  • 蒸汽機 模塊蒸汽熱源機的市場價值優勢和成果
    工業生產是世界發展的主要動力,對於世界的發展更是非常重要,因此我們需要使用到燃氣蒸汽機來為我們提供更優質的蒸汽,因為我們人類的發展是需要這些先進的機器的幫助的。沒有機器的時代是原始社會,當人類學會使用工具的時候才標誌著人類開始有了文明,燃氣蒸汽機就是一件工具一件能夠幫助我們人類發展的工具。
  • 怪物獵人(冰原):「玩轉蒸汽機」篇
    今天和大家聊聊蒸汽機。    大家到了冰原據點後應該都見著了這玩意。就在食堂的後面。獎勵十分豐厚。可以通過蒸汽機獲得大量道具甚至稀有道具。接下來講其中特別實用的道具。            高級餐券:蒸汽機可以獲得大量高級餐券,使用後全集會區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全食物新鮮的效果。   (鋼,銀,金)之鍊金票:可以在煉精婆婆的調查團的鍊金術換取珠子,可以大量的刷1.2.3級珠。金之鍊金票可以出4級但獲取的不多。
  • 5批次織物蒸汽機不合格!美的2批次掛燙機上榜,繫結構不合格
    近日,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了2019年織物蒸汽機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其顯示19批次產品中有5批次不合格,主要涉及標誌和說明、穩定性和機械危險、結構等指標,2批次美的蒸汽掛燙機上榜。具體為:廣東美的環境電器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1批次標稱為「織物蒸汽機(蒸汽掛燙機)」(型號:MY-GJ1503;貨號:YGJ1503)的織物蒸汽機、1批次廣東美的生活電器製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標稱為「織物蒸汽機(蒸汽掛燙機)」(型號:MY-GD1001)的織物蒸汽機。廣東美的環境電器製造有限公司與廣東美的生活電器製造有限公司均為美的集團旗下公司。
  • 1776年:英國發明蒸汽機 美國發布獨立宣言 清朝焚毀書籍
    英國:發明家瓦特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在漫長的人類歷史裡,人們一直採取肩挑背扛的原始方式從事繁重的勞動,勞動生產率極為低下。直到蒸汽機的出現,這種現象才得到徹底改變。蒸汽機之所以會出現在英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發達的採礦業。到17世紀後期,英國的採礦業已經進入規模發展的門檻。
  • 風帆的落幕,蒸汽機時代的來臨,鐵甲艦時代的艦炮裝甲與火炮布局
    1860年至1890年是自然動力時代到蒸汽動力時代的過渡時期,是近距離海戰與中遠距離海戰的過渡時期,是實心炮彈與高爆彈穿甲彈的過渡時期,佔領甲板數千年之久的風帆黯然落幕,咆哮的蒸汽機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那個風能與蒸汽機交相輝映的時代,在那個各種海軍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在那個撞角設計復興的時代,在那個所有人都在為千古未有之變局而迷茫的時代,海軍應當如何發展海軍?
  • 我的世界:其貌不揚的細雪方塊,遇到巖漿就能變成「蒸汽機」?
    手持細雪桶右鍵即可放置細雪方塊,該方塊無法被任何手段採集,即使你在創造模式下使用滑鼠中鍵強行複製,也只能得到細雪桶,而不是細雪方塊本身。 殭屍和玩家, 誰更抗凍?
  • 八菱科技:與深圳市王博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八菱科技:與深圳市王博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 時間:2020年02月19日 19:51:22&nbsp中財網 原標題:八菱科技:關於與深圳市王博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的公告一、合作協議籤署概況 南寧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八菱科技」)於2020年2月19日與深圳市王博納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王博納米」)籤訂了《王博納米蒸汽機合作協議》(以下簡稱「本協議」),雙方就王博納米蒸汽機的生產銷售業務達成合作共識。
  • 從傳統經濟學到複雜經濟學,如何改變商業和社會?
    作者簡介埃裡克·拜因霍克,牛津大學新經濟思想研究所掌門人,致力於將前沿的跨學科方法應用於解決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創新和增長、經濟不平等和環境可持續性等問題;聖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與複雜經濟學奠基人布萊恩·阿瑟等合作開展研究;在麥肯錫公司工作了 18 年,擔任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合伙人。
  • 《創業時代》電氣化時代下的蒸汽機創業故事
    最近被《創業時代》刷屏了,不是口碑爆棚的那種刷屏,是口碑爆崩的刷屏,都在談論演員的演技和故事,我查了下豆瓣評分,3.5分,第一反應是不至於這麼差吧! 右邊的模板我是隨便在網上搜的,基本畫面形式差不多,不是完全一樣
  • 範曾:中國是一個守成與創新並重的國家
    [摘要]範曾認為,中國是一個守成與創新並重的國家,這種情況在公元前五世紀至三世紀中西文明產生之初便確定了。西方重視邏輯推演,一步步前進,後者往往超越前者,中國情況恰好相反。瓦特蒸汽機帶來的啟示:守成比創新更需要勇氣秦少遊曾說:「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書,已書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後。」這首自我調侃的詩向來被認為是創新的重要性的體現。創新自然重要,而在範曾看來,守成同樣重要。
  • 上海交通大學丁奎嶺: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
    近現代科學不是憑空產生的,近現代科學產生於西方,它與希臘文化傳統存在怎樣的關係?儘管中國很早就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實踐,如,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天文學家、佔星家石申著述的《石氏星經》記錄了121顆恆星位置,它比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星表依巴谷星表還要早100多年,堪稱世界上最古的星表。也有令人世界驚嘆的「四大發明」,為什麼科技革命多出現在西方?為什麼中國沒有延續「四大發明」的輝煌?
  • 事業單位綜合知識點睛——科技常識
    在事業單位備考中,綜合知識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往往佔有一定的比例,實在不能忽視,其中科技常識更是複習的「攔路虎」。然而,大部分考生會認為這部分內容比較龐雜,內容多而且體系長,實在不易拿下。因為對科技常識的複習感到無從下手,無從掌握,或者收效甚微,繼而放棄。
  • 邵宇、陳達飛:洞察創新的「蜂鳥效應」掘金第六次科技浪潮
    為了向昆蟲發出信號,植物的花朵進化出好看的顏色和芬芳的氣味,而昆蟲則進化出可以提取花粉的複雜系統,並且無意間幫助花朵授粉,各取所需,相互融合。在花朵和昆蟲進行交互的過程中,會產生花蜜,這又吸引了蜂鳥這種體型更大的生物。為了採食花蜜,蜂鳥改變了自身骨骼結構,進化出一種獨有的高頻率、低幅度扇動翅膀的方式,可使其像昆蟲一樣處於懸浮狀態。從植物繁殖到蜂鳥的進化,就是技術改造世界的範本。
  • 大國崛起與科技創新
    來源:國是直通車偉大復興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縱觀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這四個先後崛起的有世界影響性的大國,無不是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系統總結這些大國崛起的科技創新歷史經驗與教訓,對我國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英國: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霸主地位英國是首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但英國的崛起,主要歸功於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