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學中,棄子和弒父是兩個重要的文學主題,從《俄狄浦斯王》到《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都可看到它們的蹤跡。在中國文學中,棄子主題常以經改裝的形式存在,弒父主題則較為少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封神演義》中卻同時存在這兩大主題。《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兩次被李靖拋棄,導致哪吒追殺李靖。
一、哪吒追殺李靖
哪吒第一次被李靖拋棄是在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中,當時李靖聽到夫人生下了妖精,急忙手持寶劍來到屋內:只見房裡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望肉球上一劍砍去,劃然有聲。第二次則是在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中,哪吒託夢令母親為自己造行宮、塑神像以凝真身,李靖則「提六陳鞭,一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使得哪吒只能以蓮花塑身。
哪吒認為自己既然「剖腹、刳腸,已將骨肉還他了」,此時便不再欠李靖恩情。而李靖打碎自己神像阻斷自己的重生之路,則是與自己結仇。於是,哪吒便對李靖展開了追殺。面對木吒「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之說,哪吒則稱「我與他無幹,還有什麼父母之情」。也就是說,哪吒的弒父行為是在不把李靖當作父親的情況下進行的。
不過,哪吒雖然消除了弒父的顧慮並對李靖展開了追殺,但他最終沒有完成弒父行為。在燃燈道人玲瓏寶塔的震懾之下,哪吒最終與李靖握手言和。
二、父子恩怨為何最終被化解?
《封神演義》中哪吒弒父完全是受仇恨意識驅使,這點在小說中寫得很清楚。不過還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注意,一是為何在《封神演義》中忽然出現了弒父故事,二是哪吒為何最終與李靖和解。
第一個問題較難回答,筆者僅提供兩個猜測式的答案。一是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弒父篡位的真實事件,但文學作品卻對此進行迴避,受心學思想的影響,許仲琳試圖打破這個禁忌。二是哪吒追殺李靖是在太乙的監督下進行的,許仲琳之所以這麼寫是為了引出「天下無有不是的父母」,而哪吒析骨剔肉之行並不能償還父母恩情。
第二個問題則較好回答,使哪吒與李靖和解的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和合思想。和為和諧協調,合為融合包容,這正是孔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寬恕、中庸、禮用、和貴等思想都由此而生。在《封神演義》中,太乙真人明知哪吒對李靖心有恨意卻仍讓哪吒下山,這是因為此時哪吒心中已有強烈恨意,堵不如疏,於是給了哪吒一個釋放恨意的機會。
但太乙真人沒想到哪吒追殺了李靖許久仍不能消除恨意,於是只好採取強硬措施以求和合。在《封神演義》第十四回中,哪吒其實並未消除恨意,他是在燃燈道人的逼迫之下才與李靖言和的。李靖手中的玲瓏寶塔就好比唐僧的緊箍咒,它將永遠控制著哪吒。因此,和合的背後其實是強權與逼迫,而這恰好符合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所建立的傳統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