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婚姻有很多種,有無名分卻存事實的婚姻,如許廣平之於魯迅;有有名分卻無事實的婚姻,如朱安之於魯迅;有有名分有事實卻無愛情的婚姻,如江冬秀之於胡適;有無名分卻有愛情的婚姻,如陸小曼之於翁瑞午;還有一種令人稱羨的,就是既有愛情,又有事實的婚姻,這樣美滿的婚姻在世間不少,不過,也並非很多,很多人要得到這種人間美眷,是需要很大的努力,甚至很頂住一些誤解甚至責罵的,凡事不易,何況美好的婚姻?
但凡建立在盛名與鮮花下的愛情,往往也如鮮花一樣脆弱,風雨一來,隨之凋零,如同流水,道是有情卻無情;真正美好的愛情,是建立在欣賞、信賴、並肩奮鬥下的,這樣的愛情,歷久彌新。
世上所有美好的愛情,都是值得欣賞的,更是值得祝福的
以寫散文聞名天下的餘秋雨,曾經深情地寫過一首深情的詩《我在等你》,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或許人一生可以愛很多次,然而總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笑得最燦爛,哭得最透徹,想得最深切。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月兒彎了,我在十五等你。細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流水凍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們老了,我在來生等你。」
讓餘秋雨如此深情等待的人,就是餘秋雨離婚再娶、順逆堅守、相伴一生的妻子馬蘭。1992年,餘秋雨與小其16歲的馬蘭結為了夫妻,二人婚後並無孩子,但如今近30年過去了,二人依然恩愛如初,如果說時間是愛情的「試金石」,我相信餘秋雨和馬蘭的愛情是真心的,婚姻是牢固的,而且都是美好的。
生活中的馬蘭
世上所有美好的愛情,都是值得欣賞的,更是值得祝福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馬蘭愛上了餘秋雨,而餘秋雨又是如何冒著「陳世美」、「負心漢」的罵名而與馬蘭堅定地走到一起的呢?
我想就是前面所說的三點:欣賞、信賴、並肩奮鬥。
天賦異稟的文學少年,青年學者
別看今天的餘秋雨這麼聲名遠播、風光無限,當初那個年代,他也與許多人一樣,是經歷過貧窮、飢餓、掙扎甚至屈辱的。但他有一個特別好的優點,就是好學;還有一個異乎尋常的特點,那就是聰敏。
講學中的餘秋雨
1946年,餘秋雨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的一個小鎮(今屬浙江省慈谿市),他並非出身於書香門第,更非大家望族,但他有一位希望他能受到良好教育且為此非常努力的好父親。餘秋雨讀書發蒙早,9歲時小學就畢業了,之後,父親為了讓餘秋雨受到更好的教育,要求他報考上海的中學,餘秋雨成績本來就好,加上父親的鼓勵,而且天資聰慧、從小喜歡文學的他,果然考上了上海的中學。1963年,17歲的餘秋雨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1968年知識青年下鄉,餘被安排到軍墾農場勞動,4年後的1971年,因為上級安排要編新教材,餘秋雨被抽調回來,以上海戲劇學教師的身份分配到復旦大學魯迅教材編寫組,編寫語文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編教材的都是抽調的原高校教師,餘秋雨以一個剛剛畢業不久還未正式教過一天書、差不多還等同於大學生的身份參與其中,一方面是學院對他的信任,另一方面是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確實勝過很多人同齡人。
確實,儘管當時的文化氛圍極為稀薄,但在上海多年的學習,和從小對文字的敏感,加上在他叔叔的影響下讀了很多名著,使他有了很深厚的文學素養,在文學上表現出異乎常人的領悟力和表現力。
那些世上有所創造的人,大都會有著尋常人不一樣的機遇,大都會有與眾不同的經歷,大都會在別人都認為不是道路的地方,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來,因此,所有的創造之初,都是自己的探索和別人的誤解,餘秋雨的經歷,也莫不如此。
有夢想有選擇的馬蘭
在所有的人都瘋狂地投入到某種狂熱運動之中的時候,餘秋雨曾經躲進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的圖書館,埋頭讀書,古今中外的名著,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戲劇學典籍,無不涉獵。他還曾經因為躲避一個追查,遠離了上海,躲到浙江奉化一個無人光顧的小山上的一座小木屋中,這個屋中正好有許多古籍,那段時間,他埋頭於《四部叢刊》《四部備要》這些古籍中,心無旁騖地讀起了書來。
餘秋雨有著參與世事的一面,也有遠離世界的一面,就是那些遠離世事和世界的時間裡,他煅靠出了自己豐富的學養、敏銳的洞察和個性的思考。於是,他在圖書館裡開始編寫《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藝術創造學》《觀眾心理學》等學術性極強的書籍,後來陸續出版,他因此而成為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最年輕的學者,1985年,餘秋雨在王元化等許多著名專家教授的極力推薦下,被評為上海戲劇學院最年輕的教授,1986年又被任命為院長,成為上海高校一顆明星。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
所有美好的事物,幾乎都是從偶然開始的。
就像徐志摩詩歌《偶然》中所說:「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馬蘭和餘秋雨愛情,也是這種雲與波的偶然相遇,最後撞擊成感情的驚濤駭浪的。
在餘秋雨與馬蘭的故事中,很多人都以為餘秋雨在盛名之時找上了馬蘭,是馬蘭貪圖餘秋雨的名氣和錢財而第三者插足似的,其實,這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一方面,馬蘭與餘秋雨相識、相交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彼時,馬蘭是全國著名戲劇演員、電視明星,餘秋雨當時最多在上海高校有點知名度,而馬蘭卻是全國著名的影星,還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出演過節目,幾乎家喻戶曉。
劇中的馬蘭
另一方面,餘秋雨當時不但名氣甚微,就是家境,不說貧困,至少不富有,無論因名因錢,都不是馬蘭看上他的原因。
馬蘭看上餘秋雨,真正的原因是餘秋雨的才華。
馬蘭是黃梅戲演員,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有一次,一位馬蘭敬重的老藝術家送給她一本餘秋雨的《藝術創造學》,並說:「藝術工作者一定要讀讀這本書。」讀了完後,馬蘭立刻被餘秋雨的睿智和深厚的學識折服了。以後,只要餘秋雨的著作出版,馬蘭就會買來先睹為快。後來,馬蘭有一回到上海演出,便主動打電話請餘秋雨去觀看,從此,二人開始了交往。
一起度過,相攜相扶下的《文化苦旅》
物質的拉攏,不可能產生美麗的愛情;金山銀山的堆積,更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愛情。寶馬輕裘之下,只有金銀閃爍的光環,表面豔麗,實質暗淡,如同玻璃產生的幻像,一碰即碎。
中年餘秋雨
世上任何牢固而堅貞的愛情,都必須經歷一種共性的支撐,或一起共過憂患,或一起度過難關,或共同奮鬥過事業,或一起開創過奇蹟,這樣的愛情,既有故事,又有波折,既有奮鬥
的艱辛,又有獲得的幸福,愛情因此而美麗,而牢靠,而堅貞。
1992年,與前妻李紅離婚後,餘秋雨與馬蘭結為了夫妻,而在此之前,餘秋雨還作出了他一生中另外一個極為重要的決定。
當時,餘秋雨做出的重要決定,就是辭去公職,雲遊四海。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前途上,餘秋雨都是一片光明的時候,他為什麼要辭職呢?原因只有兩個字:夢想。
餘秋雨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探索華夏文明的源頭,挖掘中華文化的意蘊,揭示中國文脈的走向,丈量中國歷史的厚度。他的文化積累,他的文學敏感,一直鼓動著他要把這些弄透、看清,用文學的筆觸,將它們變成清晰而美麗的歷史文化圖景,給自己一個印證,給歷史留下一個脈絡,給中國文化作出另一種精彩的詮釋。
於是,餘秋雨在學院和上級多次真誠的挽留之下,固執地連寫二十多封辭職信,態度堅定地辭去了包括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在內的公職和一切榮譽職務,孤身一人深入戈壁荒漠,以「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為主題,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遺址,根據沿途所看所想,寫下了一篇篇精彩絕倫的散文,就是後來的「歷史文化大散文」。1992年,餘秋雨將這一系列發表在《收穫》雜誌上的「歷史文化大散文」,結集為《文化苦旅》出版,出版後迅速風靡全國,不但在整個華人讀者中產生巨大影響,許多著名作家如大陸的賈平凹、臺灣的白先勇、香港的金庸等讀後,皆給予盛讚,金庸大俠甚至將餘秋雨與魯迅先生並舉,可見《文化苦旅》一書的影響之大。
文壇大俠金庸先生
這種影響,估計餘秋雨當初預料不到到的,馬蘭估計更會預料不到。
餘秋雨當年辭職,曾與馬蘭有過商量,馬蘭欣然支持,因為她知道是夢想催動著餘秋雨的腳步,她不但支持,在餘秋雨當時經濟拮据、無考察經費難以成行時,她還拿出了自己身上僅有的四萬餘元錢傾囊相助,支持餘秋雨開展文化考察,當時,二人並未結婚,餘秋雨也不過還只是一位行囊空空的文化學者。
不久,46歲的餘秋雨同30歲的馬蘭結為了夫妻。
因此,我相信餘秋雨與馬蘭的愛情是真誠的,是堅貞的,更是美好的。
共度難關,相互扶持,這樣的愛情,才來得真實,才可能堅貞,才鑄就美好。
一起走過
隨後,在馬蘭的全力支持下,餘秋雨繼續用腳步丈量中國文化的深度和廣度,繼續進行考察,相繼寫出了《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歷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出版後依然好評如潮,再度風靡整個華人閱讀界。
馬蘭被餘秋雨的智慧、博學、人格魅力深深打動了,二人的結合,是彼此欣賞、相互信賴、並肩奮鬥的結果,二人結婚13年後的2005年,馬蘭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到她和餘秋雨的愛情時時幸福而坦誠地說:「我和餘秋雨在一起的感覺非常奇妙,和他就像在上輩子就結過婚一樣,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個約定。」
世上最美好的愛情,也莫過如此吧,欣賞、信賴、共同努力、彼此依靠、談到對方時臉上溢滿幸福……
餘秋雨今年74歲,馬蘭已然58,那白髮蒼顏會觸動你內心最溫柔部分
在歷史與美景中穿越,時有意外驚喜
餘秋雨的「歷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中的每一篇文章,既流暢,又精美,那些文字和句子,就像散落在字裡行間的珠玉,閃爍著詩情畫意,閃爍著思想的光芒,那些美文、神思、妙句,不勝枚舉,俯拾即是,流連其間,讓人如在歷史與美景中穿越,時有意外的驚喜,令人怦然心動。
我購於1992年至今仍擺在書桌上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的散文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中國沒有哪部散文著作,如餘秋雨的「歷史文化大散文」一樣捲起過如此大的旋風,當年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後,不僅風靡文壇,幾乎可以說風靡整個中文閱讀世界,無論學者文人,還是大中學生,更兼職員白領,幾乎人手一冊,連出五版後正版沒有跟上之時,連盜版都「暢銷」不止,據說那時上海掃黃,被拘的從業者口袋裡銷售的,必有盜版的《文化苦旅》。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1992年購買的《文化苦旅》一書,至今差不多30年了,我一直把這本《文化苦旅》擺在我的書桌上,始終作為和加強文學修養的範文來讀,閒來一翻,春風滿面。
作為《文化苦旅》的忠實讀者,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評價這本書,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閱讀的啟蒙書,啟蒙的是我們的文化精神,這本身就是一場文化的苦旅。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這本書還是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讀一本書,那麼《文化苦旅》是我的首選。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會在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
它不僅是我們的枕邊書,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良藥。
這本經典之作只要38元。
點擊下方橫幅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