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位蛇蠍女神撐起的風光不再,風格依舊的暗黑系列。
文 肥內
這部片子出來時,我曾在觀影前遲疑了一下,優秀的前作畢竟已是十年前觀賞的了,記憶有些模糊。但大部分的續集,邏輯中基本只有三種情況:未完成的任務、未療愈的創傷以及原始設定容有更多發展與開發。
《罪惡之城2》屬於創傷系,亦即人物接續過往留下來的,是各種苦楚與傷痕。而恰好就是傷痕,對兩部影片的外觀上進行了統一:
那塊巴辛市(BASIN CITY)的牌匾,因為裂痕而看不清「BA」字樣,才成了名副其實的「SIN CITY」,片中人物要不是臉上紋路深如裂痕(米基·洛克飾演的馬弗),否則就是帶著傷疤(布魯斯·威利飾演的過世刑警),甚至女主角(傑西卡·阿爾芭飾演的南希)也得自殘留疤後才得以展開她的復仇之旅。
另一方面,碎玻璃、鏡子更是隨著纏鬥而不斷產生。自然,臉上潔淨的大壞蛋,議員洛克(鮑沃斯·布斯飾演)要在裂開的鏡像中死去,而他也因為太「乾淨」而始終無法真的替兒子復仇。
上述關於「裂痕」的場面調度,是我唯一能為這部片尋找出來特別值得一談的地方,除此之外,影片不禁讓我不時懷疑其目標對象的問題。從劇情邏輯來看,實在幼稚與簡單,屬於孩童級的觀眾容易理解的程度;但影片恰恰又被性與暴力包裹,使它必須遠離孩童。
當然啦,改編的原著漫畫很可能基本上就長這樣,而漫畫本身若有分級,也必然屬於限制級。但光從故事邏輯與人物行為進行了漫畫化還不夠,在影像風格上也同樣要統一、跟上。
無怪乎以前教廣告的老師總強調要「透過控制各個元素、確保每個元素間的程度相當,這才得以掩飾整體的低落」。我們在這部片子中看到的,幾乎都是一根筋的角色。
比如囧瑟夫飾演的強尼,要一次次回到牌桌上,向「老爸」證明自己青出於藍,而這個是他在進城之前就已經拒絕承認的爸爸(BABA);
這位爸爸也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先是拒絕與他相認,並且出於惱羞成怒,硬是要將強尼打得遍體鱗傷,後來是在又一次在牌桌上慘敗後,索性當眾擊斃強尼。強尼這個看似打醬油的角色不再只是純粹的過客,他加深了人物自身的矛盾,並且突出了這份愚昧的程式化:
而洛克聲稱要為(死於第一集的)兒子復仇,看似如此看重血緣的人卻對另一個骨肉拳打腳踢……
另一方面還想到關於典型化(或類型化)的問題。就拿片中那蛇蠍女人(femme fatale)來講,因為是犯罪電影中「必須」存在的要素,由伊娃·格林飾演的愛娃恰如其分地妖豔、引誘男性犯罪、使出暴力。
但是問題來了,伊娃·格林的顏值是否足以說服觀呢?畢竟,她在影片中的年紀上並不討喜。也許出於這種考慮,導演還安排了傑西卡·阿爾芭、朱諾·坦普爾、朱莉婭·加納,甚至女神卡卡,來分眾化觀眾們不同的審美趣味。
從這點來說,《洛城機密》無疑聰明許多,金·貝辛格當然不能說是大小通吃的公認美女,且她接演林恩這個角色時已經年近半百了,但她沉默地扮演好「花瓶」這個角色,使得角色的神秘感大增而幾乎轉移了人們對於審美的要求。
(《洛城機密》劇照)
《罪惡城市2》中還另外安排了一幫個性不夠鮮明的娘子軍,讓已然分化且撩亂的女性圖像更加混亂。這時候,敘事再搞個插敘結構來擾亂或分散觀眾對某一情節的投入,隨後又不願意加倍奉還,使得行動似乎仍在原地踏步,老實說,這樣真的很難讓人說贊。
幸好,有昆汀主刀的《罪惡之城》第一部還是對得起高分評價的,也許回去再刷幾遍是個更明智的選擇。
罪惡之城
Sin City (2005)
導演: 弗蘭克·米勒 /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昆汀·塔倫蒂諾
主演: 傑西卡·阿爾芭 / 布魯斯·威利斯/ 克裡夫·歐文 / 本尼西奧·德爾·託羅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5-04-01(美國)
罪惡之城2
Sin City: A Dame to Kill For (2014)
導演: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 弗蘭克·米勒
主演: 米基·洛克 / 傑西卡·阿爾芭 / 喬什·布洛林 /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4-08-22(美國)
片長: 10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