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權威機構在第二屆「飲」領者峰會中發布了《2020新式茶飲白皮書》,根據《白皮書》中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新式茶飲的市場規模將有望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同時,《白皮書》中還披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新式茶飲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深受顧客喜愛,已經從「原料迭代」的1.0時期、「品類融合多場景」的2.0時期,正式邁入了「數位化」的3.0時期。
據統計,在3.0時期,超過54%的消費者選擇通過線上渠道購買新式茶飲,其根本原因在於此方式能夠大大降低排隊購物時間,甚至可以提前預定,到店直接取餐,同時疫情導致的「無接觸式」購物也是加速新式茶飲業「數位化」升級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在行業一片風光的背後,是外行人看不到的「亂象叢生」。
同一商圈,十幾家店激烈競爭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制茶飲門店數量超過50萬家,前景看似大好,但隨著入局者的大量增加,茶飲門店已經發展到街邊隨處可見,尤其是商業區,往往相隔幾步的距離就能看到一家茶飲店,這種「扎堆」現象引發了更為激烈的競爭,導致大量實力較低的門店無法生存,被迫關店。
抄襲、複製,產品同質化嚴重
眾所周知,茶飲產品製作壁壘較低,抄襲極其簡單。一家沒有形成品牌化或是特色化的茶飲店,新產品推出幾天之內就能被競爭對手複製抄襲,無法形成良性的差異化競爭,只能比拼誰的價格低,誰的實力強。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
惡性競爭,無所不用其極
伴隨著網絡的極速發展,商家競爭手段也變得層出不窮,非法的「黑公關」應運而生。有些商家為了重創競爭對手,利用網民對於真實情況的不了解,通過網絡製造輿論、發布競對負面信息,惡意造謠抹黑競爭對手,以此從中獲利。
舉個直觀的案例,近日,新式茶飲品牌伏見桃山因與伏見桃山陵墓出現「重合式誤會」,被指「品牌是日本陵墓名」,對品牌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對此,伏見桃山品牌方為了避免不了解真實情況的受眾被「有心人」利用,品牌方在微博特別發表了正式聲明,將事件原原本本的呈現在公眾視野。
原來,伏見桃山並非是陵墓名,而是地名,指京都的伏見區桃山一帶,通常被簡稱為伏見桃山。在當地,還有伏見桃山城、百年酒廠等景點,而輿論中所說的陵墓僅僅只是位於這一帶,並不能代表這個地區。
也許有人會說,即使不是日本陵墓名,但伏見桃山依舊是日本的名字,甚至產品也是日系風格,這又怎麼解釋?
其實很簡單,在官方的微博聲明中也有提到,伏見桃山品牌源自於中國茶與日本茶的結合。
品牌成立之初,創始人耀一酒場在一次機緣巧合中前往京都參觀了「北川半兵衛」等百年制茶老廠,過程中團隊啟發了中日茶文化融合的靈感,希望將這種奇妙的口感帶給更多人嘗試,品牌也因此而成立。起初,品牌名為「汴京茶寮」,後因為山寨店與商標註冊問題,不得不進行更名,才將品牌名更改為「伏見桃山」。
除品牌名較為獨特之外,伏見桃山也因在經營上的獨到優勢在全國擴張到了200家門店,並以差異化的風格、差異化的品牌文化以及差異化的產品,為品牌打造了獨特的可識別標籤。
產品層面,伏見桃山融合了中國茶的「靈氣」與日本茶的「道」,並在此基礎之上利用創意思維將「茶與酒」進行有機結合,為消費者打造了全新的茶飲品類;風格層面,伏見桃山也以極具地方特色的形象和裝修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伏見桃山在文化層面的表現更加引入注目,品牌以「花月詩酒茶「為理念,將一千餘年歷史的中式茶與日式茶文化融合後,有賦予了奶茶四季風物的內涵,同時將和、敬、清、寂的茶之精神與中式茶相碰撞。創造出了年輕人更愛的喝茶方式。在近日,其與漢服品牌花朝記的聯名活動也將傳統與潮流結合,用更便捷的現代技術詮釋傳統文化,為民族公益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
由此可見,「無中生有」的惡意評論雖然對伏見桃山造成了惡劣影響,但隨著事件真相逐漸清晰,負面影響終將會會隨之消弭,而這此事件對伏見桃山來説,又何嘗不是一次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