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你一般會怎麼做?」面對這個問題,43.5%的青少年選擇了「轉移注意力,不想它,去做點讓自己開心的事」,24.4%選擇「人生就是這樣經常不開心啊,沒辦法,忍著唄」,9.7%選擇「向自己不高興的人或事發脾氣」,7.7%「覺得都是自己不好,如果當初不這麼做就好了」,只有11.3%的青少年會「找人傾訴,求助」,另有3.4%的青少年會「上網去查一些方法,試著自我調節」。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這個數據,來自一份上海市未成年人心理狀況調查報告。在上海市青少年服務和權益保護辦公室指導下,上海12355對上海市16個區7到18歲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未成年人對看心理諮詢師並沒有偏見,對於身邊可能需要心理支持的夥伴,選擇給予關心幫助的比例達61.6%;超過80%的未成年人聽說過學校心理諮詢室,超過60%聽說過團市委12355未成年人公共心理服務熱線,但是,真的到自己有了心結,願意主動求助的比例卻很少。
學習仍是煩惱最主要來源
在關於「什麼事情會讓你煩惱」的調查中,60.1%的未成年人表示學習成績問題是煩惱,位居煩惱第一,而緊隨其後的煩惱是家庭關係問題和身材相貌問題。而在關於「你覺得自己可能會有下列心理症狀嗎」的問題調查中,近三成未成年人認為自己可能有拖延症,認為自己有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的未成年人也超過10%。
線下好友數量不足
年輕人的成長,需要在同伴關係中獲得社會支持。調查顯示,46.5%的未成年人表示在現實生活中有5個以上好朋友,然而,也有38.2%的未成年人表示,現實生活中只有3個以下好友,這反映出未成年人線下交友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夠強大。而線上交友方面,近半數未成年人有線上好友,但是未成年人的線上交往不受控制,如何保證線上好友為未成年人提供正向社會支持值得關注。
七成每天運動時間不足1小時
未成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面臨挑戰。調查顯示,32.5%的學生在近3個月曾經去醫院看過病。具體來看,受訪者中運動時間不足1小時的佔74.0%,基本不運動的佔11.0%。平時從來不用手機的未成年人佔4.5%,而每天使用手機在2小時及以上的超過半數。近半數未成年人睡眠時間不足8個小時。
【專家解讀】
調查同時顯示,針對未成年人的言語傷害及體罰依然存在,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曾有類似經歷。報告發布者,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嶺峰認為,這一經歷容易引發低自尊感,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年輕人在用他們的力量很努力地成長,但也面對著社會給他們的很多傷害。」賀嶺峰呼籲,家長和老師能夠「看見」他們的煩惱,為他們提供更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提供更堅實的心理支持。來自以下7條建議,希望成年人能夠聽一聽。
1、要讓孩子睡好覺,睡足8個小時。在熬夜做作業和充足睡眠間,請選擇後者。
2、要讓孩子動起來,至少要保證每天1小時以上的戶外體育運動,這樣才能保證大腦供氧,讓人生更有活力,也消除很多惡劣情緒。
3、要幫孩子學習,而不是逼孩子學習。幫助孩子尋找時間更短、效率更高的學習模式。
4、不要再打孩子、罵學生了,不要肆意宣洩你的情緒。他們是孩子,他們需要你的保護。
5、讓孩子成為有社會支持系統的人,社區裡有好的玩伴,在學校裡有好的學伴。
6、關心孩子成長的煩惱,讓他在心情抑鬱的時候,有人能幫忙,有人「在」。
7、指導未成年人用好手機、電腦,既不能簡單粗暴地把WiFi關了、平板電腦砸了,「一管就死」,也不能「屏幕育兒」。要讓他們學會和電子產品相伴而生,健康成長。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