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特工
The Man from U.N.C.L.E. (2015)
導演: 蓋·裡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16分鐘
媒體評分:
AlloCiné 3.3/5.0
Metacritic 55/10
深焦 3.7/5.0
編輯評分:
菲德裡戈 ★★★★★ 5/5
Peter Cat ★★★★ 4/5
馬西 ★★★★ 4/5
Lycidas ★★★☆ 3.5/5
同志亦凡人 ★★★☆ 3.5/5
牛腩羊耳朵 ★★★ 3/5
柳鶯 ★★★ 3/5
媒體綜述
四年過去,蓋·裡奇不再玩《福爾摩斯》,改向冷戰特工開刀了。為了和類似題材的「反邦德」特工類型片《Kingsman》錯開上映日期,最後登陸北美院線的時間改在了今年暑期八月中旬。然而電影本身並未帶來應有的消暑效應,爛番茄目前也只維持了68%的新鮮度,影評網站metacritic更是打出毀譽參半的55分,更有甚者,觀眾們似乎也不買帳,北美票房作為大片可謂慘澹,上映四周以來全球總票房區區8000萬的數字也才剛剛回本。
熟悉蓋裡奇的同學會很清楚他電影的路子和他一貫的「玩法」。謀篇布局講求精彩連貫,多男主劇情常常有暗含的曖昧支線,一股所謂的「精緻的痞氣」從《兩桿大煙槍》開始便是他作品的慣有基調,結局峰迴路轉常常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並讓人同時大呼過癮。所以當他著手將這部六十年代風靡一時的特工電視劇改編成系列(可能)電影時,我們所期待的,絕不是又一個詹姆斯邦德,而是帶有蓋式特色的新型諜戰片。
然而本片並不是。首先多家媒體均指出致命的一點是:故事本身實在乏善可陳。作為美蘇合作為防納粹東山再起此類炒而又炒的冷飯,實在很難拍出新意。於是正如爛番茄綜評所言,本片特意用炫目時尚的服飾,華麗養眼的卡司和角色間睿智機敏的對話來吸引眼球。然而,一部好的電影這三者應是陪襯突出作用,而此片中若將這三者剔除,主體便只成寥寥幾場且並不那麼出彩的動作戲了。其次,角色間的關係處理,如《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Michael Phillips所說,所有蓋裡奇的電影中,可以預料,女主都變成了絕對的花瓶陪襯,即便她在影片中表現得如何叛逆。然而與此同時,雙男主之間也並沒有擦出預期的火花,有種「過分刻意為之」而自然感頓失的乾澀。Henry Cavill和Armie Hammer兩人的角色設定可謂臉譜化,「red peril」與」cowboy「的戲謔對立也並不新鮮。論及反派,便更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存在感」,通通被收拾得簡單而粗暴。也許本片只能預留給蓋裡奇和養眼主角的鐵桿影迷們,我們也只能期待如果運氣好一些第二部得以投資再續的話,蓋導能為我們帶來預想的精彩。
——菲德裡戈
Lycidas:
蓋裡奇現在確實玩不出什麼新花樣了,靠賣腐也無法拯救糟糕的劇本和單薄的人物形象,好在剪輯配樂的底子還在,並缺少娛樂性。亨利卡維爾吃好喝好下水救人一段算是全片最佳了
菲德裡戈:
繼Mad Max後又一部賞心悅目到爆棚的年度商業片。六十年代柏林+羅馬+地中海風情精緻得就像復古大片,演員們從主到配到反每一位顏值都高到窒息。沒有人會比蓋裡奇更懂如何詮釋所謂基直不分的「Bromance"。人設激萌到沒有朋友。就連BGM劇情反轉大片打鬥追車鏡頭等都一掃一般商業片的頹態,真的不太行。
Peter Cat:
純炫技片,顏值極高,極其炫目,作為取悅大眾商業電影,相當盡興。但一切朝炫技看齊自然也導致了劇作相對羸弱。但從技巧上來說,仍舊優雅像萊昂內。幾乎能找到各種影史元素,但又完美統一在蓋裡奇「雅痞」風格中。如果純粹是比較場面,碟中諜5簡直弱爆。
同志亦凡人:
娛樂性十足,蓋·裡奇講故事+賣腐的能力依然一流。最炫目的還是堪比「廣告狂人」的60年代復古感:拉風的三件套西裝、典雅的手工Derby鞋、呢子面料的鴨舌帽...時尚比故事吸引人,續集可期待。
牛腩羊耳朵:
我們要相信鈣導賣腐還是很有一套的,橋段花樣百出,連you take top i take bottom這種臺詞都寫得出來還真是不遺餘力,但是劇情場面也太無聊了吧,花拳繡腿可以理解,走過場就太偷懶了吧。復古氛圍營造得還是很有製作水準,Henry Cavill三件套不重樣實在太養眼,Armie Hammer口音不要更萌。
柳鶯
氣氛做足,情節稀爛。
本片中文資源可在「BT天堂」等網站找到 = 、 =後面還一片詳盡介紹電影背景的長影評呢!
文/perceptor(北京)
編輯/青楠(北京)
The Man from U.N.C.L.E.是蓋裡奇繼蒸汽朋克版福爾摩斯系列完結幾年後的又一大作。本片的原作其實是1964-68年間NBC播出的一部系列美劇,在該劇集中,由美國特工拿破崙索羅與蘇聯特工伊利亞柯亞金二人為主力的特工組織U.N.C.L.E.對抗企圖統治世界的反派組織T.H.R.U.S.H.展開鬥爭。當時恰逢美蘇冷戰,局勢一片緊張,這種美蘇合作對敵的羅曼蒂克恐怕也只是僅限於銀幕彼端的想像而已。
在劇集開播的五十餘年後,冷戰的陰鬱和柏林圍牆的冷酷早已隨著歷史之輪悠悠的轉動飛灰煙滅,而誕生於同一時代的虛擬形象卻再一次在大銀幕上青春煥發。時至如今,好萊塢可以把冷戰作為配料更加恣意地揮灑,而曾經橫眉冷對的對手卻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就已轟然倒塌,也不禁讓人感慨。
然而,歷史終究只是調料,早就棄藝從商的蓋裡奇也並沒有試圖在一部娛樂向電影中探討什麼歷史問題。蓋裡奇需要的,也是觀眾需要的,乃是又一部好看好玩的爆米花大片而已。
△劇照
在英國逐漸被腐國的稱號所指代之時,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大導演暨King of Bromance蓋裡奇同志赤膽忠心地貫徹了賣腐到底的路線方針,在之前的兩部福爾摩斯當中,福爾摩斯和華生二人那超越同性正常友誼的行為表露已經到了令人側目三次方的地步,這種刻意CP已經成了影片最大的噱頭,以至於掩蓋了原著本身延伸出的推理與人物的光芒。
而在好萊塢為了討女性觀眾歡心而緊隨腐國腳步的當下,作為行業開拓者的蓋裡奇是否會刷新下限也是很多人擔心所在。令人稍稍(只是稍稍)欣慰的是,本片沒有被蓋裡奇拉得那麼彎。但為了維護自己身為賣腐先驅的地位,片中仍然安插了不少明顯是特意為之的橋段——比如拿破崙和伊利亞二人接受組織分派成為搭檔的那一場戲,CIA負責人嘴角一歪,然後意味深長地告訴拿破崙要給他倆一些時間讓他們熟悉一下~之後周圍偽裝成民眾的便衣全部起身離開,剩下倆帥哥大眼瞪小眼。雖說仁者見仁腐者見腐,但這濃濃的相親場景既視感導演你給我解釋一下好嗎。
△劇照
不知道是否是由於來自製片方的壓力(應該不是出於導演的自覺),也算是為了照顧下男性觀眾,影片引入了一位女主角(TV原作中似乎沒有改角色,我沒有看過.)蓋比來平衡角色,而且成功避開了三角戀的另一俗套。蓋比的加入可謂畫龍點睛,其本人不僅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人物,也削減了花花公子和鐵血硬漢之間的生硬與對抗,而其與伊利亞二人的情感互動則彌補了訥於言的蘇聯帥哥文戲上的薄弱。
比起這組高顏值特工小分隊內部那酸鹼中和式的劇烈化學反應,符號化的反派和孱弱的主線劇情則如同蒸餾水般寡淡。冷戰那點事終究還是和核武器脫不了關係,情節也是意料之中的反轉再反轉,正派要有個帥大叔鎮場,反派也一定要搞出一個蛇蠍美人壓寨。
然而作為一部懷舊向經典復刻電影,這種偏頗與取捨也情有可原。當下的觀眾們早就被DC與漫威群俠們動輒毀天滅地的戰鬥抬高了閾值水平,幾十年前的那點科技和核彈危機神馬的姿勢再豐富也完全不夠看。而單就近年的諜戰特工戲而言,各種類型一直在被好萊塢的大片以窮舉法遍歷:浪漫派向來都以詹姆斯邦德作為教科書,硬漢流有伯恩三部曲珠玉在前,寫實派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獨樹一幟,科幻風格的除了美國隊長這種跨界奇才,更有《國王特工》之類異軍突起。
在諸多同類型片的包夾之下,又被原作的歷史背景所制約,本片要試圖殺出一條血路著實不易。既然發揮空間受限,腦洞和特效無法任意恣肆,劇情難以推陳出新,索性就把重心放到人物關係和戲劇表現上——這些恰巧是蓋裡奇所擅長的。想要精彩動作?我讓倆美男子開掛給你看;想要一波三折?我讓倆美男子耍寶給你看;想要勾心鬥角?我讓倆美男子惺惺相惜給你看;想要黑科技?我讓倆美男子……
△劇照
因此,作為UNCLE系列的首部,主角們磨合中的日常就成為了實際上的最大亮點。而且大家也看膩了有驚無險,那麼點到為止主角們還是負責調情和搞笑吧。這盤大雜燴也就摒棄了文化傳統專注於迎合觀眾。亨利卡維爾硬朗的臉部線條化作利劍直刺粉絲們的敏感神經,艾米漢默以偉岸的肩膀承起花痴們成噸的目光,怎麼看都不像修車工的小美女艾莉西亞則洋溢著春色在兩片碩大的綠葉中點出一朵躍動的鮮紅。主角們或是肌膚相親或是隔空放電一次次釋放著巨大能量,而在反派的配合下也或是貌離神合或是故作正經地引發一次次全場爆笑。
除此之外,蓋裡奇的導演才能在動作場面的展示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幾處分割與拼接形式的畫面剪輯看似凌亂,實則乾淨利落,由分到合的場景過渡更是將動作敘事變得簡潔直白(讓人不禁想起蓋導在《兩桿大煙槍》中的平行蒙太奇)。配樂也再一次立功,風格各異的背景樂與歌曲在向年代致敬的同時,更以突出的喜劇效果與畫面形成荒誕對比。
總之,最終的效果就是一部笑點俯仰皆是場面熱烈刺激的特工喜劇大片,沒有一本正經的特工教學,也沒有人文歷史的生硬植入,但就是很好看。
U.N.C.L.E.全稱為United Network Command for Law and Enforcement,即法律執行聯合指揮部。看到這樣一個縮寫直白而全稱卻中二莫名的名字的時候,不禁會想起美劇《神盾局特工》中特工科爾森對特工葛蘭的問題:知道神盾局S.H.I.E.L.D.意味著什麼嗎?葛蘭不以為然地回應:說明有些人想方設法要把這個機構的縮寫湊成盾牌(Shield)這個單詞。實際上,創作者只是想致敬一下Uncle Sam和UN而已。
「深焦」(Deep Focus)是一份成立在巴黎,成員遍布世界各地的華人迷影手冊,提供歐洲及北美的最新電影資訊和批評。同時,我們也是全球各大電影節和電影工業的深度觀察家。無論您是見解獨特的批評家,還是精通外語的翻譯家,亦或是推廣維護平臺的公關好手,「深焦」(Deep Focus)都歡迎您的加入,一起雕鑄最好的光影文字。我們也會竭誠把您的勞動成果推薦給華語媒體!進一步交流,請在此微信公眾號(deep_focus)直接留言。
真 實 | 多蘭 | PTA | 鹿特丹 | 大島渚 | 醉生夢死 | 科恩兄弟 | 福茂 | 卡羅爾 | 坎城2015 | 聶隱娘 | 日本坎城 | 賈樟柯 | 黑澤清 | 愛在孔敬 | 維多利亞 | FIRST | 內陸驚魂 | 威爾斯 | 俠女 | 愛森斯坦 | 坎城經典 | 朱天文 |威尼斯 | 新現實主義 | 女性導演 | 李睿珺 | 裡昂 | 銀河映像 | 火星救援 | 蓋裡奇 | 間諜之橋 | 猩紅山峰 | 如父如子 | 山河故人 | 年輕氣盛 | 柏林 | 威尼斯 | 岸邊之旅 | 然後呢告訴我 | 大聖歸來 | 心迷宮 | 四百擊 | 野馬 |風櫃來的人 | 詭奇電影 | 阿薩亞斯 | 超體 | 韓國同志 | 張震 | 小飛俠 | 回到未來
一份以巴黎為據點的迷影手冊,提供歐洲院線與藝術電影的最新資訊和批評。同時,我們也是歐洲電影節和電影工業的深度觀察家。
影視工業網:http://deepfocus.107c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