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國外名校大學開放課程』,那麼你已經『OUT』了。」近日,網絡上一段段國外名校的公開課成為了炙手可熱、點擊量超高的人氣視頻。
有人喜愛是為那種有趣的授課方式,有人中意是憧憬那名校風範,有人關注卻是為了不被潮流「落下」。但只要聽過網課的人,基本都會被國外課堂那種輕鬆自在的教學氛圍所吸引,從而愛上「網課」。
【觸「課」經歷】
講師「愛」上耶魯老頭
李楠是瀋陽某大學高校心理學講師,據介紹,她與網絡名校公開課的結緣,開始於今年年初的一次課上。李楠在給學生上課時提及人生觀、價值觀相關話題,沒想到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耶魯大學的一門叫做《死亡》的網絡公開課,驚訝過後她開始在網上搜索這門課程的資料,之後便「愛」上了那個造型奇特的耶魯老頭。「現在我固定上的課程有《死亡》、《博弈論》、《聆聽音樂》。」李楠說,這些課程不僅使她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多樣的教學方式為同樣是老師的她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拿《博弈論》來說,在傳統意義裡,博弈論應該是運用在分析競爭中,但是在這門課裡,它指普遍意義上的戰略研究,甚至可以運用於教育:老師希望學生和自己配合,本身就需要戰略。」在每次聽完課後,她都會對教育方式產生一些新想法,當她帶著這些想法重新投入教育工作時,就會發現和學生交流變得更容易了。
高校學生上「幸福課」
「我是在校內網上接觸到外國的公開課,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哈佛大學的『幸福課』和『平等課』。」今年上大三的學生楊斌,對於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哈佛課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側重於學生的思考,老師通常會給出多種選擇,而從來不會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老師所做的只是耐心引導,讓學生通過親身的思考想明白,哪種答案、方式最好。「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習慣去給定一個標準答案去界定正誤,這樣卻習慣性地束縛了我們的思考能力。」楊斌認為,外國課堂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引導」式教育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而我們的大部分課堂常常是老師單方面唱主角,講給感興趣的學生,「在學校,我們常常是『被上課』的。」楊斌表示,聽網課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不為任何文憑和證書的學習。
【為何才火】
網絡字幕組帶火「網課」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已經開始向網絡發布開放課程。一些名校課程也曾散落在一些小型網站和論壇上,但都因為語言問題,乏人問津。直到現在,這些課程經網絡字幕組的翻譯,才得以在國內大範圍傳播。
今年年初,國內一些知名字幕組開始介入這些名校的網絡公開課的翻譯,字幕組的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看似深奧的名校大學課程視頻居然能夠在網絡間像美劇一樣流行。「從前由於語言障礙,很難堅持聽下來,尤其是哲學、語言類課程。現在我一天能消化兩三節課。」遼寧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崇麗表示,她之前就對外國高校的一些公開課很感興趣,但以前沒有字幕的時候,學習課程內容的前提便是語言問題,現在她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便下載。但崇麗也表示,目前能下載到的開放課程,基本上都是文化藝術類,而理工類與高新技術類沒有出現。「這些大學不會將自身的核心課程放上網絡,最代表大學精神的學科是難以向外開放的。大學的這種做法,側重點可能更在於對人才的吸引,畢竟大學有其生存發展方面的考慮。」中文系博士嚴教授如此分析。
【調查結果】
近八成人知道國外名校網課
本報對「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人群包括100位大學生、50位教師、50位準備出國的學生,50位公司職員,還有100位隨機調查者。
調查結果顯示,5成以上人群都或多或少地看過國外名校的網絡公開課,其中以大學生和準備出國的學生居多;另外25%的人雖沒有看過,但是通過各種渠道,對國過名校網絡公開課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師,經常聽學生在一起討論;僅有24%的人,對國外名校網絡公開課一無所知。
【專家觀點】
網絡無法代替傳統學習方式
渤海大學中文系博士 嚴教授
嚴教授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固然是學生求知慾在網絡開放時代的釋放使然,但他不覺得名校的這種模式會成為一種主流趨勢,網絡只是課堂學習之外的一種有效補充。知識傳播與學術研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相比於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客觀性,人文社科則往往與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意識形態密切相聯。尤其是人文學科的一些學術性研究就不可能依賴網絡,網上的資料來源很多都需要經過考證。網絡無法代替傳統的學習方式。
本組稿件由記者 高菲採寫
(時代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