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襄平詞客@bigfun社區
月兒明,風兒靜,樹葉兒遮窗欞。
蛐蛐兒,叫錚錚,好比那琴弦兒聲。
琴聲兒輕,調兒動聽,搖籃輕擺動哇。
娘的寶寶,睡在夢中,微微的露了笑容。
——東北民歌《東北搖籃曲》
雪,是東北人對於故鄉最為典型的意象
是什麼讓我這個一米八二的東北大漢在新疆的寒冬裡哭成狗?沒錯,就是這首對於任何一個東北人都具有極強殺傷力的《東北搖籃曲》。
在此,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在外漂泊的關東遊子能夠禁得住這首歌的「摧殘」。往往一曲未了,就整個人淚流滿面的拿出手機,顫抖著給遠方的那個「萬能」的媽媽撥下一通電話:
「媽……我要吃燉酸菜,我要吃碴條,我想回家!」
在這種時候,電話那一頭的媽媽往往會來上一句:「我瞅你長的像燉酸菜!一天天的就知道吃,急啥啊,回家媽給你做!」
雖然以上的文字略有誇張之意,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首歌的最動人之處莫過於戳中了每個人在最初的情感——對母親與故土的眷戀之情。以至於這首旋律並不複雜的小曲,當仁不讓的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第一民歌!
《東北搖籃曲》絕對是無愧於「東北第一民歌」這一稱號的
相較於民歌所蘊含的熾熱情感,其發源地反而成為了一件並非十分重要的事。正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屬於新疆與青海的共有精神財富那樣,《東北搖籃曲》也是流傳在東三省各地,幾乎每個東北母親都會吟唱的床邊夜曲。
儘管小曲傳唱已久,然而真正讓這首《東北搖籃曲》走進大眾視野的,其實是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闖關東》。在主題曲《家園》中,宋祖英老師以高超的歌唱技巧在副歌部分賦予了這首東北民歌別樣的魅力。劉歡老師在曲的主旋律當中真情實感的流露,也不知讓多少「闖關東」的後代們在電視機前潸然淚下。
人們對於《東北搖籃曲》的認知多來源於那部著名的《闖關東》當中的片尾曲
你的懷抱溫暖我凍裂的期盼,
期盼在天邊,那裡命運會改變。
千山萬水走過只為這一片,
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園。
劉歡,宋祖英——電視劇《闖關東》主題曲《家園》
關於這首東北小曲的來源地,目前較為流行的說法有兩種,第一種認為是一首遼寧海城一帶的民歌,第二種認為是黑龍江尚志民歌。實際上,對於並不在意出身的東北人而言,這首搖籃曲與「二人轉」,「小品」一樣,成為了東北三省的共有文化結晶。無論是美麗的濱城大連,還是長白山腳下的小城延吉,抑或是極北的小鎮漠河,一代又一代的東北母親在柔美的曲調之中,輕悠著懷中的孩子步入夢鄉。
具有遼南民歌風格的《十五的月亮》,在旋律基調上與《東北搖籃曲》較為相似
從本曲的旋律而言,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遼寧南部的海城——大連一帶的民歌。因為它的旋律與另一首著名的遼東半島民歌《十五的月亮》(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同為姊妹篇)實在是有較多相似之處。再者說,無論是其顯著的徵調式基調,還是「先揚後抑」的旋律走向,無不深刻的留下了山東民歌的烙印。相較而言,祖籍山東的人口佔到總人口一半以上的大連——營口——海城一帶,似乎過更加的接近於這首《東北搖籃曲》的故鄉所在。
著名的山東民歌《誰不說俺家鄉好》
《東北搖籃曲》依然保留著山東民歌的影子
實際上,所謂「東北搖籃曲」,其實是有兩種的。第一種就是我們常說的漢族搖籃曲——「月兒明,風兒靜」的《東北搖籃曲》。另一種則是地地道道的滿族搖籃曲——又稱為《波布謠(悠車調)》。由於各種原因,這首滿族搖籃曲並未得到很廣泛的傳唱,即使是我媽媽這個地地道道東北滿族人,在我襁褓之時,所唱在耳畔的也是那首令人魂牽夢繞的「月兒明,風兒靜」。
具有濃鬱漁獵民歌特色的《波布謠》,仿佛讓人置身於雪原之上溫暖的莽林小屋當中
無論是滿族民歌還是漢族民歌,無論是《波布謠》還是《東北搖籃曲》,始終貫穿著兩首的,是那無私而又廣博的母愛,如同冬日裡的暖陽一般,融化了萬裡冰封的關東大地,也喚醒了漂泊在外的關東遊子們,始終徘徊不去的鄉魂。生我養我的東北故土,何嘗又不是另一位更加胸懷寬廣而又默默奉獻的母親呢?
東北人與生俱來的幽默感與豁達開朗,是這片土地所帶來的最好的禮物
《東北搖籃曲》的故事雖然感人,可實際上,在大眾的印象當中,東北民歌似乎始終是無法登入大雅之堂的俗不可耐之物。而凡是與「東北」沾邊的任何意象,也似乎早就成為了文藝創作者避之不及的「雷區」,即便如此,東北民歌依然突出了層層的鄙視鏈,在眾多東北籍歌手的改造下獲得了新生。
方磊的那首俏皮可愛卻又因人深思的《依蘭愛情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老妹兒啊,你等會兒啊,
咱倆破個悶兒啊。
你猜吶,我心裡啊,
裝的是哪個人兒啊。
方磊——《依蘭愛情故事》
雖然歌詞與劇情似乎並無關係,然而伴隨著《你好,李煥英》這部小品的爆火,東北民間小曲再一次的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依蘭也似乎從一個普通的黑龍江縣城成為了東北的「愛情聖地」。
樸實無華,然則令東北人無比親切的歌詞,極富黑龍江特色卻又接地氣的曲調,像我們娓娓道來了一個獨自扶養女兒的普通東北父親的故事。《依蘭愛情故事》最為感人之處在於,它用看似詼諧幽默的表達方式,講述了一個悲傷悽涼,卻又在時刻發生的事例。表面上是一個東北父親在茶餘飯後與鄰居閒聊,然則一口哈啤落肚,他的內心卻早已被揉碎成了千萬片——畢竟,沒有哪個地方的人人比東北人更擅長苦中作樂了!
另一方面而言,《依蘭愛情故事》也第一次強調了「黑龍江」而非「東北」的概念。歌曲中的「破悶」,「摟寶」,「坐屜」等詞彙,對於我這個同樣來自東北的遼寧人而言,反而是非常陌生的。
即使同樣是東北官話,不同片區的方言依然有著較大的區別,依蘭縣所屬的東北官話哈阜片,相比於我所在的遼東地區的梅溪片,無論是在語調還是詞彙運用上均差異不小,不可一概而論
不同於《東北搖籃曲》的柔婉纏綿,也不同於世紀初的那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積極向上。近年來熱火在各大音樂APP上的東北小曲兒,或多或少的帶有些悵然若失的惆悵與迷茫。低迷的經濟,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與老工業基地轉型過程中帶來的陣痛,已經讓越來越多的東北人失去了對未來的期盼,紛紛成為南下的大雁,如同當初離開山東那般堅決的離開東北,離開了這片似乎再也無法讓人「微微的露出笑容」的土地。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在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有些人們也漸漸的把那個在平臺上被無情扭曲,被異化與踐踏的的「東北」當做了所謂的真相。一時間,「東北人」也成為了粗俗與暴力的代名詞
然而,松花江依然潺潺流淌,長白山依然巍峨聳立,走向四方的東北遊子還是在矢志不渝的向人們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美麗。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的毛不易,則是另一位為「東北民歌」正名的關東遊子。這個長相憨厚,卻又具有著迷人嗓音的東北小夥兒,依靠著自己的努力,讓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了東北民歌所獨有的魅力及其所包含的萬種熾熱的情感。
無論是《東北搖籃曲》還是《依蘭愛情故事》,東北人對於情感的表達始終是這樣的純粹與直白,沒有任何煽情的話語,沒有任何多餘的雕琢,對於生活的熱愛卻可以表現的如此自然通透。沒有一個嚴冬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希望」這個詞——自從先民們踏上「闖關東」的險途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了東北人始終如一的信條。老天永遠不會辜負有情人的痴痴守望,正如毛不易的那首《東北民謠》中所唱的那樣:
塞北殘陽是她的紅裝,
一山松柏做伴娘。
等她的情郎啊衣錦還鄉,
今生我只與你成雙。
東北人的浪漫,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