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天使回到了天堂
她的兒子伏在身邊問她:「你害怕麼?」
她輕輕搖了搖頭,說:「我真的很開心。」
有什麼可開心的呢?你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人世了。她的回答卻很簡單——因為這次她確信了,她確信我們是愛她的。
「她快樂而滿足地走了,我能看見她的微笑,我永遠都記得。」後來她的兒子這樣說。
然後這個被稱作熒幕上最美麗的公主,被譽為「20世紀最完美女性」——奧黛麗·赫本因病去世,享年64歲。
赫本好像並不是那種傾國傾城的女子,她沒有伊莉莎白·泰勒般綽約的風姿,沒有夢露那萬種風情的嫵媚,也沒有費雯麗那藍綠色狡黠的目光。
但奧黛麗·赫本獨有的清麗甜美,典雅高貴是無人可比的,世上只有此一,她無需模仿他人的美,她的美是獨一無二,是鶴立雞群,這種美就叫奧黛麗·赫本。
她就是為愛而生,卻又為更多的人付出自己全部的愛。她就是這麼一位「連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討人喜歡的人。」
但事實上,這個受到了如此多讚美與祝福,甚至被稱作天使的人,其實一開始的人生是極其不幸的
幼年時是生靈塗炭的戰火,曾經生活艱難到只能靠吃鬱金花的球莖維持,因為缺少食物導致的營養不良,赫本被黃疸病、貧血症以及慢性血液紊亂等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
誰也想不到這個愛笑純潔善良的天使,卻擁有如此噩夢般的童年。
但從赫本身上找不出一絲痕跡,她依舊陽光善良,優雅自信,就算她眼角有了細紋,卻也更能為她的美多添一份魅力。
歲月從不敗美人。
NO.TWO
赫本的一生並不長,不過是64年。晚年,在羅伯特的支持下,赫本多次奔赴拉美和非洲救助那些貧困的兒童。
她曾坐在貨運飛機的米袋上,不顧危險輾轉10來個小時飛到索馬利亞去慰問受難民眾,她不僅捐出了自己拍電影以及拍廣告100多萬美元,還在國際上奔走呼籲,為落後地區的兒童爭取到了6000萬美金的撥款。
她一旦在孩子們中間,就用真誠的眼光看著他們,不是悲憫,而是感同身受。這種目光,仿佛讓時間穿梭回幾十年前的歲月,她經歷戰爭的苦難,飢餓的折磨和疾病的困擾。
從1988年她出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一直到1993年去世為止,她都馬不停蹄的奔赴在救助孩子們的道路上。
1987年,奧黛麗開始她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是一個旨在救助處於危難之中兒童的組織,它向那些兒童提供食品、醫療和教育,由於奧黛麗也曾經是戰爭的受害者同時也是這個組織的受益者,她對這樣的組織有著很深的感情。
奧黛麗開始她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訪問,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戰亂和貧窮之地的訪問,她想盡最大努力為世界上的兒童提供關懷,她呼籲世人給這些兒童更多的關注,她和吉米·卡特一起舉辦「和平音樂會」,前往索馬利亞,前往衣索比亞,救助安撫食不果腹處於惡夢般災難之中的兒童。
赫本說:「隨著你的成長,你會發下你的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的,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的。」
在災區,她四點就起床工作,靠著一杯威士忌提神,當記者採訪她的時候,他看到她手裡拿著煙,已經精疲力盡。
晚年的奧黛麗.赫本致力於慈善事業,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多次不辭勞苦深入世界上最貧困、最惡劣的數個國家和地區,為第三世界的婦女與兒童爭取權益。
1992年11月,奧黛麗被檢查出來盲腸癌,並且已經發生了擴散和轉移,當時的醫療條件還不發達。
但聽到這個消息的赫本反倒很平靜,只是說了句:「有點讓人失望。」
1993年1月20日,赫本已經病的很重,在她彌留之際,她的大兒子問她是否有什麼要交代的,她說:沒有,我沒有遺憾......我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兒童在經受痛苦。
只有那些苦難的兒童才是這位天使最放不下,念念不忘的人,自己苦過,所以才不忍心看到那些孩子像她一樣。
唯此心靈至誠至淨之人,才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博愛。
赫本逝世後,有4任美國總統發來悼念慰問信,眾多好萊塢巨星前來追悼,在當時只有一千 人左右的村莊,聚集了25000人,各地記者也蜂擁至此。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其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
她帶給世界的愛與感動不僅限於自身的高貴優雅,還有其「奧黛麗精神」。奧黛麗被認為是自然與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溫和,微笑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因為童年時的戰爭的影響,家庭關係的破裂,讓其一生都是不安焦慮的。
但是她在逆境中,仍然選擇堅強,幫助他人,奧黛麗.赫本以其優雅的身影和溫暖的心靈永存世人心中。
她所創造出來的經典角色,仍舊是舊時光裡最美的倩影;她所引領的時尚潮流,仍舊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她給與孩子們的溫暖,讓許多孩子有了長大成人的希望。
無論是失敗的婚姻,還是兩次流產失去孩子,身患絕症,面對無常的命運給她一次又一次的重擊與傷痛,卻從不感到沮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