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莉
誰是中國最能掌控中老年人遙控器的導演?
郭靖宇若說第二,沒人敢稱第一。6月28日,由他擔任總導演的《小娘惹》在CCTV-8開播。開播至今,該劇的全國網收視率從0.82%上升至1.76%,酷雲實時收視率破2%。
「我的基本判斷是,這種故事好的劇開播後收視率都會提高1.5倍左右,現在看《小娘惹》可能還不止。」上周五,《小娘惹》收視率剛破1.2%時,娛樂資本論採訪了郭靖宇,一向擅長把握電視觀眾心理的他對這部劇信心十足。
與火熱的收視率對應的,是網上對《小娘惹》兩極分化的評論。有人認為這部劇節奏快、故事好看,也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好人太慘,看得讓人生氣。每個人「好」和「壞」都寫在臉上,太臉譜化。
對於這些問題,《小娘惹》的編劇洪榮狄在創作之初就思考過。洪榮狄是2008年新加坡現象級電視劇《小娘惹》的原編劇,此次內地拍攝新版《小娘惹》,郭靖宇特意邀請了原版的編劇、導演和部分演員。時隔十年重寫《小娘惹》,洪榮狄的觀念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採訪完郭靖宇和洪榮狄後,娛樂資本論有了答案。為什麼郭靖宇要拍《小娘惹》?苦情戲在中國還有多少市場?中新合拍電視劇的模式能否走通?國產劇出海,或許並不僅僅是「走出去」,而是「引進來」再「走出去」。
為什麼拍《小娘惹》?這是一部命運劇
郭靖宇最早萌生拍《小娘惹》的念頭,是在一次去新加坡遊玩的途中。
當時,他帶著孩子經過一個商場,看到一家裝飾風格華麗的餐廳,裡面擺放著各式中國英雄的塑像,「花花綠綠的」。當時郭靖宇以為是中國南方某地的文化,結果一問才知道是「娘惹文化」。
所謂峇峇娘惹,即15世紀初期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一帶的中國明清移民後裔。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在歷史上,這一人群大多出身於貴族家庭,和當地人混血。他們中許多人雖然受過英國教育,但仍然秉承著傳統的中華美德,敬畏祖先、注重孝道。
郭靖宇恰恰是一個重視傳統文化、愛在作品裡寫「忠孝節義」的人。對中國觀眾來說,娘惹文化既熟悉又陌生。人們既能接受它內在的傳統價值觀,又對他們融合了多種文化的習俗感到好奇。這也是2008年新加坡爆款劇《小娘惹》引入中國後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文化魅力只是一方面,真正讓郭靖宇下定決心拍《小娘惹》的,還是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郭靖宇在國內素有「傳奇劇王」之稱,他的作品一向以節奏快、故事曲折離奇著稱。而《小娘惹》就是這樣的故事,「這其實是一部命運劇,它關注人的命運和人的成長。」郭靖宇說。
在《小娘惹》中,啞女菊香身為小姐卻一直被當作下人對待,為了改變命運毅然逃婚,後來又嫁給了日本人洋介,生下月娘,最終死於戰亂。女兒月娘和她的經歷一樣傳奇,屢遭小人迫害卻次次逢兇化吉,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女企業家。
「你會發現這部劇節奏很快,幾集就換了天地,能時刻牽著觀眾的情緒。」郭靖宇說。這正符合他對好故事的定義:接地氣、節奏快、關注人。從小聽評書長大的郭靖宇一直致力於創作這樣的故事。當他想進軍東南亞市場,寫當地文化時,《小娘惹》自然會成為他關注的對象。
郭靖宇計劃拍攝「南洋三部曲」系列。隨著中國影視產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開始關注海外市場。結合地緣、語言等各種因素,東南亞可謂國產劇出海的第一站。在郭靖宇的計劃裡,《小娘惹》將作為第一部先打頭陣,原創傳奇劇《南洋女兒情》和《南洋英雄淚》將在今後幾年推出。
畢竟,《小娘惹》已有成熟的故事,且具備較為深厚的觀眾基礎。2008年原版《小娘惹》曾引入內地,在地方臺播出時收視率就不俗。郭靖宇希望儘量保留原作的氣質,便請來了原版的編劇洪榮狄和導演謝敏洋。
2018年初,接到郭靖宇的邀請時,洪榮狄很驚訝。「畢竟這已經是十年前的戲了。」在新加坡一家餐廳,他第一次和郭靖宇見面。當時的他並不清楚《小娘惹》在中國的市場反響,也有些擔心,今天的觀眾會不會覺得這種戲過時。但作為最早寫出這個故事的人,他覺得「沒有人會比我更適合重寫這個故事」,於是很快就答應了。
在創作上,洪榮狄和郭靖宇的想法非常相似。洪榮狄堅信寫電視劇應該接地氣,只有貼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才能打動觀眾。《小娘惹》講述了兩代女性為改變命運不斷抗爭的故事,劇中反映的人性是共通的,這是它在新加坡和中國都頗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傳統還是現代?《小娘惹》中的文化衝突
新版《小娘惹》的劇本寫了四個月。和十年前相比,這次洪榮狄更注重觀眾感受了。
在寫新版《小娘惹》之前,洪榮狄研究了一下中國市場。「現在中國的年輕觀眾喜歡看所謂的甜寵劇。」新加坡人洪榮狄表示,「他們喜歡看甜一點的東西,但是我的戲相比之下比較苦情。所以我在寫的時候,想試試看能不能順應這個潮流。」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刻意迎合。在洪榮狄看來,《小娘惹》中兩代女性的戀愛故事,其實就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甜寵」故事。年輕觀眾為什麼愛看甜寵劇?本質上是因為對愛情懷有憧憬,那麼把愛情戲寫得足夠細膩、動人,就夠了,「畢竟糖吃多了也會膩的。」
擔心有觀眾還是覺得故事太慘太壓抑,洪榮狄在情節安排上也做了一些設計。比如女傭阿桃,就是一個調劑性的、比較有喜感的角色,女主角月娘挨打時,鏡頭一直定格在她看的牌匾「追遠」兩個字上,分散了觀眾對女主被虐的注意力。
某種程度上,月娘就像童話裡的灰姑娘一樣,雖然在家中經常受到虐待,但她總能從繁重的工作中找到樂趣。好萊塢的灰姑娘愛在洗衣服時唱歌,遠在馬六甲的月娘則喜歡在拖地時背英語單詞。這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塑造苦情角色的方法。
在結局方面,洪榮狄也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感受。以前的洪榮狄覺得遺憾也是一種美,所以在《小娘惹》中,男女主最終沒有修成正果,大家關心的善良角色玉珠結局也很悲慘。這次洪榮狄改了結局,「他們太苦了,得有些甜的東西來稀釋。」
但在有些角色的處理上,洪榮狄和郭靖宇堅持傳統觀念。比如一直虐待女主的黃家人,許多觀眾都希望他們能惡有惡報,但洪榮狄還是堅持給他們一個好結局:黃家沒落,女主以德報怨接濟他們,最終雙方和解。
劇中反派黃家的頭家娘桂花
「確實很多人都不希望女主原諒壞人,但寬恕很重要。如果內心永遠是怨恨,那自己也不會平靜。我們希望把這種理念傳遞給觀眾。」洪榮狄說。郭靖宇也強調,原諒是最可貴的中華傳統美德之一,「這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基本因素。如果大家都不原諒,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要微笑著與歷史和解。」
另一方面,讓女主原諒家人,也是最符合女主人設和時代特徵的寫法。生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之地,月娘身上既有傳統女性的善良賢惠,也有現代女性的堅強獨立。儘管她常說不認命,但在改變命運和傳統孝道發生衝突時,往往會選擇後者。
中西方觀念的衝突豐富了人物的性格維度。《小娘惹》中的人物大多善惡分明,是好是壞,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麼做能讓情節衝突更激烈,劇情更跌宕起伏,但也容易讓人物臉譜化。
洪榮狄的做法是儘量在其他維度上豐富人物的多樣性,比如文化層面。月娘本想逃婚一走了之,但最終怕連累家人和朋友選擇留下;陳盛本想追求自由婚姻,但因為自身的懦弱和孝道壓力最終選擇屈服。這其中蘊含了西方文化和東方儒家文化的內在矛盾。
「另外整個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那個年代本就風起雲湧,傳奇故事多,極端的好人和壞人更多。所以在創作時,我也不會刻意塑造處在灰色地帶的人物。」洪榮狄說。情節先行,人物為劇情服務,這樣寫出來的故事才會高潮迭起。
先「引進來」再「走出去」,國劇出海的新思路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部面向中國觀眾的《小娘惹》,那可就錯了。
早在開始籌備時,《小娘惹》就被寄予了爭取東南亞市場的厚望。此前郭靖宇創立的長信傳媒已有多部作品發行至中東、東南亞等地,但都是單純的海外發行,這次拍《小娘惹》則採用了中外聯合開發的模式:中國影視公司領銜,新加坡人參與創作,馬來西亞人參與拍攝。主要出品方愛奇藝則負責海外發行。
在選角方面,男主角寇家瑞被導演謝敏洋選中,主要是因為他的氣質貼近那個年代南洋的富家子弟。肖燕也是因為穿上娘惹服後很像那個年代的娘惹,才被定為女主。為了讓故事看起來更「南洋風」,曾出演原版《小娘惹》的戴向宇和向雲也受邀參演了新版。時隔10年重演山本洋介,戴向宇的登場引發了一波回憶殺。
在製作方面,《小娘惹》的投資較大,主要在馬來西亞拍攝,拍攝時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資金扶持。「這就像影視製作上的『一帶一路』。」洪榮狄笑稱。在寫《小娘惹》之前,郭靖宇就說過,請儘管寫大場面,不要擔心沒錢拍。
有了充足的製作經費,新版《小娘惹》服化道精緻,反映娘惹習俗的大場面眾多。前幾集幾乎是「舌尖上的娘惹」,每道娘惹菜的工序都得很細緻。劇中許多場景都是在娘惹博物館拍的,除了主演們用的杯子以外,布景裡的瓷器、擺件等都是古董。
不過,儘管劇組努力還原娘惹文化,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劇中的TVB配音,一些熟悉港劇的觀眾覺得出戲。「聲音如果不配,南北方口音就沒法統一。但在中國,過了珠江想找團體配音,就只能用香港或者臺灣的配音演員。」郭靖宇解釋道。
在馬來西亞四個月多的拍攝中,中國和東南亞團隊都吸取了寶貴的合拍經驗。「這是個相互學習的過程。」郭靖宇說。中國人的影視工業化水平更高,但不那麼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新馬人合作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項目剛開始時,確實磨合時間很長,但正式開機後很順利。」洪榮狄說。他和謝敏洋導演聊天時,謝導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郭靖宇的團隊:很好相處。
好相處的背後是對創作者的尊重。新馬團隊的拍攝節奏比較慢,每個導演拍哪幾集都劃分得很清楚。「經常演員集中在一個地兒,把一個導演的戲拍完了,剩下10場沒法拍,因為那是另一個導演的。」郭靖宇說,「但這是他們的工作習慣,要尊重。」
同樣的,對於編劇的創作習慣,郭靖宇也儘量不幹涉。洪榮狄表示,目前他還在和長信傳媒合作《南洋女兒情》和《南洋英雄淚》。合作前他就提出,他的工作模式是「孤軍奮戰」,不接受集體寫作,郭靖宇爽快地答應了。
除了洪榮狄外,立志進軍東南亞市場的郭靖宇還在引進其他新馬創作人才,「如果不是疫情原因,我們現在應該有個專門的辦公室,裡面坐著四個新加坡編劇,新人向前輩學習。」目前,長信傳媒在新加坡成立的分公司已成為新加坡第二大影視製作公司。
除了和國內視頻網站、國外創作人才聯合開發南洋三部曲外,長信傳媒還正在籌備《靈魂擺渡·南洋傳說》。2014年,郭靖宇監製的網劇《靈魂擺渡》播出,一連拍了三季,同系列的網絡電影也大獲成功。由新加坡演員出演的《靈魂擺渡·南洋傳說》將融入南洋元素,專門面向東南亞市場,「他們想看他們演員演的版本。」
事實上,郭靖宇並不是第一個瞄準東南亞市場的中國創作者。但此前試圖在東南亞掘金的中國影視公司大都失敗了,「他們中很多人其實並不願長期紮根於此,只是來新馬走個過場。可是你不拍南洋題材,這邊的導演和編劇怎麼會完全配合呢?」洪榮狄說。
《小娘惹》只是郭靖宇團隊徵戰東南亞邁出的第一步。這種先「引進來」再「走出去」的模式能走通嗎?除了雙方磨合這種近在眼前的難題,還有哪些未知的挑戰?在郭導擅長的傳奇劇之外,南洋故事還能寫成哪種類型?中國團隊主導的南洋作品,能同時拿下中國和東南亞兩個市場嗎?新規則的建立,仍需長期的摸索和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