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眾經之心,是所有佛經的關鍵詞總匯,好像我們生活中的名人警句大集合。熟讀《心經》,再讀其他佛經,經常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要讀佛經,又不滿足於簡單地頌「阿彌陀佛」,熟讀《心經》是個好方法。
回首我對《心經》的認識過程,很有意思。日常生活中會有這樣的情形:經常路上遇見某人,熟知彼此的相貌,但從未打招呼或者自我介紹,等某一天有機緣正式介紹認識,就得到兩重驚喜。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風靡全國,電影梗概來自李世民和少林十八棍僧的傳奇故事。英俊的覺遠和尚,美麗多情的牧羊女,曲折離奇的情節,讓一眾少男少女瘋狂迷戀。裡面的臺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成為我們那時的口頭語,經常掛在嘴邊。但是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和來歷。
開始寫《心經》,是二十年後的2006年,寫在那種明八行的冊頁上,至今還留著。由於內容不熟,寫起來很吃力,偶爾能夠不錯不漏工整寫完,就有一點成就感。
寫《心經》,就要對《心經》有所了解。這一了解,石破天驚,引起一連串恍然大悟。
電影《少林寺》裡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源自《心經》。
《西遊記》裡的唐僧是《心經》的翻譯者,三藏法師玄奘。
《西遊記》十九回,唐僧剛剛收了豬八戒做徒弟,烏巢禪師為保他們取經順利,專程來將《心經》傳授給唐僧。從此以後,唐僧每遇到妖魔鬼怪或者艱難險阻,內心失去平衡時,口裡就念念有詞地念起《心經》!
聽流行歌曲,譚詠麟、劉德華、齊豫、王菲等歌星都曾唱過《心經》,旋律各異,但都非常優美虔誠。
有一次出差到景德鎮,偶然買到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的《歷代名家書心經》。這本書裡收錄了自唐代至民國的15位書法大家的《心經》作品,作者包括歐陽詢、張旭、蘇軾、趙孟、董其昌、八大山人、吳昌碩、于右任等,字體涉及篆、楷、行、草。其中還有唐朝的懷仁和尚《集王聖教序》碑刻裡截取出來單獨成篇的《心經》。
在這麼多場合遇到《心經》,已經足以說明,它在我們的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令我費一番工夫牢記在心,不時默念。它最大的好處:讓人獲得內心的平靜。
它告訴我:世間萬物豐富美麗,美食、美味、美人、美景,讓我們賞心悅目,流連忘返,但是不可沉迷其中失去自我,因為一切都會變化。美人遲暮,滄海桑田,我們應該坦然安詳地面對它,接受它。不要因為戀人變了心,就去自殺。不要因為被偷了錢包,就要和小偷以命相拼,你的命比那個錢包重要。
這就是從古至今流傳不絕、越老越紅的大IP呀!
再翻看自己以前抄寫的明八行紙上寫的《心經》,覺得問題多多。因此萌發以《心經》書寫為新起點,來系統學習和鑽研書法的念頭。
研習書法,繞不開王羲之,大家知道他的真跡已經失傳了,現在傳下來的比較常見的《蘭亭集序》是後世書法家臨摹的,整篇324個字,20個「之」字各不相同。
《蘭亭集序》被元代康裡巎(náo)巎評定為「天下第一行書」,位居蘇軾《寒食帖》、顏真卿《祭侄稿》之上,美輪美奐,於初學者難度很大。
如何學習王羲之的行書?經過多方尋找,我找到了學者公認的《集王聖教序》。
《聖教序》全名《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僧歷經千辛萬苦從西天取回來657部經書,又馬不停蹄地組織翻譯工作,十年間一共翻譯了75部1335卷。《聖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為表彰唐僧而親自撰寫的。他不但撰寫了文字,還命長安弘福寺的懷仁和尚,借皇室所藏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從中挑選行書集字,歷時24年集摹而成《集王聖教序》碑。同時集字刻碑的還有唐僧所譯《心經》。
因為是集字,除了少數字由懷仁和尚拼接組合而成,其他字字有源,都可以看成是王羲之的真跡,遺憾的是,少了墨色濃淡和章法布局這些高難度的技巧。
《集王聖教序》可以作為行書字帖,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行氣不貫通,缺少行書的酣暢淋漓,沒有「天下第一行書」的書趣。
古語云:琴聽弦外音,詞嚼字外義;字觀全幅精神,畫賞糊塗筆。中國文化講究整體,書畫也講究整體。
「字觀全幅精神」,是書法作品的創作和欣賞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