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巴雅爾,陳巴爾虎旗金驕蒙元文化傳承發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他製作的蒙古包,環保、耐用、有創意,是遠近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共產黨員,他像「頭雁」一樣,在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帶動牧民脫貧致富、草原生態恢復保護等方面發揮著先鋒模範作用。
「作為傳統蒙古包生產企業,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傳統、引領創新。在這裡工作的牧民不僅要學習蒙古包製作技藝,還可以學習到其它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布仁巴雅爾說。
布仁巴雅爾16歲就開始學習蒙古包製作技藝。2006年,他建立了自己的蒙古包生產廠,不斷提出新的思路與設想,適應現代市場需求變化。他曾為《天驕·成吉思汗》大型實景演出定製蒙古包,為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還原當年的蒙古包,為央視春晚內蒙古分會場搭建蒙古包演播大廳。他創新製作的星空濛古包,「看得見星空」「望得見草原」,他的蒙古包最大直徑可達30多米,產品遠銷北京、四川、遼寧等地,讓蒙古族傳統文化走出了大草原。
布仁巴雅爾認為,古老技藝的魅力才是蒙古包文化世代傳承的根脈,再怎麼創新發展,傳統文化也不能丟。多年來,他始終堅持用皮繩編織哈那,給穹頂加上陶腦,沿用烏尼撐起包頂。
公司所在地西烏珠蘇木黨委書記哈斯門德介紹,金驕蒙元公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景展示基地,免費提供場所,邀請市域內的非遺傳承人,有自主創業想法的牧民傳授傳統馬鞍、民族服飾、馬頭琴、蒙古刀具、勒勒車等手工藝品製作等技術,還幫助牧民創業者開展多項經營活動,為外地遊客提供體驗蒙古族原生態生活場景的平臺,幫助牧民增收。
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走出貧困;幫助33戶低收入牧民創業就業增收,並為每戶發放4.8萬元鼓勵資金;春節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殘疾人家庭送米、面、油和生活用煤;疫情期間出車出力幫助牧民採購生活必需品……這是布仁巴雅爾的企業發展歷程中的「扶貧帳單」。
「我在這裡學習了氈子裁剪技術,每月在金驕蒙元公司打工能掙3000元,公司每年還有分紅。平日再養點牲畜,日子越過越好。」已經脫貧的牧民特格希說。
近年來,金驕蒙元公司為貧困戶和低收入牧戶傳授蒙古包製作技能,提供就業崗位,促進了「黨建+脫貧攻堅+傳承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目前,公司設置19處技能培訓點及體驗基地、實踐基地和黨建促脫貧基地,創造就業崗位80個。
草原上當年開採留下的礦坑,是布仁巴雅爾心中揮之不去的痛。「剛建廠時,一位放牧的老額吉給我形容過這裡曾經的美景,山上有敖包,山下河套裡水草最豐美。當時,我就站在採坑裡向老額吉承諾,既然我來到這裡了,就一定會讓這裡再綠起來。」
布仁巴雅爾從公司撥出資金,過了生產旺季就開始僱鏟車、找工人,填石覆土,恢復生態。他連續6年投資100餘萬元,將9萬平方米的採坑填平。每年春夏兩季他都會僱10多輛鉤機、20多輛鏟車來作業,公司100多位員工都參與過平土和種草。工期緊時,他還僱用嘎查牧民,前後支付了20餘萬的人工費。
草原上的「瘡疤」日漸恢復,布仁巴雅爾用共產黨員的實際行動將當初的承諾變成了現實。(記者 李玉琢 實習生 邱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