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其歷史悠久,習俗眾多,流傳至今範圍最廣的習俗就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其他還有掛艾草、沐蘭湯、戴五毒香囊、鬥草等很多風俗習慣,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
吃粽子
屈原在湖南汨羅投江後,人們為了防止他的身體被魚蝦吃了,向江裡投糯米、豆類、肉等各種食材,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包粽子、吃粽子紀念屈原,粽子有三角形的,也有長方形的,形狀各異。
賽龍舟
最初賽龍舟只是人們用木刻的木板在水上滑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如今已發展成一項競技活動,邵陽縣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盛大的賽龍舟活動,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汛期來臨,賽龍舟活動提前取消了,願端午安康、國泰民安!
掛艾草、沐蘭湯
端午節掛艾草於門窗上有驅除蚊蟲、蛇蟻的功效,還可以用艾草、枇杷葉、野山胡椒等熬水給小朋友洗澡,怯除毒氣,預防也可治皮膚過敏長痘。
佩五毒香囊、穿五毒肚兜
香囊是用棉織布和絲線繡製成各種精巧玲瓏的小布包,繡上「五毒」形象的蛇、蠍子、壁虎、千爪蟲、疥蛤蟆,裝上雄黃、蒼木、艾等中藥。
孩子拴上「五毒」香囊,馱在背上,或做成「五毒」肚兜穿在身上,據說就會受到神靈的保護,保佑他們平安成長。
鬥草又稱鬥百草
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遊戲,屬於端午民俗,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其最初的源起已無處可尋,鬥草可分為武鬥和文鬥。
「武鬥」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
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採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因此玩這種遊戲沒點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2020年特殊的一年,希望端陽陽氣旺盛能驅除惡疾,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