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電影的開幕:除了把出片名當開幕,有些電影有其自身的開幕儀式。
生活需要儀式感。
我們現在去電影院看電影:
1.社交:和女朋友看。
2.大熒幕和音響。
3.儀式感。
開幕本來是指,實體舞臺有一塊幕布可以拉開:開幕;也可以關合:閉幕。我理解本來的用處是為了換場時先不讓觀眾看到布置場景用的,觀眾一下子看到布景有種視覺衝擊力更容易帶入情景。
藝術都是帶著鐐銬跳舞,跳著跳著鐐銬也成了表現的一種手段。
我是沒見過,聽說舞臺劇昭君出塞最後一幕是:昭君緩緩的走,一步三回頭。與之對應的是幕布左右向中間慢慢的合,特別是最後一下拉幕突然加快,幕布飛起,交錯合攏,又會因為地心引力和慣性的作用,最後一次分開,在幕布縫隙間透入出:昭君的最後一回頭和最後一步。
有這手拉幕絕活的是一位人藝的老先生,只有他拉的出幕布和昭君漫步出走相配合的節奏,和最後那個一瞬間的合了又開,在馬上自然合上的感覺。
看過的都說,其實只走了5到6步,但感覺是走出了7到8裡地啊!
幕布和演員的配合:極好的表現了欲留還走,情非得以的感覺。
真是:
七八步萬水千山
一二時三年五載
開幕;閉幕;謝幕;很有儀式感。
一般我們把電影出片名當開幕,我小時侯電影總是先出片名的,現在基本是先來一段再出片名。
如果簡單的把出片名當開幕,那開幕的時間也無非是一開始或一段情節之後。
但其實有些電影有自身的開幕儀式,這個儀式感和出片名和出字幕是相分離的。
前面的大熱片:信條。
第一場戲,在一家劇場。當然是暗示俄羅斯一次真實的人質營救事件。
我的另一個解讀是:電影開場儀式感。我注意到兩個細節:
1. 電影一開始,演奏還沒有正式開始。指揮拿起他的指揮棒敲了敲樂譜架子,指揮是讓樂隊試試音準備一下,也是暗示看電影的觀眾,你也可以準備了。電影要正式開始了。
2.黑人主角第一個鏡頭是在睡覺,被人推醒的。有人說這是諾蘭自我致敬盜夢空間,也可以這麼理解。我的理解是:你是觀眾,你也是主角,不要睡了。現在是電影真的正式開始了。之後馬上上節奏了。
信條現在還沒有資源,我忘了是什麼時候出片名和字幕的。但我認為這電影的第一場戲,黑人主角出動前就是電影的開幕。
諾蘭想要這個儀式感。
昆丁的無恥混蛋,是一開始就出片名和字幕的。
但第一個鏡頭和第一場戲,是圍繞那塊掛起的白色的布開始的。第一個事件納粹摩託車聲音過來,女兒的動作是掀開這塊布。
這也是電影開場模仿借鑑舞臺劇開場的意思。
信條開幕的儀式感,很直白。我想大家就是can’t see it but can feel it.
無恥混蛋開幕的儀式感,我及can’t see it and I can’t feel it. 聽人這麼一說,我覺得也有道理。
我今天特別想說的是駭客帝國的開幕,我覺得出現在21分鐘。電影開始後21分鐘。似乎有點晚,但從三部的角度說還算可以。
墨菲斯約neo在亞當斯橋下見面,那個水幕我理解就是熒幕,neo上車,車鑽出水幕就是電影正式開幕。
小時侯看是看打打殺殺,看cool勁。我那時雖然看不出什麼東西,but I can feel it.
而且這個橋洞是有一張專門的海報,我記得。和neo手拿M16的cool勁不能比,但我一直覺得很有寓意。
橋是neo和墨菲斯等人見面的地方,及neo脫離母體的開始。從情節上的確是電影的正式開幕。
當然這個橋明喻暗喻都是墨菲斯說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
這個水幕和熒幕非常接近,neo也不斷的向水幕後面張望。對此我有這麼幾個理解:
2.他已經覺得這個世界不真實了,他看到的是鏡中花水中月。但他看不清。
3.他和普通觀眾一樣在等開場,因為電影放映前我們影迷就想知道關於這個電影的東西。電影說什麼?主角扮演什麼角色?什麼類型的電影?etc. Neo有一種觀眾的窺視感。
我對以上的解讀比較確性。電影等藝術的東西,當他誕生後,解讀權就在觀眾的手中了。
但我覺得這個的確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然怎麼解釋導演要neo不斷的張望水幕呢?
我討厭過度解讀,過猶不及。過度解讀的危害大於,遠遠大於解讀不出。
我還有一個發現,和大家分享。事實是事實,解讀是解讀。
FACT: 這個大的雨,neo手中沒有傘,他頭髮是溼的,但衣服沒有溼。
導演想表達什麼?
我的理解是:表現這個不是真實的世界,這是在母體中。計算機CPU的速度和內存不足,你可以感受到的頭髮,我處理成溼的,衣服嘛你一直在向水幕張望,你沒有注意到你的衣服,那衣服就是幹的吧。
有人用量子物理學解釋這個世界是虛無的,因為只有你注意到的才會幫你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