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銷量持續高增長 鋰電產業鏈報價提升
據乘聯會數據,11月新能源車零售銷量16.9萬輛,同比增136.5%。五菱宏光MINI、特斯拉Model 3等車型的零售量領先,規模優勢逐步體現。另據上海有色網,工業級、電池級碳酸鋰價格8日調漲1000元/噸,漲幅逾2%。目前上遊鋰電關鍵材料供不應求,主流廠商滿產,六氟磷酸鋰、正極材料、碳酸鋰12月以來紛紛漲價。產業鏈相關公司有贛鋒鋰業、德方納米、當升科技等。
贛鋒鋰業中報點評:鋰鹽價格下行致業績承壓,下半年將改善
贛鋒鋰業 002460
研究機構:中原證券 分析師:牟國洪 撰寫日期:2020-09-03
公司業績受累於鋰鹽價格下行。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23.87億元,同比下降15.43%;營業利潤1.92億元,同比下降50.35%;淨利潤1.56億元,同比下降47.1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1.90億元,同比下降2.37%;基本每股收益0.12元。其中第二季度營收13.08億元,同比下降12.36%,但環比一季度增長21.25%;淨利潤1.49億元,同比一季度大幅增長245.42%。公司淨利潤下滑幅度大於營收下降幅度,主要原因為鋰鹽價格同比大幅下降影響公司盈利能力。
新能源汽車行業景氣度將持續向上。2020年上半年,全球電動乘用車銷量約85.1萬輛,同比下降16%,其中3-4月份受疫情影響導致停工停產,銷量急劇下滑;但5-6月份開始反彈。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靚麗的是歐洲,20年上半年歐洲新能源市場滲透率達7.9%,其中純電動車型滲透率為4.3%,高於2019年累計3.6%的滲透率。結合歐洲相關政策及行業動態,20年歐洲新能源汽車增速將在50%以上。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上半年同比下滑,1-7月國新能源汽車合計銷售48.6萬輛,同比下降32.8%,合計佔比3.94%,其中7月銷量9.80萬輛,同比增長22.83%,為連續12個月同比負增長後首次轉正。2020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政策持續偏暖,補貼延長至2022年底,總體預計下半年我國新能汽車銷售將持續增長。
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仍承壓,預計下半年總體穩定。受供需格局等多因素影響,2018年以來主要鋰相關產品價格總體下行,如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由18年初的17萬元/噸大幅跌至2019年底的5萬元/噸,氫氧化鋰價格趨勢總體相同。2020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總體仍承壓,如截止8月28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4.0萬元/噸,較2020年初的5.0萬元/噸下降20%;氫氧化鋰價格為5.38萬元/噸,較2020年初的5.63萬元/噸下降4.44%。結合下遊需求、行業供需格局、上遊原材料成本和價格走勢,總體預計電池級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已基本觸底,後續總體穩定。
公司鋰鹽產品業績有望改善,鋰電池業務將持續高增長。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鋰生態企業,擁有五大類逾40種鋰化合物及金屬鋰產品,業務涵蓋上遊鋰提取、中遊鋰化合物及金屬鋰加工以及下遊鋰電池生產及回收等,產業鏈協同優勢顯著。20年上半年,荷蘭贛鋒與美洲鋰業以及阿根廷Minera Exar 公司達成協議,將對Minera Exar 和ExarCapital 的持股比例提高至51%。截止2019年底,公司碳酸鋰和氫氧化鋰有效產能分別為2.575萬噸和2.4萬噸;2019年,公司產品折合碳酸鋰當量合計5.42萬噸,同比增長28.24%。20年上半年,公司鋰系列產品合計營收17.83億元,同比下降21.25%,在公司營收中佔比74.69%,營收下滑主要系鋰相關產品價格下降和疫情影響下遊需求;
鋰電池、電池及其直接材料營收4.1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5.42%,營收佔比17.37%。公司在鋰電池業務方面繼續加大布局,其中贛峰電子TWS 電池達到日產10萬-12萬隻;東莞贛峰的全自動聚合物鋰電池生產線以及贛鋒鋰電的磷酸鐵鋰儲能電池生產線運轉順利;退役電池回收將建立每年可回收10萬噸退役鋰電池的大型綜合設施。全球新能源汽車下半年將顯著改善,結合公司鋰鹽系列產品行業地位及產品價格走勢,預計下半年鋰系列產品業績將改善;TWS 下遊需求確定,預計鋰電池業務將持續高增長。
關注公司重大合同和相關合作協議執行進展。2018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相繼與LG 化學、特斯拉、德國寶馬、德國大眾等籤署了重大合同或戰略合作協議(詳見表3),其中公司與特斯拉籤訂的戰略合作協議約定自2018年至2020年,特斯拉指定其電池供貨商向公司及贛鋒鋰業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採購電池級氫氧化鋰產品,年採購數量約為公司該產品當年總產能的20%。20年8月19日,公司與江特電機籤署了合作協議。上述系列合同或相關合作協議的執行將對公司業績產生積極影響,後續積極關注相關合同或合作協議的執行進展。
公司盈利能力回落,預計下半年穩中略升。2020年上半年,公司銷售毛利率19.35%,同比大幅回落5.75個百分點。具體至分產品:鋰系列產品毛利率為20.44%,同比回落8.41個百分點;鋰電池系列產品為15.89%,同比提升7.92個百分點。結合行業競爭格局及鋰鹽產品價格走勢,總體預計下半年公司盈利能力將穩中略升。
維持公司「增持」投資評級。預測公司2020-2021年攤薄後的EPS 分別為0.42元與0.81元,按9月2日52.78元收盤價計算,對應的PE分別為124.3倍與65.5倍。目前估值相對行業水平偏高,考慮行業前景和公司行業地位,維持公司「增持」投資評級。
德方納米三季報點評:業績底部即將反轉,毛利率逐步修復
德方納米 300769
研究機構:華安證券 分析師:陳曉,滕飛 撰寫日期:2020-10-29
三季度業績。
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5.75億,同比減少22.35%;歸母淨利-0.11億;經營性現金流0.61億,同比減少59.16%。其中2020年Q3營收2.18億,同比減少22.70%,環比增長9.73%;歸母淨利-0.04億,環比減虧;經營性現金流0.28億,同比減少48.39%,環比增長76.36%。
磷酸鐵鋰價格下跌拖累淨利,產能利用率提升助力毛利率修復。
預計公司Q3出貨量0.7-0.8萬噸,基本滿產滿銷;但由於磷酸鐵鋰價格Q3仍在下跌導致營收同比減少,環比增長有限,歸母淨利仍然小幅虧損,但相較Q2減虧0.15億。產能利用率提升降低生產成本,Q3毛利率為9.18%,環比增長6.36pct,毛利率修復邏輯逐步兌現。Q3期間費用率18.72%,環比減少0.09pct,基本穩定。
磷酸鐵鋰價格企穩,公司產能擴張成本下降將迎來利潤收穫期。
當前磷酸鐵鋰價格已經跌至行業成本線附近,原材料碳酸鋰供給收縮需求回暖下有觸底回升趨勢,成本支撐下預計磷酸鐵鋰價格後續企穩。公司目前磷酸鐵鋰產能3萬噸,基本滿產滿銷,在建3.5萬噸,規劃4萬噸;在建及規劃產能位於曲靖新基地,具備區位和低電價優勢,成本將進一步下降。隨著磷酸鐵鋰價格企穩,公司產能釋放成本下降,營收將大幅增長,迎來利潤收穫期。
投資建議。
參考Q3磷酸鐵鋰價格下跌的情況,我們小幅下調2020-22年盈利預測為0.08/1.10/2.19億,EPS為0.10/1.41/2.81元,對應21/22的PE分別為77/39,考慮到磷酸鐵鋰行業的高增長和公司的強競爭力,以及業績底部即將反轉,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產品價格下降、產能釋放進度及行業發展低於預期。
新宙邦:發布2020年股權激勵方案,開啟新一輪成長期
新宙邦 300037
研究機構:平安證券 分析師:朱棟,皮秀 撰寫日期:2020-12-01
推出新一輪股權激勵,彰顯發展信心: 此次激勵方案是繼 2016年之後公 司推出的新一輪股權激勵政策。其中首次授予 569.8萬股,預留 63.2萬 股,分別佔總股本的 1.39%和 0.15%,本次激勵對象包括董事、高級管理 人員、中基層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等在內的不超過 319人。 首次 授予部分的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為每股 41.54元,等於本激勵計劃公告 前 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每股 83.08元的 50%;限售期分別為從 授予日起 12/24/36個月,對應解除限售的比例分別為 30%/30%/40%。本 次激勵計劃以 2019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為基數, 2020-2022年扣非後歸 母淨利潤增速不低於 50%/65%/82%則觸發部分股權解鎖, 若三年增速不 低於 60%/76%/100%則觸發全部股權解鎖;除公司層面外,員工所能獲 得的最終限售股數量還與業務層面和個人層面的評價有關。與 16年的股 權激勵相比,本次覆蓋的員工人數呈翻倍趨勢,激勵方式也更加多元和靈 活,有利於調動員工積極性。
股權解鎖難度不大, 待攤費用增加影響報表利潤: 按照公司 2019年 3.06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計算, 2020-2022年淨利潤分別達到 4.6/5/5.6億元 則可實現部分股權解鎖,達到 4.9/5.4/6.1億元便可實現全部股權解鎖;根 據對公司的盈利預測情況,我們認為解鎖難度不大。另一方面,基於目前 的授予價格, 2020年股權激勵計劃費用攤銷合計成本 2.37億元, 20-23年分別攤銷 0.12/1.32/0.64/0.29億元,對公司未來兩年的利潤有一定影 響。對比 16年的股權激勵方案,我們認為本次方案攤銷成本的增加主要 在於會計處理的變化: 16年採用 B-S 模型測算得到的每股攤銷成本為 9.4元,總攤銷費用 5290萬元;若採用與本次相同的差價法(限制性股票公允價值-授予價格) 計算得到每股攤銷成本 30.47元,總攤銷費用則為 1.7億元, 是原會計處理確認的股權激勵費用的 3倍以上。我們認為採用新的會計處理方法大幅增加了股權激勵的攤銷成本, 影響未來兩年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改善,帳面利潤可能會受到衝擊;但同時此次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實施後,有望激發管理團隊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經營效率,給公司帶來更高的經營業績和內在價值。
電解液量價齊升,併購+擴產拓寬盈利邊界。 根據百川資訊,六氟磷酸鋰目前報價 9.5-10.5萬元/噸,四季度以來,在供需改善推動下,六氟價格累計漲幅超過 40%;未來 1-2年六氟新增產能有限, 隨著需求端重回高增長,供需格局有望進一步改善;我們預計 21年六氟過剩產能將縮減至 4000噸以內, 22年實現供需平衡, 21-22年價格中樞或將上移至 12萬元/噸。在溶劑方面,當前 DMC 價格高位震蕩,維持在每噸萬元以上。我們認為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能順利傳導,電解液價格有望迎來量價齊升的景氣周期。公司電解液業務在 21年將迎來產能釋放期,荊門 1萬噸+波蘭 2萬噸將於明年二三季度陸續投產, 後續還有兩地的二期項目以及海斯福二期 3萬噸的項目跟進;惠州三期 5萬噸溶劑項目預計將於 20年年末或明年初投產,併購的九九久項目也有望於明年並表,一體化建設將帶來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在氟化工方面,海德福一期項目預計將於 2022年投產,打通氟精細化學品上遊原材料實現一體化延伸;海斯福二期預計將於 2024年投產,實現氟化工產能的進一步擴張。我們認為公司踐行內生+外延的發展方式,在電解液+氟化工的雙輪驅動下業績有望實現快速增長。
投資建議: 暫不考慮九九久併購以及此次股權激勵帶來的費用攤銷,維持公司 20/21/22年歸母淨利潤 5.38/6.98/9.02億元,同比增長 66%/30%/29%,對應 11月 30日收盤價 PE 分別為 61.8/47.7/36.9倍。我們看好中短期內鋰鹽漲價的持續性、公司一體化布局帶來的盈利能力提升以及公司在全球主流電池廠商中的供貨份額的增長,維持「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 1)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市場增速不及預期的風險,若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預期,產品升級以及電池技術的發展不及預期,將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動力電池的需求造成負面影響。 2)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風險,若上遊原材料價格上漲超出預期,不能將成本的增加有效轉移給下遊企業,將對公司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3)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的風險,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眾多供應商紛紛擴大產能,行業競爭加劇帶來的價格戰將顯著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天賜材料:雙輪驅動,電解液龍頭再啟航
天賜材料 002709
研究機構:東吳證券 分析師:曾朵紅,阮巧燕 撰寫日期:2020-11-23
立足電解液 15年,電解液放量疊加六氟漲價周期開啟, 龍頭再啟航! 公司 日化材料起步,深耕電解液多年, 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電池業務協同,逐 漸輻射鋰電行業閉環。 電解液價格 18年起跌到底部, 公司在此期間,拓展 海外客戶、布局上遊原材料、研發生產新型添加劑,進一步強化自身優勢, 一體化布局+下遊客戶放量, 20年電解液份額提升至 30%, 毛利觸底反彈, 重回 30%+。 電解液綁定海外大客戶逐步放量,基本面支撐六氟漲價新周期, 公司業績新動能不斷, 主業全面開花。 選礦及電池運營業務減值損失計提 基本完畢,正極業務開始扭虧,日化業務表現亮眼,公司輕裝上陣,電解液 龍頭再啟航! 技術為本,客戶綁定及一體化布局優勢兌現, 行業上行周期獲取阿爾法。
行業底部過程中,公司重視研發, 增強布局新型添加劑、新型鋰鹽,構建差 異化壁壘, 增強自身競爭力,成長為國內電解液龍頭,市佔率一路上升至 30%+; 我們認為公司阿爾法來自於: 1) 公司打造「硫酸—氫氟酸—氟化鋰 /五氟化磷—六氟磷酸鋰—電解液」產業鏈布局, 獨掌液態六氟技術,成本 較行業平均降低 10-15%, 添加劑、溶劑產能投產, 自供比例進一步提高, 將顯著增厚利潤; 2)公司綁定下遊優質客戶, 為 CATL 主供應商,佔比超過 50%, 20年起海外動力將開始放量, 進入 LG、松下供應鏈,並與海外特斯拉 籤訂長期合同, 我們預計 2020年公司出貨近 7萬噸,同比+45%,其中海外 出貨量有望達到 1萬噸, 同比翻番以上, 21年受益於 LG 及特斯拉放量, 我 們預計出貨超 11萬噸,同比+60%,市佔率進一步提升。
基本面支撐六氟漲價周期, 供需結構改善再為公司賦能。 9月起六氟供給緊 張,目前較底部已上漲 30%+,摸高至 10萬元/噸,我們預計 11月-12月中 旬下遊需求旺季將延續,六氟短期供給緊張局面可持續至年底,預計年內 六氟價格漲至 11萬,長期來看 21年為國內電動車銷量大年,對應全球六 氟磷酸鋰 5.6萬噸,而 21年全球有效供給為 5.8萬噸,供需格局扭轉確 立, 2年維度看六氟供需緊平衡,整體供應偏緊+季節性失衡,預計價格 12- 15萬元/噸。六氟價格 10萬元/噸對應公司電解液單噸淨利 0.7萬元/噸, 12萬元/噸對應單噸淨利超 0.9萬元/噸,彈性大。公司目前六氟產能 1.2萬噸,並計劃新增 6萬噸液態六氟產能,六氟自供比例提高將進一步強化 公司成本優勢, 21年電解液實現量價齊升。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 考慮到公司為全球電解液龍頭,行業地位穩固,且 穩定綁定國內主流電池企業,海外客戶即將放量,海外市佔率提升,將充分 受益全球電動車化趨勢,市佔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21年六氟緊供給格局不 變,公司有望充分受益漲價周期。我們預計公司 20-22年歸母淨利潤 7/12.06/15.08億,同比增長 4193%/72%/25%,對應 PE 為 58x/34x/27x。考 慮到公司是電解液龍頭,主要客戶需求恢復,給予 21年 50倍 PE,對應目 標價 110.5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銷量不及預期, 六氟漲價不及預期
威華股份:與LGI籤訂氫氧化鋰供貨協議
威華股份 002240
研究機構:信達證券 分析師:婁永剛,黃禮恆 撰寫日期:2020-08-06
事件:8月4日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致遠鋰業近日與LGInternationalCorp.(LGI)籤署了《購買協議》,LGI擬向致遠鋰業購買細磨氫氧化鋰,其中1,500噸在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內裝運,2021年的預估採購量雙方應於2020年12月31日前協商確定。
點評:供貨LGI,進入海外核心供應鏈。LGI隸屬於韓國LG集團,實力雄厚。LG是全球動力電池龍頭生產供應企業,擁有絕對的產能規模和核心技術優勢,其動力電池下遊客戶幾乎涵蓋了特斯拉、大眾、戴姆勒、雷諾等所有主流的車企,未來高鎳動力電池產能規劃非常大,因此對氫氧化鋰的需求也非常大。公司與其籤訂供貨協議,一方面表明公司氫氧化鋰產品質量得到國際核心客戶的認可,另一方面公司也間接進入了特斯拉、大眾等國際主流車企的供應鏈,成為鋰電新能源「核心圈」成員。同時進入LG供應鏈,公司也擁有了與國際藍籌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係的先發優勢,後續隨著LG產能規模的擴大,公司將持續受益,保證業績穩定增長。
加速鋰產業布局,進軍一線鋰龍頭陣營。公司孫公司奧伊諾礦業下屬鋰礦於2019年11月投產,生產規模40.50萬噸/年,達產後可滿足約1萬噸碳酸鋰的生產,保障了公司鋰礦原料的供應並降低了成本;公司現有鋰鹽產能2.3萬噸/年,預計2020年年末將達到4.3萬噸的產能規模。憑藉資源、鋰鹽產能規模和技術優勢,公司除了與LGI籤訂供貨協議外,還與寧德時代、廈門鎢業、杉杉能源、巴莫科技等行業領先企業籤署了長期供貨協議,進一步推動公司鋰鹽業務持續穩定發展。至此,公司已經進入國內、國際核心電池企業供應鏈,成為鋰鹽主流供應商。同時公司全資子公司盛威鋰業金屬鋰項目首期產能目前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預計三季度建成投產。公司不斷擴張鋰業務產能,積極拓展下遊藍籌客戶,並剝離非鋰業務回籠資金,專注發展鋰產業,戰略清晰、目標明確,未來有望進入鋰行業一線龍頭陣營。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不考慮木材業務剝離,預計公司2020-2022年EPS分別為0.09、0.28、0.54元/股。考慮公司已布局上遊鋰礦資源並投產,同時不斷擴張鋰鹽產能,並進入LG、寧德時代等優質客戶供應鏈,維持公司「買入」評級。
風險因素:新能源汽車需求增長不及預期或鋰市場供給釋放超預期導致鋰價繼續下跌;公司奧伊諾鋰礦或新增鋰鹽產能投放進度低預期;公司氫氧化鋰產品供貨量和供貨進度低預期。
當升科技:海外放量+產能落地,正極龍頭全球競爭力逐步突顯
當升科技 300073
研究機構:東吳證券 分析師:曾朵紅,阮巧燕 撰寫日期:2020-12-07
背靠央企, 全球技術領先的正極龍頭, 19年包袱出清。 公司背靠央企, 管理層大多北京礦冶技術出身, 研發投入和專利布局領先同行, 為國內 第一批量產高鎳正極的企業,技術和品質領先。 目前穩定供貨 SK、 LG、 村田、比亞迪、中航、億緯等頭部電池企業。 19Q4計提比克 70%壞帳 及中鼎商譽減值, 輕裝上陣, 20Q1-3淨利潤 2.65億, 同比+20%, 恢復 平穩增長。 20年預告歸母淨利潤 3.2-3.8億,同比增長 253%-282%。
正極需求五年複合增速 35+%, 歐洲產能缺口國內企業受益。 預計 25年 全球正極需求 217萬噸,五年複合增速 35%。 20年歐洲需求暴增, 20- 22年歐洲本土正極產能僅能滿足 30-40%需求, 中國正極企業有望加速 海外替代。
目前頭部企業已獲海外訂單,格局有望逐步集中。 原材料成 本佔比 90%,正極利潤主要來自加工費和對原料價格周期的把握。目前 5/6系正極毛利率 10%-12%左右, 8系因技術溢價毛利率 15-20%。預計 鐵鋰路線中短期份額回升,但高鎳理論成本更低,仍為長期選擇,技術 領先的企業享有超額利潤。另原材料鈷鋰價格均在歷史大底,明年需求 旺盛預期價格反彈,正極廠商將受益庫存漲價。 客戶結構優質, 21年銷量高增 70%+,單噸利潤優勢保持。 20年產能從 2.4萬噸迅速擴至年底 4.4萬噸, 後續常州基地仍有規劃, 23年產能 8- 9萬噸。公司預示訂單充足, 預計實現滿產滿銷。 預計 20-22年公司正 極出貨分別 2.4/4.5/6.4萬噸,對應增速 57%/88%/43%。 當升出貨以海 外為主, 20年佔比預計 70%,且為 SK 全球主供,預計 21年供貨 2萬噸 左右,另穩定供貨 LG 儲能、村田、比亞迪、億緯等。 盈利方面, 海外對 品質要求高, 定價合理, 持續強化公司品質把控。 20Q3公司單噸利潤預 計 1.3萬元/噸,而行業平均在 0.7-1萬/噸。 21年產能利用率及海外 佔比維持高位, 預計公司單噸利潤維持 1.2萬元/噸左右,優於同行。
長期看國內/海外三元市場份額預計 9-10%,看 25年仍有 5倍出貨增長 空間。 我們判斷 25年國內/海外三元正極需求分別 49/117萬噸, 預計 當升科技國內/海外份額均在 9-10%,對應 25年出貨 15萬噸左右,較 20年仍有 5倍以上增長, 20-25年複合增速 44%。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 我們預計公司 2020-2022年預計歸母淨利 3.6/6/8.2億,同比增長 274%/67%/36%,對應 PE 為 54x/32x/24x,給予 2021年 50倍 PE,目標價 69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 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 技術 路線切換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