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瑤族長鼓是流傳於廣東連南瑤族地區用於民族舞蹈表演及伴奏的主要道具,是千百年來瑤族群眾生產生活的積澱和智慧的結晶,表現出瑤族人民勇敢而樂觀的精神面貌。圖為2019年「盤王節·耍歌堂」活動現場。新華網 陳雪瑩/文(連南融媒體中心丘志高供圖)
唐橋辛二公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長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六歲起學習長鼓,被當地稱為「鼓王」。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長鼓製作技藝從選材到成品基本為手工製作,是體力活。今年79歲的唐橋辛二公已經很少做長鼓了,偶爾指點一下徒弟唐買社吊。圖為師徒交流長鼓製作。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唐橋辛二公家裡依然留存著長鼓製作的工具。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以及向老前輩的學習,唐買社吊入選傳統技藝類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長鼓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學習長鼓製作技藝是受父親薰陶,也是由他搭橋牽線。」唐買社吊的父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瑤族耍歌堂」代表性傳承人唐買社公,也被稱為油嶺「歌王」。圖為唐買社吊(左)、唐橋辛二公(左2)、唐買社公(右2)合影。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制模、鏤空、修整、油漆……唐買社吊說,長鼓製作為手工製作,步驟繁多,對體力要求非常高,且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打磨。圖為長鼓製作步驟演示。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工作室內晾曬的「鼓面」。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由於瑤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此前長鼓製作技藝的傳承只能靠前輩口傳心授。唐買社吊用了大半年整理,總結出一本教材,用於展示這門傳統技藝。「雖然現在只是初稿,但是我有信心能印刷出版。」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瑤族長鼓是珍貴的民族文化財富,是不可磨滅的。」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唐買社吊擔心出現後繼乏人的狀況,並開始培養接班人。圖為唐買社吊和學徒交流。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學徒在製作長鼓。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我們就開班教學。」唐買社吊說,高中生的想像力豐富,是培養為傳承人的潛力人群。此外,他還為當地貧困戶和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助力他們脫貧致富。圖為廣東瑤族博物館2020年「瑤族非遺技藝傳承之百人制鼓」研學活動。新華網 陳雪瑩/文(連南融媒體中心丘志高供圖)
技藝的傳承離不開創新。唐買社吊在老前輩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發出精美的長鼓。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唐買社吊說,工藝坊的經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他們也面臨著生存壓力。「我們現在計劃通過量產工藝品的形式,擴大經濟效益,以帶動旅遊業發展,為連南的發展貢獻一點力量。」圖為長鼓工藝品。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
如今,走在連南的大街上,長鼓形狀的燈飾隨處可見。長鼓製作技藝的發展不僅讓更多人聽到瑤族的好聲音,也讓這裡的人們生活更加富足。新華網 陳雪瑩/文 林曉蕾/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