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我國可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個故事除了在民間人們口口相傳以外,舞臺藝術表現的傳播形式也相當多。但是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梁山伯、祝英臺其人其事?如果有,他們是哪個時代、什麼地方的人?或者根本就沒有這回事,只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的「小說家」所捏造的?小編把幾種說法匯總了一下,以供看官們品評。
否定真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認為:梁祝、白蛇傳、牛郎織女、孟姜女的故事合稱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並編成戲劇。儘管戲劇和故事都十分動人,但畢竟只是傳說,因此事實上是不存在其人其事的。
還有一說:梁山伯和祝英臺在歷史上的確是確有其人的,但他們根本不可能認識。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臺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另外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
其實,研究「梁祝」是否確有其人其事不是從今日開始的。歷史上有些嚴肅的學者也進行過研究和探索。清代乾隆時著名經學家焦循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在《劇說》卷二中說全國至少有四座所謂「梁祝墓」。第一處墓葬地在河北林鎮,記載於宋元時期作家劉一清的《錢塘遺事》。第二處墓在山東嘉祥縣,焦循曾經親眼見到祝英臺墓的碣石拓片。第三處墓在浙江寧波,這一說法是嘉慶元年焦循到寧波,「聞其地亦有祝英臺墓,梁山伯、祝英臺墓,在鄞西十裡接待寺後,舊稱義婦冢。」焦循在記載中雖然沒有說曾經親眼看見這座墓。但當地居民說上世紀四十年代不光看到梁祝墓,還看到過梁祝廟。第四處是揚州祝英臺墓。
如果確有其人其事,那麼二人的愛情故事到底發生於什麼朝代,也有爭論。有的專家說是東晉,有的專家說是明代。持祝英臺為明代人說法的,主要源於明朝傳奇《同窗記》。傳說中的「梁祝書院」所在地確為明代杭州一所著名書院,不過不叫「梁祝書院」,而是叫「敷文書院」。但是小編覺得只憑這點蛛絲馬跡,並不能就斷言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明代人。
持祝英臺為東晉人說法的,則依據史書所載相關資料。據元代鍾嗣成《錄鬼簿》所記,元曲大家白仁甫有《祝英臺死嫁梁山伯》的劇目,可惜劇本已佚,無法知其概要。北宋蘇東坡的詞集《東坡樂府》有詞牌《祝英臺》,以後辛奔疾、吳文英均右詞作。據此又可以推斷,至少在北宋時就已經有梁祝故事的流傳。
總之,梁祝故事因感人至深,才會代代相傳,後人才信以為真。梁祝故事的真實與否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您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可以留言給我們哦!
明日笑動劇場欄目中由李梓庭、孟令一為您帶來相聲《借鑑》,他們從更另類的角度解讀梁祝故事,講述梁山伯、祝英臺其人其事。爆笑來襲,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