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瑩 來源:鳳凰熱追蹤
有人開玩笑說:2015海峽兩岸最大的共識,就是「不理周玉蔻」。
有人開玩笑說:2015海峽兩岸最大的共識,就是「不理周玉蔻」。
11月7日在新加坡,習近平會見馬英九,臺灣獨立媒體人周玉蔻在陸方、臺方分別召開的記者會上都有「鬧場」。她攻擊陸方記者會「沒有誠意」,又對馬英九大喊「你說謊」。
記者會上的表現並不是她當天的全部「動作」。她說,在記者會之前,習近平和馬英九合影時,也是她高喊「揮揮手啦」,兩人於是一起揮手。這段視頻被發在Youtube上後,網友Sx Ye笑評:「其實能控制海峽兩岸的人是她吧?」
她的「鬧場」行為,在臺灣引發大量爭議,更導致大陸網友一片罵聲。而她一如既往不當一回事:「我又不需要選票!……這些對我來講一點都不重要。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我追求了真相,就這樣子。」
「白宮資深記者海倫·湯馬斯說過,記者的工作就是讓政客不舒服。那我最喜歡讓政客不舒服。我現在會讓馬英九不舒服,讓張志軍不舒服,將來我也會讓蔡英文不舒服,也會讓更多的政治人物不舒服,」一副「娃娃音」、身高僅155公分的她,卻是臺灣最強勢的女性媒體人之一。
習近平揮手是我喊的
如今她以在「習馬會」上「鬧場」而出名;但其實在記者會之前,她還是抱著滿腔好意的。
「1989年,李登輝訪新加坡,隨行採訪;1989年,郭婉容帶團出席北京亞洲開發銀行年會,現場採訪;2015年,馬習新加坡會,現場採訪是必然,」出發去新加坡前,62歲的她在臉書上宣稱:「我好喜歡我的工作。」
「馬習會關乎兩岸發展與臺灣未來,善意祝福是必然的基本態度,」「習馬會」當天下午1點,她還這樣在臉書上寫道。
那天,她全天在臉書上直播「習馬會」。為了等習近平和馬英九的合影,她說自己搶在最前面,跪了70分鐘。
下午3點,習近平和馬英九一左一右同時進場。在第一排的她高喊:「揮揮手啦,總書記!」很多記者也跟著她喊起來。習近平和馬英九於是揮手致意。
她對這一幕非常得意。這讓她回想起,1989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待老布希,36歲的她是現場唯一的臺灣記者。
「我看到鄧小平先生,我說鄧主席我是臺灣來的記者,最後鄧主席還看我一眼。因為那時候兩岸關係非常封閉,所以法新社還發了一個稿子說,這是兩岸之間奇怪的另類接觸。因為這個,我們老闆還贈送了一個金牌給我。」
她自認是非常了解大陸的,因為她曾是第一批駐大陸的臺灣記者。
直到聽到馬英九講話後,她才怒了。「馬英九公開致辭的時候,新聞中心的臺灣記者就罵開了。」
記者會上,儘管馬英九回答了14個問題,但她更火大了。
「前三個問題我就發現,他也是安排的。因為畫面很快就轉到他提到的那些記者,而且問問題的人居然都是主管,不是線上記者,這就讓我有點火大。所以我是在最後1/3時間我才舉手,陳以信(馬英九發言人)在我對面,白宮的記者都是最資深的那一位可以先發言,我跑了38年新聞,我沒有資格問一個問題嗎?你明明知道那些年輕記者不敢問好多問題啊,而且全臺灣都知道我是一個會問問題的人!」
我們是老一派的記者,受的教育和訓練是不一樣的
「我們是老一派的記者,受的教育和訓練是不一樣的,」她語氣中有不容置疑的驕傲。
周玉蔻在記者會上
她從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後來到哈佛大學進修碩士,畢業後回臺灣參與《天下雜誌》的創刊,擔任創刊號封面故事的撰稿人。
她的新聞啟蒙老師是《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這位如今已73歲的臺灣女性新聞人,曾任美國費城詢問報記者、合眾國際社記者、紐約時報駐華記者、亞洲華爾街日報駐華特派員,獲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新聞獎,其名言是:「我以做一位記者為樂」。
「她是我大學老師,所以我很幸運受到很經典的訓練:就是追求真相,」周玉蔻說。
周玉蔻後來在《聯合報》做外交記者跑國際。「那時國際新聞很豐裕,比方菲律賓總統改選,韓國總統改選,臺灣是經濟發展很好的時候,報紙又是壟斷,他們的財力很雄厚,所以我很幸運地被培養。常常被派出國,訪問過李光耀……」
「那個時候待遇很好,比現在還好……」回憶過去時,她眼裡閃著光。當時她跑菲律賓新聞,還得到一萬美元的獎金,一萬美元當時是四十萬臺幣,那時四十萬臺幣可以付完忠孝東路一棟房子的首付款。
「然後有很好的總編輯、採訪主任,他們都教得很好。」
她說,自己年輕時就是一個「叛逆的記者」。二十四、五歲的時候,臺灣新聞局開軍事外交記者會,也是「被安排」:「我們那時候更嚴重,還給你一個條子,就讓你照著條子念,」她當時就站起來開罵。「所以我一向如此,我不是在新加坡才這樣子,我36年前就這樣子。」
「那天完了之後,回到我的電臺中廣公司,我的總經理黎世芬、我政大新聞系的學長,打電話跟我講,哎呀,玉蔻,外交部發言人說不歡迎你去採訪。我問他,你怎麼說?他說我派記者不需要你們歡迎,」她頓了頓,語氣變得溫柔,「我是這樣被培養長大的。」
她承認,自己也被「馴服」過。「我不是一個去坐牢的人。我爸爸也曾警告我不可以亂寫。所以在我工作當中,我也會避免政治爭議,比方在解嚴之前,有很多敏感的東西我也不碰的。基本上我不是一個亂搞的人,我也不是一個膽大到想要去做烈士的新聞工作者。我在聯合報,有些消息不可以登的時候,我們也都把它變成參考消息。」
但是,她認為,偶爾被「馴服」也許是媒體萬不得已的一種生存方式,但不能習慣於「被馴服」。「一個國家的進步,它不止是經濟的進步,媒體的自由報導權絕對是這個國家進步的一個輪胎。如果新聞界被鉗制到連新聞界自己都不爭取,那你這個國家沒希望了。」
如果是20年前,臺灣記者會鼓譟的
在她看來,2000年之後,臺灣經濟開始下滑,臺灣媒體變成了廉價勞動力。「媒體變成了非專業人士做老闆,這些人沒有辦法指導新聞工作的美在哪裡……我們的新聞界浮浮沉沉,到有一天,記者會問題都是安排好的時候,臺灣的記者居然不抗議。如果是20年前,臺灣記者會鼓譟的。」
她覺得,26年過去了,她沒有變,但臺灣媒體的氛圍變了。
「一個記者打破萬難去完成追求真相的責任,這在過去是受到讚美的,」她不能理解的是,這次在「習馬會」上,她認為同樣是「追求真相」的舉止,卻引起這麼大爭議。
「如果我們老闆還在的話,他一定會再給我一個獎金!」她堅信自己是對的,「所以我這次看到這些年輕的記者,他們的怯懦,他們不積極去爭取自己的採訪自由,我其實是很生氣的。」
「很多年輕記者,他們最近這幾年是不是在臺灣的『小確幸』活慣了,臺灣最近幾年的新聞環境是變化了,因為經濟發展沒有那麼好,所以沒有那麼好的訓練。他們忘記了,他們變成小貴賓狗一樣的,這是不對的!……我也不怪這一代的記者,但是我覺得這一代的記者必須學習,你們不能這樣子。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們跟我說,哎呀民進黨對新聞界也是很迴避呀,我說哪一個政治人物都是啊。」
周玉蔻在記者會上
有人批評她「沒有禮貌」,她激烈抗議。
「這個評論很好笑!記者工作的前提絕對不是禮貌,記者工作前提就是問問題,問出真相……禮貌是我跪在前面拜託你給我問問題?所以我感慨的是,臺灣新聞界自甘墮落,跟我26年前比,臺灣新聞界沒有進步。」
她承認,最後罵馬英九「你說謊」,「我必須為自己負言責」,但那也是因為馬英九「反反覆覆,不好好回答問題」。
你不要以為你26歲就需要爭取,62歲就不需要爭取
「習馬會」數天後,她仍堅稱:「我的想法都一樣,堅持沒有變。」
「我的訓練告訴我,記者的工作是一個社會參與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他怎麼可能只是一個記錄者呢?……我認為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跟新聞界的互動都是獨立的,我是第四權嘛。你們兩個的見面如果畫面有揮手更好看,那結果習主席也揮了。這就表示我們記者不是傻呆呆地只是做見證歷史的目睹者,我們是參與歷史者,誰說見證是拿臉書去打卡,那我去幹嗎?我花那麼多錢,而且我是獨立工作者,我去新加坡我來來往往那麼累,我當然要讓我的工作是一個有火花的工作啊!」
可是,作為這麼資深的記者,她難道沒有預想到,記者會要「被安排」嗎?
「所以才要對他表達你的立場啊,你不表達立場你就變成一個馴服的傻蛋!……新聞自由跟採訪自由,不是上帝給你的,也不是總統給你的,是新聞工作者自己爭取的!你不要以為你26歲的時候需要爭取,你62歲就不需要爭取,每一天、任何一個國家,他的政府人物一定要剝奪你新聞界讓他不舒服的權利,新聞工作者就是要讓政客覺得不舒服嘛,才是民主嘛!……我告訴你,新聞的進步是這個國家進步的原動力,你要有信心。」
臺灣媒體同仁怎麼看?褒貶不一
對周玉蔻「鬧場」,臺灣人褒貶不一。
臺灣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孔令信認為,周玉蔻現場的「大動作」,「對在現場媒體同業來看,無疑地還是在做口秀,而且秀過了頭,所以不少人報以噓聲。」
資深媒體人黃光芹也「炮轟」周玉蔻,認為她在記者會上只要舉手、大叫,就能成為媒體焦點,但最後並沒有得到任何回答,也沒有發任何稿子,「這樣根本不能算是採訪」。
香港媒體「端傳媒」在「馬習會」當天迅速採訪了周玉蔻,發稿標題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周玉蔻》。該稿「幕後推手」、臺灣資深媒體人李志德笑說:稿子發出後,「這標題據說讓有些人很不舒服,紛紛聲明『我沒有』……」
不過,李志德仍然認為,周玉蔻問出了最重要的問題。馬英九提到「中華民國憲法」那一段,「就是在周玉蔻的不斷叫囂下被逼出來的」,「所以對支持馬、批評周玉蔻的人而言,事實很殘酷:沒有周玉蔻在那裡叫囂,你們想替馬搽脂抹粉恐怕都找不出胭脂……這世界不存在完美的抗議手段,卻總是少不了『求全責備』的批評。」
另一位臺灣資深媒體人林宏展也站出來為周玉蔻說話:「在有限的提問問題配額中,連『馬英九袖扣為何要打開』都成為問題時,寧可讓八卦、搞笑的提問上場,也不容許有意外插曲出現的布局,就知道這種篩選式的安排,有多麼的無奈!」
「你或許抱著取笑她不知國際禮節,或她是在作秀鬧笑話的心態在看待她,但在面對『追求真相是記者天職』這一部分,你不能不尊重她追求真相的堅持與勇氣。」
-END-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