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2021-01-18 小阿小居居

《土撥鼠之日》是在1993年上映,由哈羅德·雷米思指導,比爾·默瑞、安迪·麥克道威爾等主演的喜劇片。電影被稱為「時間循環」電影題材的開山鼻祖,獲得了英國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

《土撥鼠之日》的海報

這部電影的主角菲爾是一個氣象播報員,每天他的工作就是要給觀眾做幽默風趣的天氣預報。在每年的2月2日,他要前往一個名為普蘇塔尼的小鎮,報導當地的土撥鼠日慶典。

事實上,菲爾對這個節目相當不感興趣,而且也對工作感到了厭煩。當他例行公事完成了報導以後,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但是卻被一場暴風雪阻擋,他只能留在普蘇塔尼。

當菲爾在第二天早上6點醒來的時候,菲爾意外地發現自己依然停留在2月2日土撥鼠日。昨天的一切都在重新上演。

圖片來自網絡

驚訝、煩悶、焦慮、不安、絕望、倦怠等各種情緒輪流侵佔菲爾的感官領域,可無論他如何選擇度過這一天,他都始終無法再前進一步,開始了他重複的人生。

在經歷了無法逃脫的「永恆的今天」之後,他絕望,尋死,卻依然走不出2月2日。

最後,他選擇結束原來消極抵抗的生活方式,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不再自大自負,他開始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帶來愛和溫暖,他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開始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最後,菲爾終於走出了重複無趣的一天。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大多數人都在重複過著同樣的生活,不願意改變自己,在日復一日相同的日子裡,度過自己的一生。

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我,以及想要改變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改變的態度:你一直都有選擇

在電影中,菲爾發現自己一直都被困在了同一天的時候,他感到很驚訝、焦慮和不安,他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這個事情,不知道結束這一天的方法。

一天,他和2個朋友在保齡球館喝酒的時候,菲爾和他們抱怨道:為什麼自己不能被困在自己回憶中美好的一天中,而非要被困在這個自己討厭的土撥鼠之日呢。

二天,其中一個朋友指著半杯啤酒對菲爾說:有人看到這杯酒會說這杯子半滿,有的人會說這杯子半空,我想你就是「半空」型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

這時候,菲爾恍然大悟,一天是美好還是糟糕其實都在於自己的態度。因此,菲爾調整了自己應對這件事的態度,結束了這種焦躁不安的生活。

其實,對於改變,你一直都是有選擇的。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

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也是你的選擇。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改變你的態度,你要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是有選擇的。當你說我沒有選擇的時候,往往意味著:這不是我想要的選擇。

很多人在面對改變的時候,表面上是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實際上是在逃避選擇,因為他們不想對自己不愉快的生活負責,他們想要強調我現在過得不好,只是客觀原因:沒有選擇。因為當你有選擇的時候,你還是過得不好,你就要為此負責,因此你將責任轉嫁出去,你就可以安然地說:一切都不是我的錯,因為我沒有選擇。

因此,你需要將選擇的權利重新拿回到自己的手中,這是發展和改變自我的第一步。

但是僅僅只是改變你的態度還是不夠的,你還需要通過改變你的行為,獲得新的強化和經驗來讓改變成為你的一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個階段

改變的行為:獲得新的正強化

菲爾雖然改變了他對於「永恆的今天」的態度,但是他又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之中。

菲爾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去度過每一個重複的2月2日:菲爾利用他對重複的一天中了解到的信息去搶劫、泡妞、酗酒、消費......

他通過不斷地滿足自己的欲望來度過這一天。慢慢的,他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中去,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和價值感。最後,他選擇了自殺來逃避這一天。結果,連自殺他都無法度過這一天,不管他用什麼方式自殺,第二天早上6點他依然會從床上起來開始2月2日。

對於改變,我們需要用正強化來影響我們自己。

操作行為主義創始人伯勒斯·斯金納曾經設計過一個斯金納箱,他在箱子裡面養了一群鴿子,當鴿子做某個特定動作時,比如:用嘴啄特定的圈子或者用腳踩槓桿,就會有食丸掉下來。經過幾次以後,鴿子會不斷重複做這類動作,鴿子的動作就被食丸強化了。

因此,一個人想要改變,需要獲得強化。這個強化就是新的行為獲得的好處,當這些好處積累到一定的時間,它就被保留在我們的經驗裡面。無意中,我們就會慢慢地改變。

心理學博士陳海選對於強化是這樣解釋的:

改變的本質,其實就是創造新經驗,用新經驗代替舊經驗。創造新經驗需要通過新的行為,獲得新的反饋、新的強化,並切身體驗到它。切身體驗的經驗,信息濃度是非常高的,這跟聽來、看來的道理很不一樣。如果只有想像中的期待,而沒有新行為帶來的新經驗,改變就很難發生。

菲爾不再在煩悶、焦慮、不安中度過一天,他通過金錢、消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來獲得強化來改變自己度過2月2日這一天。但是為什麼菲爾最後依然會迷茫,還是覺得毫無意義和價值感呢?

因為菲爾用這些行為獲得的是負的強化,而不是正的強化,究其原因就是菲爾沒有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個階段

改變的思維方式:走出心理舒適區

真正的心理舒適區不是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熟悉的對應環境的固有方式。

在電影中,菲爾雖然獲得了新的強化,但是他依然沒有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他依然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來生活。他依然只以自己為中心、自私自利、不關心周圍的任何人。因此,他始終逃脫不了2月2日,他的日子越來越沒有意義。

在經歷了連死都得不到的絕望以後,菲爾才明白:消極地抵抗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用固有的思維模式來應對生活會讓生活變得更加枯燥無味。

因此,當一個又一個新的2月2日到來時,他選擇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他學著關心別人,為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伸出援手,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己。

他不再狂妄自大,他開始學習新的知識、學習鋼琴、冰雕等新的技能,開始擁抱之前被他瞧不起的保險銷售員,挽救流浪老人的生命,拯救從樹上掉下來的孩子,幫助路上車子拋錨的鄰居......

菲爾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他開始用真誠和善良來對待每一天。他不再為重複的2月2日煩惱,他真切地體驗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電影的最後,他終於獲得了女神麗塔的心。第二天一早起來,菲爾發現鐘錶的指針終於到了2月3日。看到外面的皚皚白雪,他平靜但又抑制不住地說:只要有所改變,那就是好的。

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瓦茨拉維克把內容的改變稱為第一序列的改變,把應對方式的改變稱為第二序列的改變。

菲爾一開始只是進行了第一序列的改變,那不是真正的改變,他沒有改變自己,他還是那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關心他人的菲爾。當他開始第二序列的改變時,他才是真正地發生了改變。

大部分的人都將改變停留在了第一序列的改變上面,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反而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畢業以後一直碌碌無為,他不停地換工作,每份工作他都只做了幾個月而已。越是換工作,他就越是焦慮,因為他十分想要獲得職業上的進步,實現自我的價值,但是每一份工作他都覺得這不是他喜歡的工作,他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絕望。

這個朋友實際上就將改變停留在第一序列上,他一直在改變的是工作和工作的內容,但是從來沒有改變自己應對成長的方式。他從來沒有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認真努力地對待任何一份工作。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的人都是菲爾

在影片中,當菲爾在和2個朋友抱怨自己為什麼被困在2月2日,過著重複又令人討厭的日子的時候,他的朋友說:我的人生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絡

大部分的人雖然沒有像菲爾一樣被困在同一天,但是他們每天都在度過一樣生活。

很多人每天都過著同樣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去上那自己不喜歡的班,下班以後就躺在沙發上沒完沒了地刷手機,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重複下去。

之前有一個上熱搜的新聞,是一個收費站的大姐因為收費站被撤掉就振振有詞地對領導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了收費,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我有一個朋友在體制內工作多年了,按照外界的看法,屬於端了「鐵飯碗」的人,但仍然是每天焦慮到不行,因為她自己一直過著「溫水煮青蛙」的生活,青春耗盡卻身無長物,老早就過起了「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但是她也不願意改變,她一直說我沒有辦法改變,我需要這樣一份穩定的工作。

不管是收費站的大姐還是我的這位朋友,他們都是現實生活中的「菲爾」。他們都想要改變,但卻缺乏改變的勇氣,他們被自己思維的枷鎖所禁錮,在生活無盡的循環往復中失去了自我。

關於改變,每個人都有選擇,對於選擇,每個人都需要勇氣。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翁,而不是困生活某一天中的「菲爾」。

相關焦點

  • 《項鍊》的心理學啟示:從否定自我到接受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知名心理諮詢師、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自我發展並不只是外在的,同時也是心理的。莫泊桑的小說《項鍊》講述了主角馬蒂爾德心理發展的進化史。馬蒂爾德一開始是沉浸與幻想之中的,後來通過丟項鍊的事情,終於認清了現實、找到了自我、重新面對生活,花費了10年的時間還清了債務之後,接受了真正的自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自我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找到自我、發展自我、接受自我來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從變化的視角重新理解自我和自我的發展。
  • 《土撥鼠之日》:浪漫愛情故事背後隱藏著對時間和人生的哲思
    因此,本文我將從菲爾心理狀態的三次轉變、敘事結構和現實意義三個角度來深入解讀該片,儘可能地全面展現整部電影的獨特之處。第二天醒來,今天卻仍然是土撥鼠之日。之後他陷入永久循環的「土撥鼠之日」,每日醒來都是周而復始的同一天,在這個過程中,他曾經陷入迷茫和絕望,最終終於領悟到時間的意義。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自我發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從如何改變行為,轉變思維,如何改善關係,走過轉折期,到如何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為了回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發展?陳海賢老師提出了 自我發展心理學這個概念,他是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博士,前浙大老師,10多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待了6000多位來訪者。
  • 心理學:分手後,女人一般經歷三個階段,特別準
    感情從最初的彼此吸引,到熱戀的如膠似漆,如果不能瓜熟蒂落,結成連理,就會演變成陌如路人的冷漠,或者相愛相殺的仇人,這就是「愛之深、情之切」。經歷過分手痛苦的女人,才能懂那種心如刀割的劇痛,分手後的女人,一般都會經歷這三個階段,特別準。
  • 周末繪影 | 土撥鼠之日,重新構建時間的視角
    今天看了《土撥鼠之日》,這部電影就是關於「人生重複」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男主菲爾是一名氣象播報員,他每天工作時都是拉著臉,見人就懟,從來不會給別人好臉色。每年的2月2號,都要和同事去小鎮上做土撥鼠節的現場報導。那一天工作結束之後,回家休息。
  • 豆瓣8.6《土撥鼠之日》:真正的幸福,來自高級的「時間觀」
    ——《土撥鼠之日》電影《土撥鼠之日》是一部1993年的老片了,又名《偷天情緣》,主演是位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的演員比爾•默瑞,是好萊塢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熱的喜劇演員。但這部披著喜劇外衣的電影,其實蘊含著一個讓人沉思的寓意:「假如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重複著昨天,你將會怎麼做?」
  • 看電影學創意寫作:《土撥鼠之日》之把每一天過成「頭號玩家」
    菲爾在第一階段(逃避)的時候,有一段很有趣的經歷,兩個醉漢對菲爾說:既然沒有明天,那還幹嘛要遵守別人的規則?於是他開車帶著兩個醉漢橫衝直撞,最後把車開到火車路軌上,跟警察上演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大追捕的戲碼。 這一段雖然荒謬,但也是一次菲爾衝破內心限制、打破規則、好好玩一把的實驗。
  • 電影《土撥鼠之日》——如果生命無限循環在某一天,是好是壞?
    我猜你多半會有三種情況:第一階段:你會很興奮;第二階段:你會很無聊;第三階段:重新認識自己。分別看看三個階段可能的情況。新奇又興奮的第一階段,每一天你都走同樣的路,遇到同樣的人,說著同樣的話。漸漸地,你會發現你能預知一天中的事,於是利用時間差,獲得信息差,為所欲為。
  • 看電影學創意寫作:《土撥鼠之日》之如何打破原地打轉的惡性循環
    《土撥鼠之日》是一位非常有創意、深度啟蒙的電影,主要講述了天氣預報員菲爾在小鎮報導節日的時候,突然進入了日復一日原地打轉的惡性循環,菲爾進入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在經歷過無數次重複的劇本後,他終於調整到自己最好的狀態,把同樣的一天活出了最好的版本,活出了高光時刻,最終不僅贏得了全鎮居民的讚賞,還成功跳出了鬼打牆的生活狀態。
  • 土撥鼠之日
    每年的2月2日是美國傳統的土撥鼠日,這一天菲爾像往年一樣和同事前往小鎮播報土撥鼠之日的慶祝新聞,對於一個每年都要播報一次的活動,即使是再盛大熱鬧的場面,也不會激起菲爾的半點興奮。球友宿醉後的無心之言讓菲爾眼前一亮--「那就想幹什麼幹什麼嘍」!從此,菲爾開始了一系列瘋狂的行為:駕車駛上火車車軌,導致迎面而來的火車撞上警車,菲爾也因此事入獄;出拳毆打了向他熱情打招呼的老朋友;故意旁觀路人踩入水坑而沾沾自喜;不再顧及健康點了滿桌的甜品。
  • 一個影評:終於看了土撥鼠之日
    看了土撥鼠之日,覺得不錯,安利一下~ 土撥鼠之日講的是一個電視臺主持去一個小鎮執行拍攝任務,報導那邊一個叫土撥鼠之日的節慶活動,然後在他身上發生了奇異的事情,不知為什麼他被困在了同一天,他一次次重複的在土撥鼠之日醒來,一次次重複同一天的事情。
  • 《土撥鼠之日》的重複人生:在無限循環的日子裡,我們如何自我救贖?
    青年們對此並不買帳,因為要實現何冰老師口中的「自由選擇權利」,恐怕需要一個中產家庭,舉全家之力,方能培養出這樣的一朵「浪花」。 這段演講,忽略了社會上那些沒有選擇權利,平平庸庸、形形色色的青年。他們更像是「一滴水」,一滴淹沒在茫茫大海中的小水滴。
  • 發展心理學簡介
    老王思索良久,打算做一個發展心理學相關內容的專輯系列給大家,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講講人的發展階段,各階段的特點、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這些階段對我們一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 《土撥鼠之日》:完全不同的生命選擇
    《土撥鼠之日》於1993年美國上映,獲得第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是一部循環式劇情的電影,以前看過的循環式劇情電影像《忌日快樂》《恐怖遊輪》之類的,但這部電影劇情設定很是不一樣,豆瓣評分8.3。
  • 《土撥鼠之日》,被無數電影模仿,為何它是無數人心中「最完美的喜劇」?
    他只有忘掉自己,像土撥鼠一樣「看不見自己的影子」,才能待在洞外,看到春天來臨的徵兆。在這樣的設定下,影片甚至透露出了一絲聖經般的救贖意味——摒棄自我利益而有同理心,只有在他人的身上,才能讓這對自我而言無盡且無用的時間變得有用。
  • 電影《土撥鼠之日》:愛情,靠的不是套路,而是吸引
    01 看了一部老電影《土撥鼠之日》,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男主人公菲爾是一名氣象播報員,一直懷才不遇,得不到播報重大新聞的機會,並且連續四年並派去報導「土撥鼠之日」,故事也由這一天展開。
  • 改變人生,不再焦慮,只需要三個階段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掌握一門技能更是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真正融會貫通,真的是需要用時間與耐心來完成。全篇4335個字,一定要耐心看完,了解清楚意志力,學會如何提升它,讓自己徹底擺脫焦慮,認真工作,健康生活~序言在做出改變之前,我們需要看清它的本質,也就是了解一件事物的「因果」關係,才能有效控制它。
  • 《土撥鼠之日》:人生有什麼意義?這部電影也許能告訴你答案
    《土撥鼠之日》是一部具有奇幻色彩的喜劇電影,曾榮獲第4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菲爾是個氣象播報員,每年的2月2日要前往一個小鎮,去報導當地的土撥鼠節日慶典。今年將是他連續第四個年頭報導這個節日。菲爾煩透了這一天,認為這樣下去根本沒有前途。所以,他只希望報導完這個節日能立刻離開。
  • 電影《土撥鼠之日》:一個人生反轉的密碼
    就像電影《土撥鼠之日》中的菲爾,菲爾是一個在鏡頭前風趣幽默但實際上對自己的工作已經無比厭倦的氣象播報員。有一年的2月2日,他按照慣例在一個邊境小鎮報導當地的土撥鼠日慶典,沒想到那一天竟成了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他在2月2日這一天過得非常不愉快,本就對這個小鎮沒什麼好感的菲爾在播報完土撥鼠慶典後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卻遭遇了一場暴風雪,無奈只能在小鎮上多呆一晚。
  • 《天諭手遊》土撥鼠任務介紹土撥鼠之日怎麼樣
    天諭手遊土撥鼠之日詳解 土撥鼠任務詳解,,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本次的土撥鼠之日觸發條件介紹吧。1、首先就是玩家們需要在以下的地方尋找到土撥鼠,這個地方就是螢川郡,其具體的位置就是在(-949.477),等到小夥伴們尋找到以後在觸發到對話,可以的知道一些信息。2、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它是想要吃土豆這個食物的,所以我們就需要買土豆給他啦,具體是怎麼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