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老母精分診斷與棄療指南

2021-02-19 格十三

中年老母精分診斷與棄療指南

文|十三姐

公眾號|格十三(GSSW13)

周末和朋友看了個話劇,有一幕講一個已婚婦女日漸抑鬱,感覺快精神崩潰,於是自己跑到海邊去度假,想明白了一些事,回來就好了。

我朋友低聲叨叨著:都能自己跑出去度假,你還有什麼好抑鬱的.

可不是麼,連孩子都還沒有,就說自己精神崩潰,合適嗎?

像我們這種中年老母,連出來看個話劇都要提前一周安排好孩子,只有三小時的時間溜出來冒充劇院名媛,回去繼續演老媽子,根本沒空抑鬱,也沒空離家出走。

別說小抑鬱了,我們這些中年老母早都習慣了各種花式精神分裂,每天都在適應新的人格突變。

大多數女人在當了媽之後會出現一系列精神問題,表現為時而癲狂,時而鬱悶,時而亢奮,時而頹廢,時而溺愛滿盈,時而怒不可遏。

一般人有個雙重人格已經夠炫酷了,而我們中年老母就不一樣了。

沒個三四五六重人格,這日子過得就如同行屍走肉,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枚有血有肉的中年老母。

尤其在娃上學之後,這種精神問題則進化成更高階的間歇性分裂。治療方法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化學的,說不定靠玄學更管用。比如我一個朋友說她經常在家拍完桌子就開始內疚著自我安慰:沒事沒事,算命的說了我家娃有狀元面相,只是現在還沒開竅……

就靠這口仙氣吊著。

最玄的還不是這個,而是現在精神錯亂的老母太多了,以至於都搞不清到底誰才是正常人,誰才是神經病。

正如哲人所說:瘋子看正常人都是瘋子。哲人還說了,當人人都瘋了的時候,正常人就不正常。

當兩個老母在一起聊天——

「你怎麼這麼悠閒啊,我今天剛給兒子買了十二斤課外輔導書,等奧數課結束後我就帶他回家刷題去,要拼啊,不拼沒出路!」

「你太雞血啦,我兒子打籃球去了,一會還去遊泳,學校作業還沒做完呢,我不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哼!」

「哼!」

不超過五分鐘,沒說完五句話,雙方就能互相認為對方有病,從此相逢亦不識,天涯路人兩茫茫。

老母的多重分裂人格中,第一重便是耳熟能詳的「暴躁」。

中年老母內心有兩個小人,一個叫溫柔,一個叫暴躁。他倆平日裡相濡以沫,抱團取暖,經常探討人生的解決方案——

暴躁的小人:「看來我不發飆是不行了啊!」

溫柔的小人:「對,揍他!」

控制脾氣是身為老母每天自己對自己碎碎念的頭等大事,但最後,每天都破罐子破摔了。

我的一個朋友形容自己的女兒「戲太多」,以至於自己連脾氣都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憋得難受。

對於這種5以內加減法一個月學不會,看抖音一遍就能熟練模仿的孩子,這位老母特意請了玄學大師算一卦,大師很真誠地露出菩薩般的笑容說:你閨女是富貴命,所有的聰明才智都沒用在學習上,但是一生不受窮,將來還有可能是有錢人呢。

然而,這位老母並沒有釋懷,只是從此之後每次發脾氣之前就默念阿彌陀佛,哈利路亞,ladyGaga,與之前的區別只是在於揍娃的時候是親手打還是藉助工具打——

「那天我揍到一半,她不哭,過來摸摸我的手,又遞給我一把扇子,媽媽,拿這個打.我懷疑我可能真生了個傻子。」

可見,即使有玄學大師的指點,老母依然是無法釋懷的,暴躁不是病,是中年老母的人格標籤,那些不暴躁的媽看起來才是個個都像精神有問題。

第二重人格是多變。

世界上有四種東西是無法隱藏的:咳嗽,貧窮,愛,以及老母親的神經病。

老母的神經病之所以稱之為神經病,是因為連她的「不正常」都很不正常,陰晴不定,很難揣測。

有一次,我家爺倆在外面惹禍,弄得娃膝蓋上兩大塊淤青,一進門就溜進房間乖乖做作業,看得出兩人都在殷切地期待我發飆。結果那天我沒力氣,不想說話,就由他們自生自滅吧。

五分鐘後,父子倆一起湊過來,像在洞察一位重度精神病患的症狀般審視我半天,內心在想:哎呀,怎麼還不發火,是不是得抑鬱症了.

呵呵,當媽當到這種境界就很有成就感了,該發火時不發火都有人惦記著。

我想像了一下,如果把廣大老母關進同一個治療機構,按時服藥,適時電擊,互相折磨,也許是一種不錯的治療方案。早上每個老母先做兩套奧數卷子,接著默寫唐詩宋詞,中午五篇英語閱讀理解,然後模擬卷一套,下午練鋼琴小提琴單簧管嗩吶書法繪畫和編程,晚上由醫生監督著一起做作業,做錯了被吼一頓,做得慢被吼一頓,如果明天要考試,今晚必須要被加吼一頓.

關進來的老母,別管正常不正常,一律視為不正常。具體診斷標準參考以下:

第三重人格是妄想。

最典型的妄想就是「我家寶貝一定是個天才」

一看別人家的娃讀了什麼課外班,就感覺自己虧待了孩子,阻礙了孩子,耽誤了孩子,最好立即馬上當場報五個班,好讓自己的天才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妄想這種事,自打有了娃就沒斷過。

我一朋友說自己孩子兩歲時能記住所有車標和國旗,她說,我要送我兒子到科研機構去分析下,他是不是一個神童,別再是什麼霹靂貝貝2吧……

幸好那孩子如今上了小學,終於表現出了普通地球人的資質,連拼音都記不全,他媽終於鬆了一口氣,並開始每天晚上陪娃做功課來謝罪當年自己的囂張……

老母們的妄想塑造了完美的多重人格。

追劇時老母們是花痴型人格,妄想著和男主愛豆卿卿我我;

輔導作業時老母們是暴力型人格,妄想自己歇斯底裡完孩子突然開竅;

面對老公時是女漢子人格,能為好兄弟兩肋插刀但僅限於上下鋪關係,妄想友誼天長地久;

在公司年會上是碧池型人格,吸著小肚子作名媛妝自欺欺人,妄想著成為dancing queen比年輕人更魅力十足。

妄想也不是什麼壞事,靠這口仙氣能好好活著。

第四重人格是焦慮。

前幾天的一個微信群裡,有位雞血老母這樣說:

「我一般焦慮的時候就會分享女兒的學習資料給大家,群裡媽媽們一眾躍起,表示怎麼這麼難,感覺這是變態題,於是我的焦慮就得到了暫時緩解。」

你看,這就是焦慮型精神病的典型案例。因為精神病不是傻子啊,她知道自救啊,這叫「轉移大法」,把自己的焦慮轉移給更多人,看到她們都逐漸變得比自己更焦慮,往後就能比較愉快地生活了。

焦慮的境界有高有低,有人還在糾結,有人已融會貫通。

送娃上學路上就能生出一百多種構思,沉迷於「教育論」不能自拔,人格分分鐘劈叉,腦海裡不時溢出各路雞湯,忽而淡定佛性,忽而錙銖必較,忽而信奉傳統儒家,忽而推崇西洋現代派……

自己和自己聊天可好呢,一點都不像一個分裂狂。

這樣的喜歡自己和靈魂交流的精神病患者,有很多共同點,比如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振聾發聵的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娃是誰?他要考北大還是清華?

這就是傳說中的「植物神經紊亂」吧。 

經歷了以上四重人格分裂的老母,基本都是鋼鐵戰士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精神分裂的地方就有中年老母,並且形成了一條鮮明的歧視鏈,分裂層數越多越經驗豐富、德高望重。受仰視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是:重度分裂>中度分裂>輕度分裂。

沒有不分裂,不分裂的女人一般是單身。


點左下角閱讀原文,回顧全部爆文

相關焦點

  • 《暴瘋語》觀影指南:青雲藥不停,曉明未棄療
    影片得出的結論就是青雲藥不停,曉明未棄療,為了得出這個結論,《暴瘋語》一直在鋪排爆點,也是蠻拼的。 兩個人格的精分症拿精神分裂做文章的片子不少,經典如《致命ID》,華語範圍裡也有《神探》珠玉在前。跟這兩部影片靠人格數量取勝不同,《暴瘋語》就分裂出兩個人格,一個醫生,一個病人。
  • 我的世界:克服3D暈眩有妙招,另外兩種「症狀」同樣別「棄療」!
    前面提到的三種都是玩家們常有的「症狀」,但千萬不要「棄療」,慢慢地調整心態,習慣之後即可熟悉和改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3D暈眩、強迫症或者心理陰影呢?新版下界挖掘指南,鑲金黑石並非礦石!
  • 我的妹妹不可能那麼崩:官方已棄療,能不能再崩壞一點點?
    這集除了福利畫面,幾乎都有很多崩壞鏡頭,由於太多了,小編多說無益,隨便吐槽幾個,上面的巨大蟬算一個,不知道是不是官方已棄療,用一些卡哇伊或者Q萌畫風代替人物表情,這樣是比較節省作畫時間和降低難度,也就有了開頭妹妹對歐尼醬撒嬌發脾氣的畫面,這叫曲線救「番」或者「萌」混過關,製作組還行。
  • 專題‖安寧療護
    4 結語借鑑國內外社區安寧療護服務的成熟經驗,建立以醫院為基礎、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為補充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符合中國國情,社區和家庭應是提供安寧療護的重點場所。因此應儘快健全本土化的社區安寧療護相關制度與法律,全面提高社區安寧療護服務團隊的綜合能力,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推廣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才能促進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更好更快地發展,從而滿足社區居民臨終階段對生命質量的需求。參考文獻:[1]王愛華.
  • 小說推薦:拒絕吃藥的棄療男主VS 根正苗紅的軟妹女主
    1《鹿枕心間好》作者:金裡拒絕吃藥的棄療男主VS 根正苗紅的軟妹女主她喜歡看著他在文件上簽字,修長白皙的手指握著黑色的籤字筆,在紙上留下一串漂亮的籤名;更喜歡看他端著黑瓷質地的咖啡杯,絕妙的色差能夠給予她一種十分強烈的視覺衝擊。
  • 網友:已棄療
    部分網友對於這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已棄療,從紅蓮崩壞就不看了。
  • 「比起特效更看重導演對劇情理解」,大劉也對劇版三體棄療了?
    連劉慈欣也對國內版《三體》棄療了?而從劇方曝光的殺青宣傳片來看,主題也似乎有些假大空,通篇在說工作人員對科幻的看法啊、拍戲有多努力多辛苦之類,就是沒提到重點——劇集本身的亮點在特效上有什麼突破和創新之處。雖然就一個殺青宣傳片,也非正式預告片,不能要求太高,但一點不提似乎也說不過去。
  • 安寧療護的「上海模式」
    與鄰近的中國臺灣、安寧療護誕生地歐洲以及其他西方國家不同,上海的安寧療護事業有著政府主導的濃重色彩,在政府的要求和引導下,安寧療護服務最終主要落實到公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近幾年,上海的安寧療護事業進入快車道,不僅服務能力很快提高,還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被稱為中國內地安寧療護的「上海模式」。
  • 為什麼做頭療的人越來越多,頭療的好處有哪些?
    很多人都喜歡光顧頭療養發館,頭療養生作為一種專門針對頭皮和頭髮的理療方法,為什麼備受追捧?頭療的好處有哪些? 頭療能夠改善發質,預防和緩解脫髮問題;頭療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為毛囊提供足夠營養,從而減少白髮的產生;疏通毛囊祛除皮脂栓塞,清潔頭皮、殺菌消炎、去屑止癢;改善失眠多夢、睡眠質量差的現狀;活化毛囊細胞,促進毛囊的新陳代謝,使細胞恢復年輕狀態。
  • 玩具總動員4:中年危機應對指南
    說到底,就是中年危機應對指南嘛。當年寵愛他的新主人另有新歡,新的女主人覺得他老土、陳舊,更愛的是芭比娃娃。胡迪做錯了什麼嗎?並沒有,他甚至比以前更懂得討主人歡心。這時候,皮克斯的溫情又出來了,胡迪並不是上面那種油膩中年,他對新寵的態度不是「幹掉它」,他沒有怨懟那個取代他的具體對象,反而是對他報以誠意,這讓我深深感動。
  • 暢遊鮮甜之旅 | 三門縣舉行台州職工療休養專場推介會
    6月10日,台州市職工療休養專場推介會在我縣舉行。
  •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的最後旅程
    在這裡,醫護人員會給生命終末期的病人「安寧療護」,也就是臨終關懷,或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或讓生命延長,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給生命後期最美的禮物。該院副院長葉斐瑾說:「開展臨終關懷,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每個人臨終前,想到的都是愛,而關懷,是愛在臨終前最溫情的承載。 除了對生命終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該院內科對每一位患者也是關愛有加。「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用情呵護,責無旁貸。」
  • 中年女士拍照指南,想要拍照自然、優雅、好看,這份拍照姿勢必備
    眾所周知,現在很多女士拍照都喜歡拿著一個絲巾在那裡擺來擺去,其實,這個不是說不好看,只是突出不了中年女士的優雅和好看氣質,而且容易被說成「大媽照」。那麼,中年女士應該怎麼拍照呢?今天小編帶來一份中年女士的拍照指南,想要拍照自然、優雅、好看的話,這份拍照姿勢大家必備。
  • 做頭療竟然也是在調理身體!
    二、1次頭療=10次足療 很多注重養生的小夥伴都喜歡隔三差五去做個足療,足底布滿了身體各器官的反射區和經絡穴位,常做足療可以活絡化瘀、強身健體。 不過,大家不要「厚此薄彼」哦,因為頭療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說:1次頭療=10次足療,為什麼這麼說?
  • 薆尚青絲頭療育發為什麼那麼受歡迎,什麼樣的人不能做頭療育發?
    近幾年來,頭療育發也逐漸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中國也後知後覺的開始掀起了一波頭療育發養生之風。那麼頭療育發養生為什麼那麼受歡迎呢?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正在逐漸倍增!「90後」也悄然步入了脫髮的大軍中,解決頭部亞健康問題迫在眉睫。
  • 人到中年擔心骨質疏鬆?這14點照著做準沒錯 | 指南時間
    人到中年擔心骨質疏鬆?這14點照著做準沒錯 | 指南時間 2021-01-08 0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當代中年社畜自救指南
    但是你可以對中年男人毫不留情地辱罵,尤其有房貸有車貸有娃的,他們不會辭職的。 社畜餘歡水,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事業逐漸停擺,夫妻感情也日漸疏離,突如其來的中年危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 千島湖發布口罩佩戴指南 景區戶外空間開闊可不戴口罩
    圖為千島湖景區 錢晨菲 攝中新網杭州3月20日電 (江楊燁 謝青遠)近日,浙江淳安發布了《千島湖景區口罩佩戴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指引遊客、旅遊服務人員在景區內科學佩戴口罩,加強景區開放後的疫情防控工作,促進當地旅遊業有序復工。
  • 臺灣研修心得(二)—安寧療護專版
    因此,儘可能多的了解臺灣安寧療護的發展現狀,對我而言,重要並具有吸引力。總體而言,臺灣安寧療護的核心是以「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及「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別道愛」的方式希望照顧對象能達到「三善—善終善別善生」和「 三平安—生理平安心理平安靈性平安」的境界。以下我將從輔英科大的安寧學理教育、臺南成大緣恩病房、以及我了解的臺灣安寧人三個方面來做一一介紹。
  • 《寶可夢劍盾》花療環環陣容怎麼搭配 花療環環陣容搭配教學
    下面給大家帶來《寶可夢劍盾》花療環環搭配深度解析,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花療環環,並提供了隊伍搭配和其他精靈單體功能的解答,... 《寶可夢劍盾》很多冷門精靈重新進入了玩家的視線當中,這其中就包括輔助精靈花療環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