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來敲門》是一部高口碑勵志電影,豆瓣評分9.1分。
它同時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也鼓舞了很多困頓中的人。
不少觀眾說:「看了這部電影,我更有信心在苦難中堅持了。也更期盼未來的幸福。」
而我,最初打開這部電影,是因為被「影帝」威爾·史密斯的一張劇照吸引——我很驚訝那個面黃肌瘦、脊背佝僂的男人,竟然是一貫高大強壯的威爾·史密斯。
從幕後花絮,我了解到,他為了演好角色,竟減重幾十斤、每日拎舉重物,妝成「飢一頓飽一頓」的樣子。這也說明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有著無盡的付出與汗水。
看到後面,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深刻感動,已遠超過了男演員本身的專業魅力。其他觀眾看到了成功的艱辛、挫折的考驗、銷售的技巧,我看到的是主角身上光芒難掩的「勇士精神」。它並不限於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拯救民族於危難,因為成年人的生活本身就是戰場;而一直逆流而上的人,就稱得上「生活中的勇士」。
本文意在深度解讀此電影,帶領讀者發掘人物的閃光點,感受人物精神的難能可貴,從而有所收穫。
通過一系列「生活附帶品」設計,影片凸顯了男主角的責任感、尊嚴感、希望感,更表達了電影獨特的「勇士精神觀」
作家路遙說:「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來默默無聞。即使沒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潔。」 詩人奧維德說:「勇士總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前行。」
「勇士精神」被世人歌頌了千百年。而「生活中的勇士」,都有哪些特徵?
在影片裡,克裡斯的人生,曾因為一次投資失敗而跌入谷底,生活留給他的只有一個小孩、一批賣不出去的醫療器械、一套西裝、一包辦公用品。這些都是他的「生活附帶品」。
他每日拎著笨重的器械去推銷,一拎就是一天。再高大的漢子,拎重器械久了也會累,可他卻不曾放下,就像一直扛起他沉重不堪的生活。我們經常能看見他下班後,一手拎著器械,一手拉著孩子,拼命趕車回救濟所的場景。
此種情形下,他卻是一個好父親。身無分文時,他選擇賣血換錢,餵飽孩子;無家可歸時,他會和孩子演戲,說公廁是「可住下的避險山洞」,在拮据生活裡保護孩子的心靈;妻子拋棄家庭時,他會和孩子強調,媽媽離開家不是孩子的錯,她依然愛他們,來淡化負面影響。
克裡斯對小孩、債務等「生活附帶品」的態度,體現了一個人對生活的「責任感」。它們一個是婚姻失敗的結果,一個是投資失敗的產物,而他卻努力撐起一切,從未一走了之。生活中的勇士,哪怕一無所有,只剩一具軀體,也會撐起對家人、對生活的責任。
其次,一個人在窮困時的自我要求,最能看出他有沒有「尊嚴感」。儘管克裡斯在人後窮困潦倒、狼狽不堪,他卻從未祈求過客戶的憐憫、上司的照顧。他每日都隨身攜帶一套得體的西裝、一個公文包,以專業形象上班,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他的考試成績、銷售成果都非常拔尖,最終獲得了股票經紀人的正式工作。沒有人知道這個男人的艱辛,因為人們什麼時候看見他,他都是一副西裝革履、很有精神的模樣。
他隨身攜帶的西裝等「生活附帶品」,體現了他對專業形象的不放棄,更凸顯了他追求公平發展的「尊嚴感」。真正的勇士從不秉持弱者的身份,要求施捨和憐憫,他渴求的是有尊嚴地站起來。
最後,克裡斯獨處時,常守著一個電視、一個魔方。他渴望接觸外界資訊,總是聽著電視新聞,看經濟形勢,尋求機會;而魔方對於他來說是生活中的難題,他專心致志地整理它,因為相信問題終會被解決。終於,他摸索出一套魔方整理法,還在伯樂面前表演了它,無意間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從而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
電視與魔方這類「精神陪伴品」,於克裡斯而言是「心中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儘管現實窘迫,也會止不住去嚮往美好生活、積極尋找機遇。在現實的困頓中,這種「希望感」尤為寶貴。
影片設置的「生活附帶品」非常具有普遍性與代表性,因為大部分中青年人的身上,都背負了高額房貸、幼齡孩童、病弱老人、甚至沉重的債務。而主人公對它們的態度——不曾卸下的責任感、不願丟棄的尊嚴感、永不泯滅的希望感,則構成了一種平凡卻可貴的「勇士精神」。
藉此,影片表達了一種獨特的「勇士精神觀」:每個人皆有機會成為平凡的勇士;而你對「生活附帶品」的態度,就定義了你是勇士還是懦夫,也決定了你後半生的走向。
影片用高於現實的磨難情節,引導我們思考——哪些「心理困境」可能使我們滑向墮落
文藝作品源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與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隨機障礙」不同,《當幸福來敲門》用最折磨人的「漸進式打擊」,來展現生活對男主角的磨礪。
首先,克裡斯剛有積蓄,就經歷了投資失敗,生活難以為繼。然後,他的妻子拋棄了他,他帶著孩子邊工作邊流浪。再然後,他被告知堅持夢想萬分艱難,因為他身無分文,實習股票經紀人卻沒有工資,且轉正希望渺茫。最後,他住在公廁、救濟所,賣血養活兒子,而有一位好心的醫同意購買器械,生活費有望,它卻突然壞了,克裡斯已經瀕臨絕望的邊緣。
每次,他的生活剛要好起來,命運就醞釀出新的打擊。而這些接踵而至的連環暴擊,對人的意志有毀滅性作用,卻也更凸顯了克裡斯的「勇士屬性」。他從不曾墮落。
現實中,很多人初時就被挫折打敗了;有的人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看不到希望也放棄了。
那麼,影片暗示了哪些「心理困境」,會阻礙我們成為「勇士」?
第一件「打擊性事件」後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危機、犯罪心理等領域。對於個人而言,它是指生活給人第一次嚴重打擊後,人所產生的一種「破罐破摔、自暴自棄」的心態。
這樣的心態,在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身上最常見。一腔熱血去奮鬥,卻被現實打了個巴掌,於是就覺得自己幹什麼都不行,乾脆躲回家裡遊手好閒。近年不時出現「留學生回國啃老」的新聞,有的主人公就說自己第一年找工作失利,不想折騰了;還有的說,既然已經掛科,畢了業也找不到好工作,就退學吧。
而克裡斯投資血本無歸,卻選擇一臺臺賣力地銷售器械,來彌補債務,接住了這第一個坎坷。連第一道坎都邁不過的人,離熬過千錘百鍊的「勇士」差的太遠。克服「破窗效應」,是摒棄消極心理的第一個層次。
逆境下的「非理性信念」「情緒ABC理論」原意: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一個間接原因;而引起後果C的直接原因,更多地是我們對事件A的認知、與信念B(Belief)。
有些人面對負性事件,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消極情緒,並形成了負面思考習慣。從而,「一切都完了,再也好不了了」的思想,給他們帶來了行為障礙結果。人的努力動力會被摧毀,然後接受失敗、落荒而逃。
相反,克裡斯是一個很擅長積極思考的人。他曾在最窮困的時刻,滿懷希望地去和開豪車的人「取生意經」,覺得自己總有一天,能去光鮮亮麗的交易所上班。我們也只有克服「非理性信念」,才能有意識地積極思考,才能心中充滿希望。
多次挫折後的「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做過一個實驗:每當蜂音器一響,就電擊一條狗,狗在籠子裡多次掙逃無果;後來,只要蜂音器一響,狗就直接趴在地上害怕顫抖,不再逃了,儘管籠門已經打開,它也不會逃走。
有的人努力過很多次,生活卻依然無望,就會想:「看來一輩子都過不好了,不如早些放棄吧。」 於是,他們就被擊垮了。就如克裡斯的妻子,在經歷投資失敗、回本無望、繳不起房租和納稅等一系列事件後,她就堅決要求離婚,甚至想帶孩子去金門大橋跳海。在她眼裡,克裡斯想當股票經紀人,一定又是無望的,勸他早點放棄。
但克裡斯堅信,就算被打擊過無數次,未來也會有轉機。他說:「不要相信任何人說你做不到。」而克服不了「習得性無助」的懦夫,哪怕機會終於來了,他們也因為害怕再次失望,而乾脆放棄。
其實,意識到這些心理困境,於我們而言有著積極意義。
首先,「覺察」被心理學家們公認為「改變自我」的第一步;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即是進步的開始。了解了這些負面心理效應,我們就會對自己有心理層面的示警,比如,遇見打擊性事件,我們會提醒自己不要破罐破摔、不要消極思考、不要害怕失望從而不敢掙扎。然後,我們會開始理性思考,如何用科學方法突破現實困境。
基於影片表達的「勇士精神觀」,本文構建了一套可操作的「勇士精神方法論」,以啟迪讀者
那些最終邁向成功的「勇士」,僅僅有責任感、尊嚴感、希望感,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尋求科學方法論的指導。而影片中,克裡斯的成功,離不開他的「勇士腦」、「勇士心」、「勇士身」。它們分別是高級的思維、正向的心態、自律的身體。
用「結構思考力」,構造高級的「勇士腦」很多人思考「如何解決眼前困境」、「如何實現長遠目標」等問題時,大腦會一片混亂。於是,你每天都在努力,但每天都在窮忙;日子久了見不到希望,還以為自己能力不行。其實,你只是缺少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理性思考而已。
「結構思考力」的概念引申自芭芭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它強調一種「自上而下」的思考結構,即一系列細分方案由總目標或總結論發散來。
比如,克裡斯第一步明確了自己的「核心目的」,就是過上幸福生活、養好一個孩子。第二步,他列出了「面臨的所有問題」:沒錢生活;孩子還小,沒有去處;做事業沒有人脈,沒有知識基礎。第三步,他針對每一個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案:周末出去推銷器械,每個月賣出一臺,來湊生活費;孩子白天送去託兒所,下午超前完成工作,提前下班去接孩子,趕去救濟所排隊入住;最後,他積極融進退休高管們的交際圈,在球賽等場合結識更多有投資需求富人;他每晚在救濟所複習專業書,鞏固專業知識。
你會發現,通過把所有行動容納進一個「自上而下的理性框架」,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將更有理可循,每一次調整過程會更有邏輯。不僅可以避免無效努力,還可以避免顧此失彼的慌亂。
理解「荷花效應」,運用「第七感」,豢養積極正向的「勇士心」荷花效應:荷花開滿一個池塘大約需要30天;荷花卻並不是均勻地每天開幾朵,而是在最後的第28、29、30天一齊盛放。
「荷花效應」本質上是一種長期成長心態。我們需要從意識層面明白,「鑿井」是一個漫長、且無法及時看到成效的過程。能堅持到成功的勇士,少不了默默無聞卻始終堅持的平和心態。
克裡斯一直都在努力改善生活,但他的幸福和成功,是在經歷了投資失敗、推銷無望、進拘留所、住救濟所、賣血養兒、被理財客戶輪番拒絕等一系列挫敗後,才姍姍來遲的。現實中,「超級網紅」李佳琦成名前,做了三年「幾乎沒人看」的直播;肯德基創始人哈蘭·山德士被拒絕了1009次,88歲才創業成功。
而且,我們要明白:當下的挫敗感、絕望等負面情緒,僅僅是我們某一個時刻下的某一個方面的感受,既不能代表下一次還會失敗,更不能代表我們本人是失敗者。丹尼爾·西格爾所提出的「第七感」,正是一種讓你意識到自己只關注了「片面感受」的一種覺知能力。
每當挫折感來臨,我們需要有一份清醒的覺察:「我只關注了這件事沒做成的挫敗感,我忽略了上次我被客戶表揚,被領導認可,我也忽略了生活中很多美好。」 「第七感」可以被我們有意識地「自我提醒」培養出來,它會引導你全面客觀看待自己與事實,進一步在挫折中擺正心態。
用科學自律與微小習慣,塑造有「肌肉記憶」的「勇士身」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越想努力,就越容易滑向自律的反面,放縱自我?」 《自控力》告訴我們,我們會不斷給壓力下的自己報以「快樂承諾」,來緩解苦悶,從而摧毀了自律;而這種快樂的需求,大部分是「假性需求」。
所以,本文給你介紹一個非常實用的「科學自律」小法則——10分鐘法則:每當你想看電視、玩手機、吃垃圾食品,你要克制住前10分鐘,讓「假性需求」慢慢消散。這樣,我們大概率上能讓自己回到「正軌」上來。總之,讓身體所需的愉悅「延遲滿足」,是培養自律、勤奮專注的好方法。
在努力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忽視「習慣」的作用,它能讓我們的正向行為形成「肌肉記憶」,更加有利於長期自律。
本文借鑑《微習慣》的做法,給你3個小建議:第一,每天只養成一個很小的習慣,比如每天多讀2頁工具書,少看10分鐘電視,第二天多讀3頁書,少看15分鐘電視,以此類推,長期會很有成效。第二,給予自己及時的正向反饋,來補充外界反饋的不足,比如完成今日計劃,表揚自己一下,完成一周計劃,獎勵自己吃個大餐。第三,給每個習慣賦予明確的意義,讓自己明白它在宏大目標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重視它是堅持它的最好辦法。
小結
本文通過分析《當幸福來敲門》中別出心裁的「生活附帶品設計」,解讀了影片所表達的「勇士精神觀」。男主角克裡斯身上所體現出的責任感、尊嚴感、希望感,是對現實中的「勇士精神」的全面演繹與高度讚頌,也是對每一個平凡人的美好期許。
每當我覺得生活又辜負了我,努力仿佛沒有希望,我就會想起那個在困頓中不斷堅持的克裡斯。也正是這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啟發我思考、總結出一套系統的「勇士方法論」,來點醒一些困頓中找不到方向的讀者。真心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
(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作者:原創作者張煎橘,請關注我,閱讀深度好文!